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花”藝術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宋代《東京夢華錄》等書中,就詳細記載了當時東京汴梁城制作、出售各種面花藝術和民間習俗的情況。明代的《宛署雜記》中,還記錄了南陽一帶的農村,在每年的農歷正月,為了祈禱來年的糧食豐收,便用面粉做成各種面食品,稱為“果食”,“花樣奇巧百端”,相互贈送,并將這些面食品掛在田間地頭,以犒勞天地之神。
這種用面捏制成的民間藝術品,在我國以吃面食為主的北方其它地區(qū)也叫“禮饃”、“花饅頭”,既是平常難得吃上的節(jié)日食品,又是風俗信仰的象征物,也是農村群眾禮尚往來、寄予厚望、抒發(fā)情感的媒介??墒?、可看、可玩、可用,面花在農耕時代風靡一時。
豐富的民俗意蘊
隨著這一傳統習俗千百年的流傳,面花已不僅僅作為祭祀的祭品了,它已融入了淮寧河川一帶群眾的生產生活、歲時節(jié)令、婚喪嫁娶之中,在民間廣為流傳。例如,在男女青年初定秦晉之好時,男方要送給女方一對兒面捏的“蓮花魚兒”,女方要送給男方一對兒面捏的“老虎”。結婚時還要蒸制“催妝饃饃”,像海碗一樣大的饅頭上裝飾精美的紋飾,涂上花色,美輪美奐。
面花應用在農村的四時八節(jié),貫穿于人生禮儀的全過程。陜西合陽的面花制作精巧,意蘊厚重,堪稱一絕。從外形看,合陽面花可分為三類。一是簡潔生動的貼花型,類似浮雕;二是夸張性強的變體型,選取花鳥蟲魚、瓜果蔬菜等自然對象,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三是富麗堂皇的插花型,呈立體狀,一個大饅頭上能插七八十乃至上百朵小面花。有的甚至做成幾層樓,十分壯觀。曾在牌樓面花
古文化藝術節(jié)上大展風采的合陽大面花,竟用去了整整50斤的面粉。更令人稱奇的是,這些精巧的作品,不但有巧奪天工的形象可以欣賞,且有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蘊可以品味。
人們一見到面花,從外形上便可分辨出要派什么用場。比如外孫子過周歲時,外婆便要給他蒸一個“牛軛斗”,祝愿孩子像牛一樣堅韌有耐力,長大以后能擔負起生活的重擔;老人過世了,當地人認為是升天了,要蒸一對大花饅頭來感謝接納死者的上天,叫“獻天饃”,花叢中還要立上一只白鶴,寓意這個人“在世時像松鶴一樣長壽,死后又駕著白鶴到西天赴宴去了?!?/p>
從這簡單的面花上,我們不能不驚嘆于民間藝人的智慧及豐富的想象力。
形象各異的面花
中國如此遼闊的土地,風俗習慣也有極大的差別,真是“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一個省份內的面花造型也會相差甚遠。
原始風味的陜西面花
在陜西北部的子洲縣,面花又稱“子推饃”,是為祭奠晉國大臣介子推而做的祭品。子洲縣淮寧河川上游又叫重耳川,春秋時為狄地,據說晉文公重耳逃難時曾經到過這里,介子推割股獻肉的事就發(fā)生在此地。因此,這里的群眾每年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前一兩日)都要捏面花,而且代代相傳。
而陜北府谷縣面花主要造型有魚、蛙、鳥、獸,形象帶有原始味道。尤其使人驚奇的是這里的“面人人”——一種爬著的胖乎乎的娃娃,其技藝代代相傳業(yè)已定型。有的雙手交叉,有的是長脖子。這是這一帶特定的造型,據說這種面人人是農歷七月十五鬼節(jié)以及結婚禮品中必做的樣式。男女訂婚時,男方送女方的聘禮禮饃中,面人人也是必須的禮品。有的要用幾十斤面粉,分段蒸熟,最后組成真人大的面人人,十分壯觀。
長脖面人人是其他地區(qū)所沒有的。在陜北麻谷縣,七月十五日是祭祖掃墓的日子,以面娃作禮饃,顯然與子孫繁衍有關聯。那么婚配作禮饃,依然與婚配的目的,即繁衍后代相連。面人人的寓意與山西定襄縣連體娃娃的寓意是一致的。但府谷的長脖子面人人可能有多一層的涵義,那就是護生的神力。如此強調長脖子,是否與人祖伏羲、女媧的蛇身有關?“媧”、“蛙”與“娃”同音,而且都是象征生殖。女媧更是人類婚媒的祖先,借女媧之形作生殖繁衍和祝生命旺盛之象征,豈不是很自然的嗎?長脖面人人既是祭祀的禮饃,又是護生的神靈。府谷縣一帶由于偏僻,原始性的風俗文化尚保存于民間,表現在面花禮饃的內涵中,比其他地區(qū)更古樸,外加修飾更少些??傊?,府谷縣的面花禮饃風格獨樹一幟,它的深奧內涵勝于外在的精致技巧,對研究民俗學和人文學更有價值。
獨具匠心的山西面花
山西定襄“辨不清”娃娃面花,四組胖娃繞成圈。以面本色為主,不上色彩,黑豆為眼,紅豆為口,可愛至極。
