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0日,在成都新世紀會展中心一家中餐館,兩位從法國蒙彼利埃市前來成都旅游的女士點菜時對餐館服務生咕嚕著說:“我們要川北涼粉、高太太的茄子、麻婆豆腐……”
聽了這兩位法國女士的點菜要求后,服務生皺起了眉頭:川北涼粉、麻婆豆腐這些菜都是有名的川菜,當然沒問題,可“高太太的茄子”是什么呢?這里面究竟藏著什么樣的故事呢……
初到法國嘗盡千般苦,家庭廚房成名人食堂
1962年5月4日,郭南平生于成都市無線電工業(yè)學校一個教師家庭。她少時弱質(zhì)纖纖,但卻很愛學習,成績一直很好。1979年她以高分考上了四川外語學院法德系學習法語,畢業(yè)后,分到成都地質(zhì)學院當教師,并于1985年與同事高旭結婚。當時高旭在法國蒙彼利埃市留學,新婚燕爾卻兩地分居,郭南平經(jīng)過痛苦的思考后,于1986年12月毅然辭去了令人羨慕的工作,前往法國自費留學,與高旭夫妻共讀。
剛到法國那幾年,郭南平夫妻過得非常艱難,原因是他們都在讀書,連生活費都要靠半工半讀去掙。而且郭南平到法國不久便有了身孕。即便知道胎兒需要營養(yǎng),郭南平也沒辦法吃點好東西。甚至,郭南平想吃塊口香糖,解解孕婦的饞也成為奢望。
1987年5月,郭南平的大孩子高爾出生了。因為高爾是成都與蒙彼利埃結成友好城市以來第一個在法國出生的華裔孩子,蒙彼利埃市《自由南方報》還將此事作為新聞進行了報道。然而由于營養(yǎng)不良,高爾出生剛三天,便遇到了一個大災難:周身泛黃、不吃東西、惡心嘔吐……檢查得知是嚴重黃疸,醫(yī)生診斷后說要換血!看到這個小可憐身體里鮮紅的血液被抽出扔掉,血袋里鮮紅的血又通過管子輸入他的身體,郭南平的心都碎了。
好在高爾是“友城第一寶貝”,蒙彼利埃市政府相當重視,派出了醫(yī)術最好的醫(yī)生進行救治,且所花費用也全部由政府報銷。最終,高爾在換血后,逃脫了死神的魔掌。
1988年3月,由蒙彼利埃市政府支持、歐亞文化交流協(xié)會具體承辦的蒙彼利埃第一屆中國電影節(jié)開幕。憑著會漢語和法語的優(yōu)勢,郭南平被協(xié)會邀請為從國內(nèi)遠道而來參加本屆電影節(jié)的米家山、謝晉、叢珊、謝添、凌子風等演藝名人做同聲翻譯。
在做同聲翻譯之余,協(xié)會又請郭南平兼做接待工作,郭南平于是和國內(nèi)的這些明星漸漸都熟悉了起來。
有意思的是,這些名人到法國后,普遍感嘆要吃上一頓正宗中餐非常難。有一次,當郭南平聽到米家山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后,便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米家山說,自己的烹飪技術不錯,如果想吃正宗川菜,不妨到她家去嘗嘗。
米家山一聽,頓時兩眼放光,并將這一“喜訊”告訴了同來參加電影節(jié)的謝晉、叢珊、凌子風等人。有此等好事,大家開心極了,當即決定當晚去郭南平家饕餮川菜。
那天晚上,郭南平的蝸居星光熠熠。由于她家只有兩把凳子,這些“屈尊造訪”的明星大腕只能席地而坐,但卻吃得紅光滿面,直夸郭南平的廚藝超群。
郭南平與姜文相識的過程也很有意思。1990年,蒙彼利埃舉辦第三屆中國電影節(jié),姜文受邀參加。一如既往,郭南平擔任同聲翻譯,兼做接待。姜文聽說郭南平的廚藝了得,便想去郭南平家吃飯,但外表粗獷的姜文卻內(nèi)心羞澀,不好意思開口。于是他找到郭南平的忘年交謝晉,請其幫忙傳話。聽了謝晉轉達的口信后,郭南平哈哈大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當晚,姜文匆匆趕來,滿頭是汗的他還拎著一大兜子菜。原來他覺得去郭南平家白吃挺難為情的,便去超市買了些菜。而且,在郭南平烹飪之時,姜文還幫著擇菜、洗菜,沒有一點大明星的架子。吃飯時,他也跟其他明星一樣,在郭南平缺少凳子窄窄的家里席地而坐,吃得呼兒嗨喲。
自那頓晚餐后,在郭南平家嘗到“甜頭”的姜文,便將郭南平的家當成了食堂,不僅吃中餐,還吃郭南平自制底料的火鍋。也就是從那之后,郭南平便知道,姜文比四川人還更能吃辣椒。
姜文離開蒙彼利埃時,還送給了郭南平一張手寫名片,上面寫著“郭老師美食忠實追隨者、演員:姜文”。
就這樣,一個又一個明星去郭南平家吃過她烹飪的美食后,郭南平的好廚藝便在演藝圈中傳播開來,她的家從此便成了“名人食堂”。
漢語教學迷倒法蘭西,餐館廚師榮當大主席
雖然郭南平在歐亞文化交流協(xié)會既當同聲翻譯,又搞接待,但其實她收入不多,因為畢竟中國電影節(jié)只有一周時間。
為了多些收入,學習之余,郭南平便兼了好幾份工:在歐亞文化交流協(xié)會教漢語,去一些中餐館洗碗洗盤子。那段時間郭南平很郁悶,她覺得自己做菜的水平未必比那些中餐館里的大廚水平差,便想自己也開一家中餐館!可在法國要開中餐館并非易事,姑且不說很多手續(xù)很難辦下來,而且房租費也貴得嚇死人!
