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因易出生在風光秀麗、文化積淀極其深厚的中國詩畫之鄉(xiāng)——四川射洪的川劇舞臺上。射洪是初唐著名詩人陳子昂故里,中國名酒沱牌舍得一脈相承的、詩圣杜甫大加贊譽的射洪春酒的原產(chǎn)地。這里民風淳樸,崇尚文化,涪江從北向南,縱貫全境,給兩岸逶迤而來的山水和星羅棋布的古鎮(zhèn)注入了靈性,成為一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這些得天獨厚的歷史自然條件,在吳因易的潛意識里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潛移默化地轉化為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
吳因易是我的老鄉(xiāng)和中專校友,但我們相互認識,已經(jīng)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了。那個時候,曾經(jīng)萬人空巷的電視劇《唐明皇》已經(jīng)熱播過了,吳因易熱卻沒有因此在射洪退潮,很長時間成為射洪街談巷議的熱點。吳因易也因此成為家鄉(xiāng)的驕傲,少男少女崇拜的偶像。
電視劇《唐明皇》是根據(jù)吳因易的同名小說改編拍攝的,但《唐明皇》并不是吳因易的處女作,而是他的系列長篇小說《唐宮八部》中的前四部。
吳因易的處女作是長篇小說《梨園譜》,那是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一部描寫解放前川劇藝人社會活動和舞臺生活的長篇小說。第一版就印刷十萬冊,并且很快售罄,可見出版社對作者寫作才能的肯定,市場對其作品的認可,讀者對其作品的喜愛。
《梨園譜》主要描寫川劇“玉艇班”一群川劇藝人抗日戰(zhàn)爭以后的坎坷遭遇和悲慘生活。作品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舞臺上下,聲情并茂地演繹著人間的悲歡離合,劇里劇外,曲折生動地講述著鮮為人知的梨園故事。我不知道《梨園譜》里描寫的舞臺場景是不是作者自己少年時代的生活場景,也不知道小說中的“玉艇班”是不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射洪川劇團,但《梨園譜》的構想來源于吳因易多年的舞臺生活,來源于他熟悉的生活場景卻是可以肯定的。因為《梨園譜》里很多描寫,沒有生活是寫不出來的。
射洪川劇團班底硬朗,聚集了很多在川劇藝術界享有盛名的演員。解放以后,這些藝人身心得到解放,煥發(fā)出了極大的表演和創(chuàng)作熱情,活躍在川劇藝術舞臺,劇團很快成為四川省的紅旗劇團,并有演員和省內(nèi)的川劇名家搭檔,多次代表中國出國演出。吳因易的父母都是射洪川劇團的頂梁柱,父親吳世泰是著名的川劇名丑,在射洪縣城太和鎮(zhèn)家喻戶曉,在川劇界聲譽很高,是業(yè)界很受尊敬的表演藝術家。我曾經(jīng)看過老人家的精彩演出,要不是我知道他是射洪川劇團的演員,肯定會錯以為他是外來的表演大家。吳因易一出生就在舞臺上摸爬滾打,從小受到川劇藝術的熏陶,非常熱愛川劇藝術,并把川劇藝術作為他文學生涯的起點,文學創(chuàng)作的起源,成為作家的搖籃。新世紀文化體制改革,射洪川劇團被解散之后,吳因易的師兄師弟、師姐師妹和一批酷愛川劇藝術的發(fā)燒友自發(fā)成立了川劇愛好者協(xié)會,繼續(xù)以坐唱的形式堅持演出,并四方呼吁,要求政府為他們搭建一個表演平臺,為恢復川劇演出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吳因易深知這些老藝人的生命已經(jīng)和川劇藝術融為一體,川劇表演就是他們的生活,現(xiàn)在要他們不再表演,日子就過得不爽,決定拿出自己爬格子的部分積蓄資助他們,支持他們對川劇進行改良和演出,支持他們聯(lián)合更多發(fā)燒友,成立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民營藝術團。