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識得張金銳先生比閱讀他的詩詞作品要早。2009年,作為市政協(xié)專委會成員我曾有幸隨他視察、調(diào)研過一兩次。當時他雷厲風行的務(wù)實作風與謙和、儒雅的風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后也曾聽聞他在古詞新詩上都有很深的造詣,只是我不曾想到那清雅雋永的《八雅吟(外五首)》竟出自張先生之手,更不曾想到日理萬機的他短短幾年就有厚厚的一本詩集付梓。近日在網(wǎng)上看到了一首《戲贈金銳先生》五絕,詩云:“春風千萬里,北國一吟癡。勸爾乘專列,回程好載詩。”我覺得“勸爾乘專列,回程好載詩”之謔句寫出了其才思之敏捷,而“吟癡”二字則道出了先生才思敏捷之源泉。在序言中,梁東先生說張金銳先生是“拿出當年當兵和爾后鉆研經(jīng)濟管理工作的勁頭,浸潤于傳統(tǒng)詩詞,優(yōu)游其中,一發(fā)而不可收”。是啊,“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任何事情只要能浸潤其中總會有所收獲的。
二
詩有詩格,書有書品。張金銳先生的詩作風格多樣,有的氣象宏大,有的細膩清婉,有的切入別致,有的氣度雍容。但“遙襟甫暢,逸興遄飛”,是我拜讀《張金銳詩詞集》之后的總體感受。這一方面是由于他的詩作造境極高、辭采豐茂,更重要的是他自覺地承繼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樂府傳統(tǒng),真力彌漫,情摯意遠。古人論詩,有“言志”、“緣情”、“析理”、“辨識”等說,大抵筆底有詩語噴流,無不遵以上諸論?!稄埥痄J詩詞集》因其吟詠內(nèi)容、表現(xiàn)形式之異而分為“勵志篇”、“感悟篇”、“隨想篇”、“覽勝篇”、“親情篇”、“友情篇”、“新詩”七輯,于志、情、理、識諸方面皆有高標獨到之處,著名詩人梁東、舊體詩詞研究專家劉夢芙在序言中對張先生的整體作品作了高屋建瓴的評述。
三
張金銳先生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是“對海內(nèi)外名山秀水、四時風景、友誼親情的贊美以及對人生、對生活的感悟”。作為一個視角廣闊的智者,在飽覽山河、閱盡世情的時候,一定會“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在觀照山水的同時,消除人與自然的隔膜,真正地實現(xiàn)詩意地棲居。在張先生的筆下,從溫情細膩的江南煙雨到廣袤雄奇的北國風光,從風光旖旎的寶島臺灣到異域風情的美加澳洲,各地的名山秀水競相展示著各自獨特的風姿:堤長崖曲水迢遙的瘦西湖杏桃競妍、煙雨瀟瀟,雪峰照影的羊湖妖嬈明艷、風情萬種,奔雷瀉雪的黃果樹瀑布與雪浪云濤的棒槌島則讓人感到磅礴雄奇,“層海鋪開多彩毯,飛泉綻放百妍花”的九寨溝更讓詩人魂牽夢縈。而曾經(jīng)的兵旅生涯更讓他的懷古詩、邊塞詩展現(xiàn)出蒼涼壯闊的大背景,抒寫出豪邁雄渾的大氣魄,字字飽含真情。如《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九十周年感》由“煙雨蒼茫盡是秋”起興,用“興亡誰可解原由”設(shè)問,承句用“闖王入殿三周變”之史事和“堅樹掏空一日休”之比喻回答了“歷史興亡”之原由?!芭e斧揮鐮除腐朽,開源活水入新流”之轉(zhuǎn)句工整貼切,結(jié)句更清晰地說明了跳出歷史興亡周期律之路徑為“人民為本開青史,華夏遠航不覆舟”。而《東北行有感(一)》這首詩從東北平原的遼闊廣袤起興,其“草黃”、“湖凍”之頷聯(lián)是寫實,也是詩人思接千載、情越關(guān)山之所思。而“屢閱滄桑知起落,長銘歷史識神妖。蒼茫大地沉浮定,代有英雄競比驕”之頸聯(lián)與結(jié)句,主觀感受最為強烈,可謂揮灑自如,擲地有聲,具有神采飛揚的生動形象,盡展男兒的志向與追求。
四