筆者有幸看到了從上蒸籠,到出鍋點紅,一個個可愛的面花完成的整個過程。那些手巧的大娘和大嫂子們,利用刀、剪、木梳為工具,以一把紅豆,一把黑豆,一把紅棗,一盤發(fā)酵好的白面為材料。她們手中舞動著工具,一會揉出個這,一會兒捏出個那,十二生肖、獅、魚、瓜果樣樣齊全,讓你看得目不暇接。尤其那面娃娃各種姿態(tài)都有,而連體娃娃更讓你分不清每個爬著的娃娃胖胖的雙腿和屁股是在左還是在右,生動可愛之極,逗人歡心。據她們說自己也愛不釋手,舍不得吃,只掛在墻上欣賞。
她們制作這些造型,都有一定的程式傳承著,所以技藝已相當嫻熟。定襄的面花不染色,利用白面蒸熟后光澤潔白的特點,產生一種特殊美感。連體娃娃塑造得生龍活虎:娃娃嫩皮嫩肉的質感,小胖臉蛋和小胖屁股讓你舍不得摸、舍不得親。民間很多吉祥圖案紋樣,組成連續(xù)不斷頭的效果,以此比喻吉祥永遠不斷頭。連體娃娃也是采取這一傳統表現手法,象征多子多孫、永遠繁衍。
定襄縣的面花,在中國黃河流域的民間面塑藝術園地里,真是獨具匠心。
風格獨特的山東面花
山東也是以面食為主的地區(qū),面制品在供祭天地祖先、慶賀生婚嫁娶以及歲時節(jié)氣禮儀風俗中,是絕不能缺少的。
大型的棗糕、棗饅頭以及印壓花紋的鍋盔大餅之外,膠東沿海一帶民間普遍的“餑餑子”果模制品的“魚兒果子”和“巧果”,更是手制面花的衍生品種。大大小小、各式花樣十分可愛的果模都離不開傳統紋式,如魚、雞、八寶、小獅子、蟬、瓜果、蓮子蓬、石榴桃兒、蝙蝠等。在婚喪嫁娶、生辰壽歲和一年的吉日節(jié)期中,有經濟能力的人家都要烙上傳統稱魚兒果子的果模制品贈送親友。
每年七月七日和孩子們的生日,家中要烤烙小型果模巧果,用紅線串起來,像項鏈一樣掛在兒童的脖子上,代表著祝福并膠合著人際關系。工匠刻制的果模造型與民間藍印花布的花紋造型十分相似,在民間美術中顯得分外協調。
山東冠縣郎莊的面花,本來統稱“面老虎”,是民俗中不可缺的辟邪項目,多由婦女創(chuàng)造。后來在這個小村莊中的男女老少、家家戶戶一年四季都在制作面花,大的高四五寸,小的只有一兩寸。郎莊制作面花也是用發(fā)酵的麥面,不過有時摻入顏色做成粉紅色和粉綠色面料。然后全家老少齊動手,在面案上用剪刀、梳子、搟面杖及菜刀等簡單工具,熟練地捏塑出各式花樣,經過蒸熟,上膠著色,最后曬干,美麗的小面花就完成了。郎莊面花多為扁平浮雕造型,易于平放和吊掛。涂色強烈奪目,以品紅、黃、綠等原色為主,再用鈷藍和白粉點綴成花骨朵和梅花點,像珍珠翡翠般閃爍著。最后以墨線勾畫眉眼和頭發(fā),形成獨特風格。
色彩絢麗的甘肅面花
甘肅隴東慶陽一帶的禮饃制作是豐富多彩的。使人注目的是此地的獅造型與眾不同:滿口的牙齒像須一般向四周彎伸著。最特殊的是它不同于陜北和山西雁北一帶面花的樸素,也不同于山東面塑色彩那么濃艷,它用色有如水彩畫,強調彩色暈染的水分感覺,以豆綠與桃紅兩色為主,從深向淺過渡,既有民間色彩的絢麗,又如水彩般的清淡,像雨后的虹彩。
風味獨特的回族面花
回族的面花藝術,以其制作工藝精湛,別具特色,味道鮮美而備受人們的贊譽,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品嘗和欣賞。據回族民間傳說,面花藝術早在元代就已流行。在繼承阿拉伯傳統飲食工藝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兄弟民族飲食工藝的一些手法,經過數代相傳,形成了回族獨特的面花造型和風味。
回族面花藝術的品種達百余種,一品一形,百形百味。特別逢回民過節(jié)、婚喪嫁娶、抓周、招待貴客等重要的喜慶場合,只要你留意,就會看到那琳瑯滿目、千姿百態(tài)的面花,使你一飽眼福。
回族面花的造型大多源于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各類花草、蝴蝶、鴿子等形態(tài),同時,還大量地采用阿拉伯的卷草形、云紋形等幾何圖形。根據不同的需要和場合,通過搟、切、揉、捏、搓、挾、擠、壓、畫、點、染等多種手法,制作出形式多樣的造型,并用炸、蒸、烙、烤等烹飪技術,使形、色、香、味集于一體。回族的一些面花還大膽采用象征、變形、夸張等藝術手法,使其花紋巧妙,絢麗多彩,并賦予一定的意義,成為回族文化百花園中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
如今,現代社會發(fā)展的節(jié)奏已開始改變著鄉(xiāng)村的生活,更新著人們的觀念。我們也不能不擔心,民俗的沃土如果失去了,面花這種農耕時代的奇葩,是否也將面臨衰敗、消亡的危險?為民族文化的繼承發(fā)展,人們必須做出更多的努力……
(編輯 喬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