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境界是“自足之樂”。莊子之所以逍遙,既為脫卻身心之拘礙,而與道合真而得逍遙,內(nèi)無所累,外無所礙,而得“至足”之境界。林希逸先生所言莊子的《逍遙游》,即在一個“樂”字。而此中之樂,不是欲望之樂,而為不羨慕功名利祿,不掛懷自身的死生禍福的精神“至足”之樂。如莊子在《齊物論》中說:“圣人不從事于務,不就利;不違害,不喜求,不緣道;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游乎塵垢之外?!痹凇洞笞趲煛分姓f:“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边@就是得道之真人、圣人,他們可以忘懷自己的死生、功名利祿,他們無所求,他們無憂,他們一切都自然而然,一切至足逍遙無為。
第二種境界是“有功而不居功”。人生在世無非是建功立業(yè),常自恃以沾沾自喜,向世人炫耀。最終的結果往往卻是功名自焚。而達逍遙境界的至人、神人則不同。雖無心立功名,但卻能名蓋天下;雖然功名蓋世,卻又能韜光晦跡,不居功名,而逍遙自得。如《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所講:“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不爭之人才是真正沒有人可以跟他爭的。莊子在《逍遙游》中說:“宋人次章甫而適越,越人斷發(fā)文身,無所用之。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nèi)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杳然喪其天下焉?!痹凇稇弁酢分姓f:“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庇纱丝梢钥闯鍪ト穗m然得大功德大造化,并且名聞天下,但是卻仍然能推功于外,恬淡無心,由此而得逍遙。
第三種境界是“超脫身心所累”。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由此可知,人之所以不逍遙,是因常受形軀體以及心境的束縛,終身役役,不得休歇。而得逍遙無己境界的人卻不是這樣,這類人能了脫身心的所有執(zhí)著,從而忘記了自己的存在。莊子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土山焦而不熱?!庇秩缭凇洱R物論》中說:“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這兩種境界都是描述圣人忘懷一己死生無掛無礙了脫身心拘限的無心無己境界,也就是所謂的“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如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五十章所說:“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彼哉f,這類人無身之所累,亦得逍遙。
第四種境界是“無用之用”。世人的價值觀念,是以為有用者即有用,無用者即無用,有用與無用是有根本的分別的。兩者是不可混淆,所以說世人皆求有用之用。然而這樣卻得到傷人而不得善果。然而得逍遙境界的人卻不然,這類人他們脫去了世俗的功用,不顯己用,不拘己才,以其無用而大用,這類人無為而逍遙自在。如莊子在《逍遙游》中對惠子說:“子獨不見貍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機辟,死于罔罟。今夫氂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zhí)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這是一種以無用為大用而合于自然的境界。
第五種境界是“無心而化”。用心去治理天下,這就是一種執(zhí)著,不僅勞神費心,無法自然,這就是有所掛礙。只有達到逍遙境界的人,他們不以天下為天下,這種人在治理天下時才能無為,才能虛懷利物,才會無所為而無所不為。如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二十九章所說:“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無執(zhí),故無失。物或行或隨,或煦或吹,或強或挫,或培或墮。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蔽ù瞬趴芍翁煜?。而莊子在《逍遙游》中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在《應帝王》中說:“無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眱煞N描述都是說圣人寂然不動,而無為,但是感而遂通,應物不藏,順應自然,以無心而成逍遙無己境界。
第六種境界是“無待”。莊子的逍遙,是可以超脫這個世界的,超脫一切所累,超脫一切所礙。從而無己而“至足”,這是無所待,既不待于內(nèi),亦不待于外;不待于我,亦不待于物;與自然而然,游于大道之中,無掛無礙以至無待的境界,乃逍遙大成之境。
莊子的逍遙,是無待之境界,人在自然中,自然在心中,與道合一而得逍遙?!跺羞b游》曰:“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薄洱R物論》曰:“至人神矣……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奔词钦f明逍遙之至人、神人,能與天地日月云氣合而為一,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而達到無待的境界。莊子的逍遙境界,就是逐步達成與道合真的境界。而想要達到這一境界,就必經(jīng)經(jīng)歷“放下”這一身心歷程,并且循序而進,無所掛礙,最終才能有所成。所以說莊子的逍遙,就是生命由小而大,由大而化,向上超脫,突破自身、突破自我、突破世界之限,達到無所礙無所累的無待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