他利用一切機會,為其呼喊,并親自到企業(yè)、社區(qū)聯(lián)系演出,籌集排練演出經(jīng)費。在吳因易的呼吁下,地方相關部門也大開綠燈,大力支持,部分企業(yè)社區(qū)愿意采購他們的演出產(chǎn)品予以贊助。但是,川劇改良需要人才,川劇排練需要場地,川劇演出需要舞臺,這些都需要龐大的費用和必要的設施,并非吳因易個人的能力所及,此事還是被暫時擱置起來了,成為吳因易耿耿于懷的一塊心病。
1994年,中央電視臺、綿陽電視臺聯(lián)手打造由《梨園譜》改編的12集電視劇《跑灘》,經(jīng)過編劇江南的精心布局,導演馬功偉意識流手法的成功嘗試,李冰冰等一批演員的出色表演,賦予了《梨園譜》新的內(nèi)涵,該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榮獲了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我作為該劇的劇務副主任,有幸認識了一大批影視界的名人、演員和小說《梨園譜》的責任編輯邢慶祥老先生,并對吳因易有了進一步了解。從那以后,我和吳因易接觸漸多,相處的過程把神話了的吳因易還原成活生生的一個人,加深了我對吳因易的尊敬和崇拜,成為他的鐵桿粉絲。從那以后,我?guī)缀鯀⒓恿藚且蛞自谏浜樗械墓_活動,擴大了對他了解的范圍和深度。
那個時期的吳因易,已經(jīng)是民盟綿陽市組委、綿陽市文聯(lián)主席、綿陽市人大副主任和全國人大代表,可他依然布衣打扮,穿戴得有點像一個不拘小節(jié)的市井文人,更像我們經(jīng)??梢栽陔娨晞±锟吹降呐f時期文人。一雙麻耳子草鞋,一件街頭縫紉小店里縫制的對襟汗衫,一條深藍色或者月白色的綿綢褲子,手拿一把有字有畫的紙扇,悠然自得地行走在大街小巷,餓了就找個街邊小店,或吃一碗醪糟湯圓,或來一碗窩子涼粉,再加幾塊糯米油糕,一屁股坐下就吃,吃得津津有味,揮汗如雨。如果你不認識他,絕對不知道如此普通又不太講究的吃者,就是名聲很大的著名作家、編劇和有相當級別的領導。
沈水河像一條綠色的飄帶,緩緩地從東而來,在吳因易的家鄉(xiāng)青崗壩繞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圈,留下半畝漣漪,就一直朝西,奔涪江而去。青崗壩的祖祖輩輩,圍著漣漪建屋,逐漸成鎮(zhèn),這就是現(xiàn)在的射洪縣青崗鎮(zhèn),吳因易的老家就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隨著時間的延長,青崗鎮(zhèn)一天天長大,于是就有了一座和外面世界相連的石拱橋。石拱橋成為青崗鎮(zhèn)通往四川四大名鎮(zhèn)太和鎮(zhèn)和世界的便利之路,也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成為青崗鎮(zhèn)的一個標志。
在四川人眼里,咬卵匠有點貶義的意思,泛指那些一味堅持己見的的人。青崗壩人不輕易放棄,不輕易認輸?shù)木襁h近聞名,如果遇上意見相左的人,就問對方是不是拱橋那頭的,時間長了,凡是說青崗壩橋那頭的,就有點那個意思了。和吳因易熟了以后,介紹他的時候,總會調(diào)侃地說他是青崗壩橋那頭的,吳因易開始是一笑了之。再到后來,他不要別人介紹,自我介紹說我就是青崗壩橋那頭的,自稱咬卵匠。人們不解,吳因易解釋說,咬卵匠就是不循規(guī)蹈矩,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觀點的人。如果我們都能為自己定下的目標堅持下去,豈不是一件好事幸事?就這樣,吳因易賦予了咬卵匠新的含義,讓青崗壩人以咬卵匠為榮。想想也是,如果吳因易不是在那種年代都堅持寫作,他怎么會成為著名編劇和作家?
