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C失寵后的變臉能否一招制勝,還是個未知數(shù)。
2011年,HTC的市值一度超過諾基亞、在美國出貨量一度壓過蘋果與三星。到了2011年Q4卻換了一個模樣:一邊是,三星盈利45億美金,手機年銷售數(shù)量超過3億部,破三星歷史記錄;另一邊是,HTC終結了自己連續(xù)6個季度的高增長,凈利潤跌幅達到25.5%。自步入2012年以來,HTC跌勢更一發(fā)不可收拾,第一季度凈利潤同比下滑70%,該跌幅是HTC上市10年以來的最大跌幅。
另一方面,近期上市的HTC One系列深受市場好評,HTC預計,今年第二季度銷售收入將比一季度增長55%。業(yè)內有專家預測,今年第二、三季度HTC市場行情將回暖直至井噴。
但是,在目前的國內手機市場,前有大鱷蘋果和三星,后有追兵中興和華為,HTC失寵后的變臉能否一招制勝,還是個未知數(shù)。
機海戰(zhàn)失利
雖然HTC高層并不認同媒體貼上的“機海戰(zhàn)”標簽,但實際上,機海戰(zhàn)并不一定全錯,錯就錯在HTC不僅僅是機海戰(zhàn),還是同價位、同類型機海戰(zhàn)。
同為Android手機的三星,其上市的智能機機型也并不算少,但比之HTC顯得張弛有度。以Galaxy系列為例,作為一個系列推出,然后區(qū)分高、中、低不同價位的機型。Galaxy系列上有旗艦智能手機Glaxy S III,內置有S Voice語音軟件和面部識別系統(tǒng);以及廣受好評的Galaxy Note,它有一塊超乎想象的“大”屏幕,支持S Pen。中等價位的有廣受好評的三星Galaxy Nexus和三星Galaxy S Ⅱ。甚至該系列還有兩款“千元智能機”,三星Galaxy Pro和三星Galaxy Y。三星的策略是,先是用一款配置頂級的機型把這個系列打響,然后再帶動其中、低端的機型銷售,而不是HTC的機海戰(zhàn)僅僅猛攻中端市場。
另一個相關的對比是,功能機和智能機的銷售組合。IT名博月光博客曾對此做過分析:目前三星還未透露具體銷售組合,功能機的銷售額尚不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三星銷售額的增加,大部分歸功于功能機而不是Android機,其Bada功能機功不可沒。而HTC則只銷售智能手機,由于不能吸引市場上的其它手機用戶,存在局限性,而且,許多其它Android手機制造商都想方設法推出更廉價的智能機,這也是其收入下降的另一個原因。
機海戰(zhàn)失利帶來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庫存增加,這幾乎是令所有國內手機終端廠商頭痛的問題,電子產品更新?lián)Q代極快,庫存幾乎就意味著積壓。2011年第4季度HTC凈利潤的猛跌,庫存增加要付很大一部分責任。但若要探究HTC機海戰(zhàn)的根源,既有其市場外因,又有其獨特內因。
外因在于,手機硬件更新?lián)Q代太快,如果不靠更新機型來為客戶提供更多的選擇,很快就會很快被遺忘。內因則在于,HTC的固有基因:運營商策略。
運營商王道?
在當前的國內手機市場,運營商補貼的競爭力之強已經是有目共睹,華為、酷派在智能手機時代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而此前在歐美市場的角逐中,HTC早就嘗到了甜頭??梢哉f,HTC的運營商策略早有其基因決定。
事情要追溯到PAD時期。當時占據PDA的第一把交椅的惠普本身不生產,旗下的iPQA由宏達電(HTC)一手包辦,當時宏達電就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PDA代工廠。隨后,宏達電萌生了在PDA中加電話功效的想法,但是正處于合并之中的HP并不買單,帶電話功效的PDA幾乎就要胎死腹中。就在此時,英國有名的移動運營商O2看中了宏達電這款帶電話功效的PDA產品,向宏達電下訂單,隨后大賣,歐洲其他運營商也都看好這款產品,紛紜向宏達電下訂單。
直到其手機時代,HTC也常被誤解為代工廠,而不是品牌商。一方面,到2006年開始銷售自有品牌手機時HTC才擺脫代工廠身份、擁有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原因在于,HTC以為各大電信運營商供給定制機為主要營銷渠道,并且,在歐美市場的定制機往往只貼運營商標簽。在大體功能保持不變的情形下,HTC會依據運營商的不同需求進行配置或外形上的修正。這就是HTC機海戰(zhàn)的內因。
但運營商渠道的雙刃劍效應不止表現(xiàn)于此。
如果說傳統(tǒng)手機銷售渠道更偏重產業(yè),運營商渠道則更偏重市場,注重短期效應,而壓低價格就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當前被各方炒得火熱的“千元智能機”。華為終端董事長余承東頻頻抱怨,千元智能機的利潤太低,“買一臺虧一臺”。連華為都有這樣的壓力,國內的二線廠商,只能將價格壓到更低,才能在市場上取得優(yōu)勢。
受制于底成本的國內手機廠商,或許能打造出街機,但打造不出利潤率和品牌價值。如果過分倚重運營商銷售渠道,無論是HTC的機海戰(zhàn),還是華為的低利戰(zhàn),最終都將不利于企業(yè)的長期發(fā)展。
跨界前途不明
隨著智能手機高利潤時代的終結,蘋果通過軟硬一體化和App Store盈利的模式,不能不令眾多低毛利純硬件制造商垂涎,而HTC亦在之列。
據有關統(tǒng)計,一年來,HTC的頻繁跨界并購或參股包括:法國軟件開發(fā)商Abaxia、英國流媒體視頻公司Saffron Digital、美國游戲公司Onlive、臺灣在線音樂服務商KKBox、美國移動網絡服務公司Dashwire以及美國兒童軟件開發(fā)商Inquistive Minds等。此外,HTC還參與收購了TVB,并注資內地移動互聯(lián)網生活服務商丁丁網。
如此內容駁雜的收購,如果單單是指向基于Android操作系統(tǒng)之上的交互界面優(yōu)化系統(tǒng)——HTC Sense,就毫無疑問顯得大而無當。眾所周知,Android早已不姓谷歌,HTC在這方面的發(fā)力,相比于其他Android系統(tǒng)手機品牌,并無優(yōu)勢可言。
HTC的另一方面跨界在當下的國內手機市場也是熱鬧非常,那就是互聯(lián)網手機。相當于國內的阿里云手機和360特供機,HTC做互聯(lián)網手機的模式,目前為止基本停留在綁定移動互聯(lián)網應用的階段。
去年七月份就上線的HTC微客salsa,底部預設了一顆Facebook按鍵,用戶可以通過這個按鍵一鍵登錄Facebook,但該機硬件配置上缺乏亮點。其中國版將Facebook按鈕換成微博,也是表現(xiàn)平平。另外一款與之類似的HTC Chacha,則將底部的按鍵換成企鵝,可以一鍵登陸QQ空間更改自己的狀態(tài),售價1100的HTC Chacha在硬件和市場表現(xiàn)上也都不過爾爾。
對于HTC而言,有節(jié)奏的機海戰(zhàn)、有節(jié)制的運營商渠道未必會是弊端,其當初的飛速崛起正有賴于此。但是,這兩種模式業(yè)已成為后來者手機品牌的標配,不再是HTC的獨家優(yōu)勢。而HTC逐漸顯示出的向軟件及服務的跨界,如今眾多Android系統(tǒng)手機品牌也都已紛紛試水,能否成為HTC的翻身利器?這種模式本身顯然還有待市場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