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兩個牛人對后世文化有非常重大影響:袁了凡、王陽明。他們都為今天人們“如何認識自己、如何修身養(yǎng)性、如何改變命運”給出重要答案。陽明心學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知行合一直指人心的智慧,尤其陽明的四句教是儒家學說的新生命。曾國藩、毛澤東、蔣介石等都非常崇尚陽明學說,對后世影響甚大。而了凡學說,關于人生、關于家庭、關于命運,其影響幾乎是普世性的,上到達官貴人,下到平民百姓,都被了凡先生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所折服。了凡先生運用大量案例教學的方式,而且更多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故事,告訴人們命運的真相、人生的真實和生生不息的原理。因為是袁了凡先生教育自己子孫的家訓,所以語言平實而直接,道理淺顯而深刻。因此《了凡四訓》不是學說,而是一本行動教材,是每個人改變人生命運的指南針。
書中記載,了凡先生當選貢生后,到棲霞山去拜見得道高僧云谷禪師。他本以為自己的命早已被孔先生算定,何時生,何時死,何時得意,何時失意,都有個定數,沒有辦法改變。但云谷禪師告訴他:“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惡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從前各種詩書中所說,實在是的的確確,明明白白的好教訓。我們佛經里說:一個人要求富貴就得富貴,要求兒女就得兒女,要求長壽就得長壽。只要做善事,命就拘他不住了。因為說謊是佛家的大戒,哪有佛菩薩還會亂說假話,欺騙人的呢?”
了凡先生聽了以后,心里還是不明白,又進一步問:“孟子曾說:凡是求起來,就可以得到的,這是說在我心里可以做得到的事情。若是不在我心里的事,那么怎能一定求得到呢?譬如說道德仁義,那全是在我心里的,我立志要做一個有道德仁義的人,自然我就成為這樣的人,這是我可以盡力去求的。若是功名富貴,那是不在我心里頭的,是在我身外的,要別人肯給我,我才可以得到。倘若旁人不肯給我,我就沒法子得到,那么我要怎樣才可以求到呢?”
云谷禪師說:“孟子的話不錯,但是你解釋錯了。你沒看見六祖慧能大師說:所有各種的福田,都決定在各人的心里。福離不開心,心外沒有福田可尋,所以種福種禍,全在自己的內心。只要從心里去求福,沒有感應不到的!能向自己心里去求,那就不只是心內的道德仁義,可以求得,就是身外的功名富貴,也可以求到,所以叫做內外雙得。換句話說,為了種福田而求仁求義,求名求祿,是必有所得的。一定要積德,一定要對人和氣慈悲,一定要替人包含一切,而且要愛惜自己的精神。從前的一切一切,譬如昨日,已經死了;以后的一切一切,譬如今日,剛剛出生;能夠做到這樣,就是你重新再生了一個義理道德的生命了。我們這個血肉之軀,尚且還有一定的定數;而義理的、道德的生命,哪有不能感動上天的道理?因此,求禍求福,全在自己?!?/p>
了凡先生相信云谷禪師的話,于是向他拜謝,接受他的指教去改過積善,最終成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了凡先生以自己的人生總結涵蓋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精髓,透過大量的事實,告訴子孫后代,“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兇,斷然由我”。在整個人類道德不斷滑坡的今天,了凡的思想像千年隧洞中的一柄燭光,照亮我們的生命,溫暖我們的心田,讓我們重新認識到,物質不能取代精神,占有不能填補空虛,富足不能帶來知足的深刻道理。親近了凡教誨,回歸祖先給予我們做人的素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