回頭再說《梨園譜》。吳因易1969年從綿陽水電學校畢業(yè)以后,分配到了綿竹印刷廠。他在那里利用業(yè)余時間,開始了預謀已久的長篇小說《梨園譜》的構思和創(chuàng)作,歷經(jīng)數(shù)年,終于在1973年完成了第一稿。也是那個時期,射洪另一位同樣做著作家夢的青年費盡賢,去什邡探親的時候,繞道去綿竹拜望吳因易。那是一個淅淅瀝瀝的陰雨天,綿竹的街景很像一幅破舊的水墨畫。費盡賢在那幅水墨畫里穿行,穿過大街小巷,穿過深不見底的小巷子,才到了一個有小天井的小院落里,找到了吳因易那間具有川北民居風味的小屋。那個年代的小知識分子,能夠擁有一個完全獨立的空間,在那里獨立自由地寫作,那是特殊又特殊的待遇了。兩個懷著同樣夢想的人在那間小屋里喝茶喝酒,談論理想,談論文學,當費盡賢看過吳因易尚未完成的《梨園譜》初稿,就知道他今后必成大器。綿竹回來以后,費盡賢夜以繼日,致力于文學創(chuàng)作,很快就寫出《玉女》、《仙鳥,遲遲搭起鵲橋》、《雙街》、《那道清洌洌的山泉》等一批中短篇小說,先后發(fā)表于《四川文學》、《上海文學》、《萌芽》、《廣州文藝》、《清明》、《紅巖》等文學刊物。在吳因易崛起成為綿陽文學領軍人物的同時,費盡賢也成為遂寧的文學領軍人物。
吳因易雖然長期不在射洪,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依然非常關注他。為他的成功雀躍歡呼,分享他成功的喜悅。電視劇《唐明皇》播出不久,家鄉(xiāng)人民就想為他做點事情。1997年,青崗鎮(zhèn)人民政府決定在青崗鎮(zhèn)風景秀麗的通家山設立吳因易創(chuàng)作生涯陳列館,以吳因易為榜樣,激勵青崗后學青年積極上進。吳因易積極配合,捐獻了很多著作和資料,并出資購買了播放設備,在生涯館播放電視劇。并把媒體和名人帶回家鄉(xiāng),為家鄉(xiāng)做宣傳。中央電視臺在拍攝宣傳他的專題片時,他把拍攝的主要外景鏡頭放在了青崗鎮(zhèn),想為宣傳家鄉(xiāng)做一點貢獻。2008年,射洪縣人民政府把金華山陳子昂讀書臺的望涪軒作為吳因易創(chuàng)作生涯陳列館,讓他和一千三百年前的另一個射洪詩人陳子昂相聚一起,成為射洪的一種精神象征。
四川的魏明倫被稱為鬼才,中央電視臺給吳因易做專題報道的時候,借用了這個概念,以“川西怪杰”為題宣傳他。其實“川西怪杰”并不怪,他除了在文學藝術上有咬卵匠精神,一條道走到黑之外,還有就是一些嗜好與眾不同罷了。吳因易喜歡家鄉(xiāng)的山水,喜歡家鄉(xiāng)的窩子涼粉、糯米湯圓、清蒸牛肉、姜黃豆腐干、紅苕稀飯、草木灰燒熟的青海椒,這些嗜好或許很多人都曾經(jīng)有過,但吳因易卻保持終身。他沒有隨著名聲和地位的不斷上升,年齡的增長遞減這些嗜好。每次回射洪來,總是悄悄潛入射洪,走街串巷,去尋找他的最愛。青崗鎮(zhèn)老街房老朋友老同學要送他土特產(chǎn)時,他只收豌豆涼粉和草木灰燒熟的青海椒,要是政府送禮,他也會很宰政府一次,要他幾箱姜黃豆腐干和青崗老醋,很快,這些東西就擺到了綿陽、成都甚至北京、上海朋友的餐桌上。
讓人莫名其妙的是吳因易居然喜歡三臺一家普通面館里的機制掛面,在他的動員下,很多被他勸去吃過的人都大喊上當,沒有人能夠想明白,那樣普通的東西居然成為他津津樂道的佳肴,而且經(jīng)常繞道去吃。2011年初秋,《大唐文宗》劇組一車十余人從北川返回遂寧,他宣布要帶大家拐進三臺去品賞美食,說他每次路經(jīng)三臺,必定要進城去美餐一頓。他那極有煽動性的語言,勾引得大家直咽口水。等大家嘗過之后,都大為失望,賭咒發(fā)誓今生不再吃此面?;仡^看時,吳因易正吃得津津有味,一頭汗水。那樣子可以看出,他是真的喜歡。
吳因易的小學作文曾經(jīng)在射洪引起轟動。那是他讀五年級的時候,老師布置一篇題為《可愛的家鄉(xiāng)》的課外作文。那個時候,五年級開始作文,同班很多同學的作文不到百字,吳因易卻洋洋灑灑,一氣寫出了一萬多字的長篇大作,因此成為射洪縣城太和鎮(zhèn)家喻戶曉的神童。中專畢業(yè)以后,他被分配在綿竹縣印刷廠工作以后,開始進行長篇小說《梨園譜》的創(chuàng)作。那個時候,文化大革命進入武斗之后的又一個新的高潮,那是一個由肉體摧殘轉變到靈魂摧殘的時期,排名在地富反壞右之后的知識分子,日子更加難過,寫作更是危險的事情。吳因易居然能在那樣的背景下,白天上班,熬夜寫出了二十四萬字的《梨園譜》初稿。