后來有一天,有幾個到歐亞文化交流協(xié)會跟著郭南平學漢語的法國人得知原委后,便馬上表示愿意借錢給她幫她圓夢。很快便有9個家庭借了11.5萬法郎給郭南平,加上郭南平自己的2.5萬法郎存款,飯店終于可以開了。
她給飯店取名為“成都”。除了名字有著濃郁的家鄉(xiāng)特色外,她還將飯店的裝修弄得非常有中國特色:飯店門口,立著一塊刻著王羲之《蘭亭序》書法作品的巨大木板;飯店大堂上則是一張很大的中國地圖,并用顏色標注了成都的位置。
1991年7月,郭南平的“成都”飯店開張了。因為請不起人幫忙,再次懷孕挺著大肚子的她既是餐館經(jīng)理,又是采購、小工和服務員。
郭南平廚藝雖好,但由于當?shù)厥忻癫涣私狻俺啥肌憋埖甑牟似诽厣?,剛開始時光顧者除了熟人,陌生人寥寥。百無聊賴,她便在飯店里放上書架和書,沒顧客光顧時,她便坐在飯店里看書。誰知,她這一舉動卻激發(fā)了市民們的好奇心:飯店里擺書架和書,這是飯店還是書店呢?偶有好奇者進得店來,看書的同時點菜吃飯,結果發(fā)現(xiàn)菜肴美味無比!繼而欲罷不能,并為其做起了廣告。
如此不久,“成都”飯店便漸漸紅火起來。到了后來,要想去“成都”飯店一品珍饈,還得預訂才行!而且預訂時間得提前三天,甚至一周才能訂到位子。
既然飯店的名字為“成都”,郭南平所做菜肴則全為川菜,比如“宮保雞丁”“麻婆豆腐”“川北涼粉”“回鍋肉”等,當然還包括“魚香茄子”。
對郭南平來說,她炒菜是把好手,可要準確地翻譯菜名卻頗感棘手:有的菜名可音譯,或直譯,但有的菜名卻無論音譯、直譯都不準確,“魚香茄子”便是這樣一道菜,想來想去,她便開玩笑般地給“魚香茄子”另取一名:高太太的茄子!先生姓高,自己是高太太,所做茄子自然是“高太太的茄子”了。
郭南平萬沒想到,她玩笑般取名的“高太太的茄子”,竟然成了“成都”飯店的招牌菜之一,大受歡迎。這個明顯帶有個人色彩的菜不僅取代了“魚香茄子”的大名,還從蒙彼利埃傳播開去,成了法國人所共知的一道美味菜,很多中餐館都將“魚香茄子”更名為“高太太的茄子”。
郭南平的“成都”飯店不大,卻聲名在外,不僅顧客盈門,而且還被《小聰明》、《背包客指南》等多種旅游指南書收錄,作為重點飯店推介給游客。
雖然郭南平的“成都”飯店生意興隆,但她卻一直沒有丟下在法國教漢語的工作。1999年的一天,郭南平一個叫漢高的學生對她說,他希望郭南平能夠去蒙彼利埃若福中學開設漢語課,這樣,身為若福中學學生的他學漢語就方便多了。郭南平覺得此提議雖好,但要在若福中學開設漢語課的可能性不大,畢竟若福中學是蒙彼利埃最大的中學,在當?shù)靥嘏?,所以她并未將此當回事?/p>
誰知此后的一天,當郭南平正在歐亞文化交流協(xié)會漢語培訓班講課之時,一個法國男子默默地站在窗外,認真地看她講課。下課后,這個男子對郭南平自我介紹說,他是若福中學的校長讓·澳利維,想請郭南平去該校當漢語教師。
原來,漢高將自己渴望若福中學有漢語選修課的想法告訴了讓·澳利維校長,讓·澳利維對此很感興趣,并特地做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若福中學大約有60個學生愿意學漢語,因而學校決定開設漢語選修課,并請郭南平去當漢語老師。
郭南平感動不已,馬上答應下來。但真開課后,卻只有10個學生前來學漢語。盡管如此,讓·澳利維依然很重視。更令郭南平感動的是,讓·澳利維還成了跟她學漢語的學生,這極大地鼓舞了她。于是每天星期三,郭南平常常忙得就像打仗:上課前,脫掉廚師服便沖去上課;上完課,罩上廚師服便開始炒菜。
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漢語的學生越來越多。而且,若福中學自郭南平開設有史以來第一個漢語選修課之后,到目前為止10多年來,漢語選修課一直沒有停辦過。而該校開設漢語的成功范例,還成了該市其他中學紛紛效仿的榜樣。就這樣,學習漢語在蒙彼利埃的學校中蔚然成風。
