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勸學》為何能穿越古今而歷久彌新?筆者試圖通過對《勸學》的思想探討,為大家呈現(xiàn)出一個全新的學習境界。
文章開篇就提出“學,不可以已”的觀點。這不僅是荀子一生的坎坷經(jīng)歷濃縮后得出的結論,更是對后人的一種提醒。著名治學大師朱熹也曾說過:“無一事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成功之路也。”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鳖愃频恼摂嘣诠沤駮泻芏唷H绻麧M足于當下,滿足于已知,知識不能經(jīng)常更新,就必然要落后于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講,終生學習已經(jīng)成為一個人基本的生存方式和精神需要??傊?,學習,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有了對學習的整體認識之后,荀子又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來進行比喻,說明人應該通過刻苦學習,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跨越,今日之我可以勝過昨日之我,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這兩個比喻可以激發(fā)起后學者的斗志,而超越,也將變得輕而易舉,只要用心、堅持就可以。接著,文章進一步設喻,從根本上闡明道理:“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曝,不復挺者,■使之然也?!边@正如梁啟超所說,“喻人之才質,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荀子主張性“惡”論,但卻認為學習可以改變?nèi)说谋拘裕J為沒有學不好的人,只有不愿學的人,因此,他強調“■”的作用,顯然是對學習者的鼓勵。這說明了學習在改變?nèi)说乃刭|、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義。
荀子認為,學習不能單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須借助外界事物,向書本學習,向社會學習。因此,第二自然段首先說明:“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以親身的體驗,通過“終日思”與“須臾學”的對比,強調空想不如學習。學習然后才有可能成為君子,要把可能變?yōu)楸厝?,還必須善于“借”。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長補短才能成為君子。
然而,在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的時候,還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第三自然段作了進一步的說明。文章先設喻引出論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這說明學習要注重積累。荀子指出人只要不斷努力學習,就可以具備圣人的思想。正如他在《性惡》篇中所說的:“積善不息”“涂之人可以為禹”。他在這里強調“積善”的作用,與開頭提出的“學不可以已”也是一脈相承、遙相呼應的。接著,文章又用“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睆姆疵嬖O喻來說明積累的重要。為了深入說明,文章又反復設喻對比:先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與“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與“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相比,從而充分顯示出“不舍”的重大意義,進一步證明了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文章再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蟹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浮躁。這兩個比喻,強調了學習必須堅持不懈,并照應了上文的論述。通過這一段的層層比喻,我們可以清楚地理解學習必須持之以恒。至此,開篇提出的“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已得到了深入的闡發(fā)和充分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