那是一個復雜而荒謬的時代,一切都處于今天難以想象的荒唐之中。盡管如此,還是有人相信未來,相信那樣的局面不會長久,一定會恢復正常。于是就有一些先知先覺的人,冒險追求自己的理想。吳因易就是在那個時期提筆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的。鄧小平復出以后,時局有了一些細微的變化,地下熱潮開始聚集破冰的力量,領導階層里相繼出現(xiàn)了一些不顧個人安危,不計個人得失,冒著極大的危險要為各種人才創(chuàng)造一個可以安心進行創(chuàng)造性工作的小環(huán)境。吳因易致力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精神被遠在家鄉(xiāng)射洪的文化局長任衡道知道以后,他說服縣上氣味相投的分管領導,要把吳因易悄悄調(diào)回射洪文化館來,想為他營造一個相對安定的環(huán)境,讓他專心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期待他能夠在未來寫出驚世之作來。
愛護人才挖掘聚集人才并不是任衡道的專利,當他緊鑼密鼓進行地下挖掘的同時,綿陽地區(qū)文教局領導也對吳因易早有關注?!独鎴@譜》初具規(guī)模的時候,搶先把他調(diào)進了綿陽地區(qū)文教局,給了吳因易一個施展才華的空間和較為舒適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讓吳因易能夠在那個談文色變的動蕩年代中,順利完成《梨園譜》的修改潤色工作,在七年之后的1980年順利出版發(fā)行。
吳因易成名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回報綿陽,回報文學。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他最崇拜的文學巨匠沙汀(綿陽安縣人)的名著《淘金記》和《一個秋天的晚上》搬上熒屏。當然,那也是他很早就有的預謀,歷史終于給了他這個機會,讓他能夠實現(xiàn)夙愿。
為了能夠真實地再現(xiàn)沙老小說的描寫場景,完整地表達沙老的創(chuàng)作意圖,吳因易全家總動員,自己親自執(zhí)筆,編寫劇本,籌措資金,融合關系,在沙老的家鄉(xiāng)安縣搭建拍攝場景,由趙蜀梅堅守在選定的拍攝場地,全面監(jiān)督場景搭建和道具制作,那段時間,吳因易說他瘦了八斤。
外景拍攝完成以后,吳因易拱手把耗資不菲的拍攝場地無償交給了當?shù)卣數(shù)卣仲u給了一家旅游公司。電視劇《淘金記》和《一個秋天的晚上》在中央電視臺相繼播出以后,在文學藝術界和廣大觀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榮獲中宣部的五個一工程獎。拍攝場地也因此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帶動了當?shù)睾椭苓叺穆糜萎a(chǎn)業(yè),收到了非常顯著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當年為打造這個旅游勝地嘔心瀝血的人,如今要舊地重游,還得從自己腰包里掏六十塊門票錢。
近年來,吳因易一直為寫戲奔忙,作為電視劇《日月凌空》、《隨氏父子》、《馬氏莊園》、《北平戰(zhàn)與和》的編劇,《中國農(nóng)民》、《大唐文宗》的總編劇,他總是在生活中寫戲,在戲意中生活。六十七歲的他,依然精力充沛,依然高質高產(chǎn),不斷地刷新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不斷地豐富他的藝術人生。
吳因易生在舞臺,長在舞臺。三歲開始登臺表演,讓他和戲劇結下了不解之緣,劇本創(chuàng)作成為他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種重要方式和重大轉折,讓他更便捷地實現(xiàn)了他的人生價值?;叵?yún)且蛞浊劭部?、又非常成功的一生,更像一部出乎意料、無法劇終的電視連續(xù)喜劇。和他相處久了,竟然不知道他到底是在戲中生活,還是在生活中寫戲。
2012年10月9日撰于太和古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