我覺得,當(dāng)孩子受了委屈訴諸家長的時候,不管是不妥當(dāng)?shù)?。假如不管,老實、?nèi)向的孩子會覺得父母像自己一樣無能,漸漸就什么事情都不告訴家長了。解決問題不等于幫孩子“出氣”,而是要跟打人的孩子講道理。有一次我家三歲的女兒被一個四五歲的男孩打了。我就耐心地對那個男孩說:“你剛才打妹妹兩次,我都看見了。小朋友在一起要友愛,不可以打人的,你知道了嗎?”那孩子乖巧地回答:“知道了。”(秧秧媽媽)
我也認為小孩子被欺負時,家長不能不管,否則孩子會變得膽小懦弱。家長平時可以給自己的孩子親身示范如何保護自己。如果對手與孩子旗鼓相當(dāng),孩子也可以“裝”得氣勢洶洶:“你干嘛搶我的東西?你干嘛推我?你再推我我也推你!”但如果一看對方力氣大,搶不過也打不過,就立刻大哭把大人吸引過來幫忙。(蘭蘭媽媽)
對于大一些的孩子而言,在沖突中,如果孩子受的欺負并沒有達到“皮肉之苦”的程度,家長要鼓勵孩子自己去和對方交涉,這樣能培養(yǎng)孩子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如果孩子受欺負到了挨打的地步,你可以先安慰,讓他覺得自己并不孤立。同時,要讓孩子意識到被人欺負需要主動還擊,但還擊不一定非得“以牙還牙”,對于這種“不公道”行為,應(yīng)該讓主持“公道”的人去管。(亮亮媽媽)
我認為孩子之間有爭執(zhí),父母應(yīng)冷靜、理智,從培養(yǎng)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處理。無論孰是孰非,對孩子都要采取多鼓勵、少責(zé)罵的方法。如果自己孩子不對,不能偏心袒護,更不能粗暴打罵,而要批評教育,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當(dāng)面給被傷害的小朋友道歉,教育孩子做一個團結(jié)友愛、有禮貌、勇于承擔(dān)責(zé)任,知錯能改的好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也要認真分析實情,及時肯定孩子正確的行為:“你是對的,我們要講文明懂禮貌,你比他做得好,我為你自豪,我們不生氣,原諒他!”父母的肯定,可以讓孩子丟掉委屈情緒,知道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產(chǎn)生自豪感并堅持下去。(琪樂無窮)
責(zé)編 陳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