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柳宗元的散文風格。
柳宗元,字子厚,他的散文風格自然流暢,幽深明凈。他一生創(chuàng)作豐富,議論文、傳記、寓言、游記都有佳作。
柳宗元的議論文筆鋒犀利,邏輯嚴密,以《封建論》最有代表性;寓言多用來諷刺時弊,想象豐富,寓意深刻,言辭犀利,《三戒》最為著名;傳記散文多以真人真事為基礎,略帶夸張?zhí)摌?,《捕蛇者說》《童區(qū)寄傳》《段太尉逸事狀》是這類作品的代表作。
柳宗元山水游記的代表作是“永州八記”。這“八記”并非單純的景物描摹,而是在景物中抒寫胸中種種不平,使得山水也帶有了人的情感。
柳宗元的散文語言簡練生動,他常常運用虛實結合、夾敘夾議的方法謀篇布局,使得文章意趣橫生。此外,柳宗元的散文多用短句,節(jié)奏明快而富于變化,這是他汲取駢文之長所致。
二、歸有光,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嘉靖十九年中舉人。會試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眾多,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內閣制敕房,與修《世宗實錄》,卒于南京。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兩人均崇尚內容翔實、文字樸實的唐宋古文,并稱為“嘉靖三大家”。由于歸有光在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的極深造詣,在當時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后人稱贊其散文為“明文第一”,他著有《震川集》《三吳水利錄》等。
■
一、怎樣理解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中的對比與映襯的手法?
以“種樹”喻“治民”是這篇傳記寫作的出發(fā)點,對比和映襯的寫法也是這種寓言風格所需要的。對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點,顯現(xiàn)事物的差別,加強說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對比,有敘事性的,如兩種種樹方法的對比;有論述性的,如郭橐駝對自己種樹方法的歸納和對“他植者”的批評。
映襯就是互相照應的寫法,通過上下的文內容或語意遙相呼應,以強化表達效果。本文先談“養(yǎng)樹”,后論“養(yǎng)人”,這本身就運用了映襯的寫法。這樣寫互相補充,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在語意上相互映襯的例子,如郭橐駝談“養(yǎng)樹”一段,開頭說“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最后則以“吾又何能為哉”回應,在自謙之中,起到了強化觀點的作用;論“養(yǎng)人”一段的首尾也是這樣呼應的。
二、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這篇文章結尾以記敘庭中那棵枇把樹“今已亭亭如蓋矣”作結,這樣的寫法有什么好處?
這篇課文的結尾,可說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笨吹綐?,作者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聽到妻子的歡聲笑語?!镑鋈讳N魂者,唯別而已矣!”何況這一番是永別呢?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由“亭亭如蓋”的樹,自然就會聯(lián)想到當年亭亭玉立的人,可現(xiàn)在物雖在而人已去,占據(jù)著心頭的只是一片悵惘之情。這個結尾,是畫龍點睛之筆,睹物思人,抒發(fā)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讀者對項脊軒的印象更加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