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五世紀(jì)的東晉時(shí)期,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寫過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天地,那里的人們過著男耕女織沒有剝削和壓迫的幸福生活……唐初有人發(fā)現(xiàn),湖南常德桃源縣境內(nèi)的沅江右岸的地理位置、風(fēng)土人情,同《桃花源記》中描述的很相像,就在這里大興土木,修建廟宇樓閣。桃花源,也就開始揚(yáng)名于世?!笆劳馓以础弊源艘渤闪饲О倌陙碜屓嘶?duì)繅衾@的傳奇。有點(diǎn)文化的人想必都愿意親睹陶淵明筆下那風(fēng)景如畫的人間仙境……
常德,對我國大多數(shù)人來說,可能比較陌生。這個洞庭湖畔、湘西北的歷史古城位于湘、鄂、渝邊界,迄今已有2270 年歷史,自古就有“風(fēng)景之國、文物之邦”的美譽(yù)。在桃花盛開的陽春三月,我有幸去探訪了千古流傳而富有神秘色彩的桃花源。從常德出發(fā)行車一個多小時(shí)后,我就到了一個古色古香的高大石坊前,上書“桃花源”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走進(jìn)大門,首先撲進(jìn)眼簾的是一片桃花林,其中還有一條發(fā)源于桃花山的小溪從中穿過。夾岸的桃林飛紅流翠,春光爛漫。桃花千姿百態(tài):深紅、粉紅、淺白的花瓣,包裹著紅的、白的、黃的花蕊,煞是好看!
占地1.5平方公里的桃仙嶺是桃花源的第一個景區(qū),由牌樓、淵明公園、雙星亭等景點(diǎn)組成。我在陶淵明塑像前留了影,在《桃花源》碑屏前欣賞瀟灑飄逸的書法、詩詞,有恍入古境之感。在桃花山景區(qū),那片燦若紅霞浮云的林子,便是《桃花源記》中武陵漁郎經(jīng)過的“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每年春季幾十個品種、1600 多株桃樹競相開出五顏六色的花朵,把這兒裝扮得無比嬌艷。那條小溪就是武陵漁郎“沿溪行”的桃花溪。唐代書法家、大詩人張旭曾到此,他即興吟頌的《詠桃花溪》被清人選入萬中取一的《唐詩三百首》;陶淵明采菊東籬飲酒悠然的菊園建于明萬歷年間,古色古香,置身其間,俗慮頓消;眼前一排充滿古趣的崇樓閣宇是始建于唐代的桃花觀,它是湖南省三大古建筑群之一,融道、佛、儒教為一體;前面狹長的幽洞便是“秦人古洞”,有68米長,穿洞而過,就見到“秦人村”,這是桃花源中的“世外桃源”。幽處武陵山深腹,林深山重,堪稱先秦文化的野史余情在江南的遺存。高古蒼寒的秦古道、天下一絕的竹廊、祭祖的奉先祠、敬神的儺壇、桑竹垂蔭的秦人居、高踞紅樹云端的玄亭……晨鐘暮鼓,聲聲訴說著歲月的蒼涼和久遠(yuǎn)的歷史……我一邊吟著陶淵明的詩文,一邊與眼前的景致一一對應(yīng),忽聽有人說,“桃花源還有多少景點(diǎn)?怎么看不完呀?”導(dǎo)游笑著接過話茬:“桃花源素有三十五洞天,四十六福地之稱,有近百個景點(diǎn),一時(shí)半晌看不完,最好在桃花觀背后的秦人宅賓館住上一、二天,慢慢地攀山路、觀山色、聽泉聲、聞鳥啼,心曠神怡,悠然自得,真會有‘人在仙境不知?dú)w’的感覺呢!”