2000年7月,郭南平被協(xié)會會員推舉為歐亞文化交流協(xié)會主席,擔任至今。
顛沛流離胸存無邊愛,善舉潤澤祖國貧困生
2001年10月,郭南平回國探親,這是她自1986年出國后15年來第一次回國。
剛到法國那幾年,郭南平很思念國內(nèi)的親人,但由于太窮,買不起往返機票而未能回國。后來買得起機票時,她又舍不得花掉這筆錢了。她覺得能將這筆錢省下來買成東西送父母,或者資助一些讀不上書的孩子,那該多好啊!
郭南平自身并不富裕,卻還總是資助一些讀不上書的孩子,緣于她的小叔子高曉明。
高旭是重慶人,來自貧困的農(nóng)村,雖然他考上大學改變了命運,但弟妹們卻因無錢讀書而輟學。新婚時,有一次郭南平隨高旭回農(nóng)村看望公公婆婆,高旭的弟弟高曉明當時正在挖地,見到他倆時流露出了極度羨慕的眼神,這個眼神深深地刺痛了郭南平。后來當郭南平在蒙彼利埃洗碗,存下了6000法郎寄給公公婆婆,讓其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時,婆婆卻在寫給她的信中征求她的意見,說高曉明想用這筆錢去四川美術學院走讀雕塑,問她是否同意。郭南平當然同意了。
轉眼4年過去了,郭南平分別收到了婆婆和高曉明寫來的感謝信,信的大致內(nèi)容是,她當年所寄6000法郎改變了高曉明的命運:經(jīng)過4年學習,高曉明已從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畢業(yè),并跟著雕塑系的教授一起接外面的雕塑活兒做,從一個農(nóng)民變成了受人尊敬的雕塑師,收入也很可觀。
6000法郎便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這件事對郭南平震動很大。此后,她便時常出錢資助一些貧困學生。后來,她回國探親,雖驚嘆于祖國越來越強大,但同時也發(fā)現(xiàn),在我國一些貧困地區(qū),依然有讀不上書的孩子。這時,身為蒙彼利埃歐亞文化交流協(xié)會主席的她便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發(fā)動法國的愛心人士為中國面臨失學的貧困孩子捐款。
剛巧,當時法國有不少人對中國持有偏見,他們并不了解中國,卻又總是對中國的一些現(xiàn)象持批評意見。于是郭南平返回法國后,便通過歐亞文化交流協(xié)會對那些不了解中國、對中國有偏見的法國人提出倡議:我想如果你喜歡中國文化,希望中國更好,那么就請拿出你的一點點錢來,幫助中國的窮孩子上學,用實際行動幫助中國更加完美,而不是口頭上說三道四!
慢慢地,有些法國人認可了郭南平的想法,捐出些許錢來,幫助中國面臨失學的窮孩子。
于是,從2003年開始,郭南平任主席的法國蒙彼利埃歐亞文化交流協(xié)會與成都市教育基金會合作,將法國友人的愛心捐款用到了成都市8個區(qū)縣29所中小學的377名貧困學生身上,同時還為7所學校改善校園環(huán)境、購買設備,累計資助金額折合人民幣712202.93元。
2012年剛開年,歐亞文化交流協(xié)會又捐助了成都市教育基金會66000元人民幣,用于成都市金堂縣竹篙鎮(zhèn)小學生活用水的打井工程……
屈指一算,郭南平去法國已經(jīng)26年,她一直致力于中法文化交流,其付出的汗水,也漸漸有了收獲:她教過的學生,有的在從事中文教育,有的在中國經(jīng)商,有的和中國人結婚。這些熱愛中國文化的人都說:他們中了中國的“病毒”,而這個病毒是郭南平給的!
談到自己為何一直對中法文化交流樂此不疲,有時甚至還出力不討好也無怨言的原因時,郭南平笑著說:“‘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誰叫我是炎黃子孫呢!”
編輯 / 楊世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