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式:童子拜觀音
兩腳分開,下蹲成騎馬樁,步寬與姿勢高低根據(jù)個人身體而定。下蹲同時,雙臂上抬,雙掌至胸前合十,指尖向上與肩平,頭部與身體不動,雙手慢慢向左推動,再向右推動,來回推動60次。不必過量,盡力而為。站起復(fù)原。
呼吸自然,隨著雙手一來一回而一呼一吸。推動雙手只動兩肘兩肩,其它部位都不動,雙目視中指尖。
第二式:龍女舒彩袖
兩腳分開,下蹲成騎馬樁,根據(jù)個人體質(zhì)而定。下蹲同時,雙手虛握拳置于腰部左右兩側(cè),拳眼向前。接著兩臂向前伸出,與地成平行線,兩拳并攏,繼而伸指變成掌心相合,十指向前,再轉(zhuǎn)掌使掌心向下,形成兩拇指相靠。接著兩臂向左右分開與肩平,成一字平肩,雙掌再虛握拳,曲肘,使兩拳又回到腰兩側(cè),拳眼仍向前。如此反復(fù)60次。要量力而行,做完起身恢復(fù)預(yù)備式。
要求同上,唯兩眼前視時,看自己的雙掌變化。雙臂至兩側(cè)時,雙目平視前方。高血壓患者,盡量視線低些。若覺得氣喘,可在每節(jié)功間,采用預(yù)備式休息片刻,再做下節(jié)。
第三式:白雀銜佛珠
左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虛握拳置于腰兩側(cè),拳眼向外。接著向前彎腰90度,同時兩拳向地面伸出,手指伸直變掌,掌心相對,然后漸漸抬起身子,恢復(fù)站立姿勢。此時雙掌指尖由地變?yōu)橄蚯?,再轉(zhuǎn)臉使手指向上,如從地下銜起佛珠之狀,接著兩臂向左右分開,與肩平,變掌為虛拳,曲肘,落拳于腰后命門穴兩側(cè),拳背貼后腰。如此反復(fù)做60次。
在彎腰向下時,頭部低垂可能引起頭暈,因此可將頭抬起,視線同上。彎腰呼氣,抬身吸氣,呼吸自然。
第四式:觀音坐蓮臺
兩腳分開同肩寬,兩虛拳在腰側(cè),拳眼向前。下蹲成騎馬樁,如靜心穩(wěn)坐。下蹲的同時將兩拳向前伸出,伸指,掌心向上,曲肘,肘離大腿三五寸,雙掌如托物,然后慢慢站起,雙臂同時向左右分開與肩平,雙掌同時翻轉(zhuǎn),掌心向下,當(dāng)雙臂一字平肩,掌又變虛拳,曲肘,落腰側(cè)。反復(fù)做60次。
第五式:佛徒開山門
兩腳分開同肩寬,雙臂同時向前伸出。接著左臂向右平劃,掌心向上,右臂曲肘向左,握虛拳,拳心向上,雙臂與肩齊在同一條直線上。接著,雙臂由前向右劃去,右拳變掌,左掌變?nèi)?。如此左右?0次。做完恢復(fù)預(yù)備式,靜站養(yǎng)神,調(diào)整呼吸片刻。
第六式:彌陀打呵欠
意守腰部,雙掌沿胸前任脈緩慢上升,掌心向上,至肩即雙手向左右分開,手到頭頂即引氣上升至頭;可能引起頭暈,至肩即可,最高不過口鼻。雙手分開時即翻掌,掌心向下。雙掌上升時微微吸氣,手一分開即吐氣,吐氣要緩。雙掌落腰兩側(cè),大拇指在前按帶脈穴,四指在后按腎俞穴,上身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扭腰,雙手幫助推動骨盆有意識點穴位。左旋吸氣,右轉(zhuǎn)呼氣。轉(zhuǎn)腰24次,再反方向轉(zhuǎn)24次。即可恢復(fù)預(yù)備式。
最后雙手拍打頭部,十指向后梳發(fā),雙掌向下?lián)崮?,使頭部氣息下降至腳底涌泉穴。 【編輯:遲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