“年年月月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間,無限而無情;人生,有限卻有情。這兩者間構(gòu)成了難以紓解的張力,因此春花秋月,寒來暑往常常讓人心生感嘆,而作為情感最活躍也最敏感的人,詩人總是“春江水暖鴨先知”,不僅“四時佳興與人同”,更能于其中捕捉揣摩體會到自己或他人作為個體的興奮喜悅或失落迷茫。于是當惠風和暢、草長鶯飛之時,先生踏青、賞月,描繪出一軸軸醉人的春日畫卷(《迎春》、《春早》、《春潮》、《春思》、《春夜》);在秋風裊裊、烏鵲南飛之際,作者飲酒、賞菊、登高、吟詩,細數(shù)著怡然的清秋情懷(《秋天》、《秋菊》、《秋山》、《秋霜》、《秋感》、《秋思》、《秋醉》、《秋夜》、《秋鴻》、《秋興》)。而《長相思·冬日感懷(一)》之上闋從山水悠悠起興,生發(fā)出“回眸歲月流”之感,化典于無形,下闋則以“風未休,雨未休,雪里梅花可有愁”自勵,以“春光望九州”作結(jié),可謂興意盎然,生意盎然了。喜逢新年,先生也不忘托物寄意,或抒發(fā)“可直上云天攬月”(《鵲橋仙·新年抒懷》)的豪情,或闡發(fā)“參透乾坤人合一”(《新年有感》)的感悟,七律《賀新春》更是一氣呵成,歡快順暢,寓意深刻:“虎嘯剛停兔又歌,宜城處處可吟哦。龍山挺立邀明月,皖水奔流蕩碧波。不負千年留勝跡,更欣五載越天河。春歸萬象開新景,世運清明國泰和?!逼鹁湟詴晨煅附莸墓?jié)奏昭示了年歲的更替,倏忽間,新年已至,詩人也向天地敞開心扉,頷聯(lián)承接“宜城處處可吟哦”之發(fā)端且對仗工整,氣勢雄渾,“不負”、“更欣”之頸聯(lián)更寫出了對古皖大地的熱愛和對安慶五年所取得成就的欣慰,而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的新景更讓詩人感慨世運的清明和國家的和諧安泰?!对┰僦辆┏怯懈小芬采鷦幽懥嗽娙松碓诰┏菂s心牽皖山皖水的赤誠情懷和“長城可越千程路”、“一輪紅日又新年”的雄心。張金銳先生真真是做到了:“老馬知途幾載秋,猶懷壯志興悠悠。皖峰潛水隨心走,宋韻唐風信口謳?!?/p>
五
對親情的謳歌、對朋友的掛懷是張金銳先生重要的母題。新詩《爸爸啊,爸爸》、《媽媽呀,親愛的媽媽》直抒胸臆,催人淚下。五絕《清明祭四老》言簡意賅,飽含真情。“故人遙念舊情深,昨日依稀夢可尋。待等邀君同一醉,樓頭朗月伴高吟”(《秋感》),更是切入別致,深沉雋永。當然,在文字中先生并不都是直筆以抒,他還嘗試著以描摹、介紹事物的名義懷人,在《松潘夜思》、《夜思》、《贈妻》、《秋興》里,夫人的古箏成為他起興的道具,“默愿夢中常聚首,清音伴我醉氈廬”深情款款,“漁船唱晚古箏間,如聽幽人醉里吟”比喻新穎,“百歲知音在,弦聲鳳共鳴”讓愛情顯得是那樣深厚而純粹。是啊,高山流水,尋覓的是知音;琴瑟和鳴,互訴的是衷情。有衷情,方有知音;有知音,才解衷情。兩相并用,相得益彰,才“歷久更深情”。
六
文以載道。這個道,是以天下為己任所造就的高遠的視野、開闊的胸襟。詩人的天賦、深厚的人文修養(yǎng)、士大夫精神是寫作古詩詞三個必不可少的前提。中國文人自古以來即注重于內(nèi)在修養(yǎng)的完善,注重于生活的內(nèi)在質(zhì)量,把生活藝術(shù)化、審美化。他們流連山水、品茶飲酒,讓日常生活精致化、情韻化,并從中體味出人生的大境界,這種對韻味的追求影響到一千年來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人格,孕育了中國文人的學養(yǎng)氣質(zhì)與精神品貌。從張金銳先生的行文行事中,我們看到的正是這種文人風范——有文采,有風采,有親和力,而這種文人風范又與作者拳拳愛國心、深深興邦情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了他“壯志未酬豈肯休”的宏偉抱負,形成了他“梅碾成泥香氣在,丹磨萬遍赤顏存。松逢冰雪青凝重,柏覆寒霜葉更繁”的人格節(jié)操;這就是所謂的人如其文、文如其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