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在一所中學讀高中。班里的小亮、李宇和我是好朋友,我們?nèi)艘黄鸫蝻?,一起去圖書館……1998年,我們參加了高考。二十多天后,結果出來了,我考上了一所二本大學,小亮考上了南開大學,李宇卻落榜了。有一天,我和小亮一起去縣城,回母校辦理一些手續(xù),中午就辦完了,吃過午飯,我們一起騎著單車往回走,途中路過了李宇家所在的那個村莊,我便把車子停下了,對小亮說:“我們進村去看看李宇吧!”小亮猶豫了一下,搖搖頭說:“我看,還是別去了吧!”“為什么呢?我們?nèi)齻€是好朋友,他沒考上大學,我們?nèi)グ参克幌虏粦搯??”我不解地問。小亮說:“你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你沒有站在李宇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李宇家里很困難,供他上學不容易,全家人一直希望他能考上大學,他自己也十分渴望能上大學,但事與愿違,他今年什么也沒考上,而我們兩人都考上了,而且還是不錯的大學,我們現(xiàn)在去看他,這樣強烈的反差會無形中對他造成傷害,無論是他家里人還是他本人,都會感覺心里不舒服……”我一聽,感覺很有道理,在那樣的情況下,的確不適合去看他,雖然他不會冷淡我們,但我們的出現(xiàn)一定會讓他在心理上很尷尬,我們的好心很可能會適得其反。關心別人,也要選擇正確的時間,在那種情況下,不去打擾他就是對他最好的關心和安慰。
這件事讓我想起了德國小說家馮達諾。馮達諾在家鄉(xiāng)時曾經(jīng)與一個姑娘傾心相愛,后來那個姑娘移情別戀,馮達諾在失戀的痛苦中遠走他鄉(xiāng)并潛心創(chuàng)作,日后因《特萊勃爾夫人》、《布利斯特》等作品而成為著名作家。多年后他衣錦還鄉(xiāng),在街頭遠遠地看到了已經(jīng)為人妻母的昔日戀人,她生活得不好,當時正在街頭擺著一個菜攤艱難度日??吹竭@一切,他立即轉身從另一條路繞了過去。隨行的人不理解他的做法,他說:“我不能讓自己的光芒傷害別人!特別是在別人不如意的時候……”
不讓自己的光芒灼傷別人,這是一種讓人敬仰的人格操守,它體現(xiàn)了對他人的一種尊重,是一種睿智的交往技巧,也是一種善心的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是對自己內(nèi)在人格的修煉,更是對他人心靈的一種呵護。(摘自《演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