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著中國畫的因素很多,“中和”思想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中和包括中、和兩部分。中,即適中,不前不后,不上不下,不偏不倚之意;和,即平和,融合之謂。古人很早就提出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畫家在作畫過程中就需要將“中和”思想滲透在畫畫的每個階段中。本文將從造型、筆墨、著色等三個方面分析“中和”思想在中國畫中的體現(xiàn)。
一、造型
對中國畫應該有兩方面的理解:一個是外在的物質(zhì)方面,另一個是內(nèi)在的精神方面。而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的融合就是一幅成功中國畫的體現(xiàn)。每個畫家在處理畫面時都需要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尊重人體比例的同時要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進行加減、強弱等方面的處理。在觀察客觀事物時要抓住對人物的第一直觀感覺,畫家要根據(jù)自己的聯(lián)想畫出人物的基本形象。這時的畫介入了畫家的精神層面,但又不脫離真實的客觀形象。主觀或客觀,這兩方面的輕重也并不是按一比一來劃分,而是應該根據(jù)畫家在處理畫面時需要進行分配,這就需要畫家把握好兩者之間的“度”,以此達到中和的目的。
工筆人物畫造型更注重對人物的客觀刻畫。比如王美芳的《鸚鵡面前不敢言》,畫中展現(xiàn)了唐代宮廷妃子們圓臉尖下巴,身體比例協(xié)調(diào),形象高大,頭戴皇冠,她們雖然享受著榮華富貴,但在深宮后院,被帝王冷落的情緒正是畫面中女子們的真實流露生活的一個側(cè)面,把人物畫漂亮并不難,難的是表達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畫家按自己的想法進行設(shè)計、適當?shù)目鋸埡蟮脑僭煨蜗?。這中間既有現(xiàn)實生活的影子,又有畫家自己的情感因素。適度的夸張過后,畫家們也要尊重客觀形象,嚴格地把人體比例和結(jié)構(gòu)如實地反映在唐時宮廷女子的整體處理上。作品是客觀存在事物實體與畫家精神情感結(jié)合的共同產(chǎn)物。
而寫意人物畫更注重畫家精神方面的介入。如王西京的畫追求的就是寫實和寫意這二者之間的契合,《知音世所稀》中無論是線條的表現(xiàn)還是墨的運用都讓人感覺到他用筆的簡潔和灑脫。畫面描繪的是一位撫琴的隱士遇到知音,以及知音難求的喜悅心情。他們穿著寬松的衣服,一個人彈琴,另一個人依附在旁邊認真欣賞琴藝。畫面中人物沒有工整嚴謹?shù)木€條,只用了比較狂放的線條來抽象描畫,兩人的五官有所改動,采用夸張、變形的手法,表現(xiàn)知己難得的心情。周圍的山和竹葉是用粗筆蘸墨橫掃出來的,拋開了技法顯的更加自如。人和景各占了畫面的一半,人物大部分留白,竹葉以墨色為主,黑白分布均勻。畫家以生動的形象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命的態(tài)度。畫家把自己的感情蘊藏在形體美,這正是自然與心靈溝通的橋梁,是中和思想的體現(xiàn)。
二、筆和墨
筆和墨是中國畫最不可缺少的要素。中國畫講究筆墨相互滲透,筆中有墨,墨中見筆,追求筆墨與紙的恰如其分的渲染,達到蒼潤互應的筆墨效果。在《山水決》里就這樣說“落筆無令太重,重則濁而不清;不可太輕,輕則燥而不潤。”要求用筆的時候要掌握好這個“度”。 成功作品應該是筆法多樣,軟硬適度,盡可能筆鋒端正,不生偏側(cè),用力要沉著、壓實,速度要保持均勻。隨時根據(jù)需要調(diào)整力度、速度,以達到“重而不板,坦而不滯,松而不浮”的適度和諧。另外在技法上多種墨法應剛?cè)嵯酀?,焦、重、濃、淡、清層層遞進。富于變化的墨色在山水作品中起到了“中和”的效應,這正是中和思想對立統(tǒng)一存在,相互統(tǒng)一的藝術(shù)體現(xiàn)。
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充分體現(xiàn)了“中和”之美。碎而堅實的筆墨,凸出了雄偉壯觀的山水形象。畫中山和水的線條蒼勁有力,又以淡墨抹出,濕軟的墨跡與干硬的筆痕完美結(jié)合。
三、著色
中國畫在著色方面也是有許多講究追求畫面整體色彩的搭配,要求達到和諧統(tǒng)一的狀態(tài)。在上色上要淡而不薄,濃而不濁,艷而不俗。追求以適當為主,反對過而不及。著色時切不可著急,要保持內(nèi)心的穩(wěn)定,經(jīng)過“三礬九染”式的調(diào)整,寧可染不到位,也不可以染得太過。因為,沒染夠的地方還可以在最后的調(diào)整中復加,而染的太過地方卻不容易處理改正。由此也可以說明中國畫的著色也是非常講究對“度”的把握,要求濃淡適中,厚薄適度,而只有把握好這個“度”,才能達到畫面的整體和諧的效果,所以說中國畫的著色也體現(xiàn)著“中和”思想。
比如宋代小品《蟲草圖》就體現(xiàn)了著色的中和。畫面背景用仿古色作為主體,畫面的空間重點突出主體蟲和草。畫家是從草的葉子有一定體積感的地方開始分染,使得畫面具有渾厚感和體積感。色彩大致一看是一個色調(diào),其實顏色十分豐富,如對葉子中的深綠、墨綠、淡綠、黃綠、赭黃等顏色的描繪,很詳細的從嫩葉、老葉、蟲葉、枯葉的質(zhì)感和色調(diào)進行描繪,都是通過在統(tǒng)一色調(diào)下的很細微的變化中得以展現(xiàn)。畫幅雖然不大,但很細微的地方都表現(xiàn)得淋淋盡致。冷暖色適宜,厚薄度得當,達到中和之美的繪畫藝術(shù)效果。
四、結(jié)語
本文主要從造型、筆墨、著色等三個方面分析“中和”思想在中國畫中的表現(xiàn)和對繪畫實踐的指導作用。在處理畫面時,要靈活掌握“中”的尺度,以達到畫面效果的和諧??梢?,“中和”之美在中國畫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并對中國畫的繼續(xù)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郎紹君.筆墨論稿.文藝研究, 1999(03)
[2]劉治貴.中國繪畫源流.長沙: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3
[3]鄧月琴.論中國畫之中和精神.南京藝術(shù)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