我出秦人洞,又踏上了不時(shí)被水浸漬的青石游山小道。山道盤旋曲折,道旁溪流淙淙,滿眼的翠竹蒼松,碧潭青草,仿佛那晶亮晶亮的溪水都是從綠中滲出來的,塵世的煩躁郁悶,立時(shí)被洗濯一凈。爽朗的說笑聲和不知哪棵樹哪條枝上哪只鳥的甜潤婉轉(zhuǎn)的聲音融到一起去了。滿山滿坡的桃樹,花枝繁盛招展,經(jīng)過雨水的洗滌,碧油碧油的,很是撩人的情思;枝頭上滿是小小的桃兒,潤澤潤澤的,在葉底偷偷地打量著游人,叫人想起那掩嘴輕笑的娉婷的少女。
沿著曲徑,我到了“延圣館”。這名字似乎很不合淵明先生的本意,但只要不注重名目,此地卻是桃源正版:門口飄著老大一張幡,寫著“擂茶”兩個濃墨大字,門外兩個老嫗擺著清茶挑子,竹篾的筐子里裝著些茶鹽蛋,倆人慵慵地對坐著,似乎于有沒有人來買她們的東西無所謂;館內(nèi)擺著幾張?jiān)镜姆阶溃粋€老翁和一個少女用悅耳柔和的鄉(xiāng)音招呼著我們,粗瓷的青花碗裝著香氣撲鼻的乳白色“擂茶”,再擺上一碟水煮花生米、一碟自家腌制的清爽嘣脆的蘿卜——就這么坐著,偶爾喝上一口擂茶,夾一筷子小吃,與友人閑聊一兩句,不經(jīng)意間又有一兩聲山鳥的嬌啼傳入耳中,不但是滿嘴留香,滿腦都被淳厚清香充盈了,我仿佛都成了武陵漁人,那滋味真是“不足與外人道也”的。根據(jù)歷史的記載,這里早在漢代就以自然風(fēng)景區(qū)著稱,晉朝以后又建立了桃川宮等人文景觀。大約在北周時(shí)代,人們發(fā)現(xiàn)這里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十分相似,就改名為“桃花源”。到了唐朝,正式開辟了從縣城到水心岸的四十多公里的桃花源游覽區(qū)。到了宋朝,從沅江畔到桃花山,形成巨大的建筑群,可惜在元末時(shí)被火災(zāi)所毀壞。明初得到復(fù)興,明末又被火燒掉。清朝光緒年間,桃源縣的縣令余良棟重新修建了陶淵明的祠堂,沿山配置了亭臺樓閣:問津亭、延至館、窮林橋、水源亭、豁然軒、高舉閣、尋契亭、既出亭、問路橋等,都是以《桃花源記》來命名。它的面貌一直保存到今日。
穿過桃樹林,跨過“窮林橋”,呈現(xiàn)在眼前的則是另一番景色。這里高山幽谷,佳木蔥籠,翠竹挺拔,百鳥翔鳴,流泉淙淙。在山頂和山坳的萬綠叢中掩映著一座座古老的亭臺樓閣。我順著右邊的山谷登山,首先來到一座“八角亭”前。此亭全用石頭砌成,亭子旁邊豎立著一塊塊高大的石碑,每塊石碑都刻有詩文,由于年代久遠(yuǎn),字跡已經(jīng)斑駁不清。據(jù)說,這個亭子是桃花源里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亭子后面栽了一片竹林,竹子我見過不少,但都是圓溜溜的,而這里的竹子卻是棱角分明,方方正正的,所以稱為方竹,亭子又稱“方竹亭”。在“方竹亭”左邊,還有一棟青色瓦屋,名叫“延至館”,是供游人休息的地方。離開“方竹亭”,行了數(shù)十米又有一座很有民族特色的拱橋橫跨溪上,叫“遇仙橋”。陪同的同志告訴我,相傳過去桃花村有一個叫“桃花”的姑娘,面似桃花,美麗無比。村里的惡霸企圖強(qiáng)占她為妾。母親同她逃過“唐亭”,忽遇一老翁,問明情由,遂喝開山門,攜帶母女飄然進(jìn)入秦人古洞。后人因?yàn)檫@個傳說就修了這座古色古香的紅色木拱橋,并取名“遇仙橋”。
桃花源山腳下有一道碑廊,光潔潤朗的桃花石鋪造,很是典雅。里面大大小小許多塊石碑,很有些字跡已經(jīng)斑駁了,然而從殘斷的筆畫中傳出的靈氣,足夠我們想象那些前輩先賢們竹杖芒鞋、談笑指點(diǎn)的風(fēng)采,仿佛每一橫都蘊(yùn)涵著一件軼事,每一豎都蓄積著一個故事。對著這綠水青山間的碑廊,你必將感到想象力的貧乏。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桃花源豐富的人文景觀與秀麗的自然風(fēng)光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dú)有的風(fēng)貌。“卻怪武陵漁,自洞口歸來,把今古游人忙煞;欲尋彭澤宰,問桃源安在,唯桃花流水依然?!币磺Ф嗄陙?,無數(shù)文人墨客,羽士高僧,紛至沓來,流連忘返。他們臨清流而賦詩,撫孤松而盤桓,凄絕寒潭幽谷,魂銷晨鐘暮鼓。李白、杜牧、王維、韓愈、孟浩然、王安石、劉禹錫等歷代著名詩人都曾寄語桃花源,留下無數(shù)美妙的篇章和動人的故事。
常德除了擁有“桃花源”這塊寶地,據(jù)說還有很多可圈可點(diǎn)的旅游勝地和景點(diǎn)。比如位于五溪湖的花巖溪國家森林公園,被海內(nèi)外專家學(xué)者冠以“江南山水大觀、武陵郊野公園”之美譽(yù),十多種珍稀動物在此生活,特別是每年3~10月,數(shù)萬只白鷺在此生息繁衍,構(gòu)成江南一大奇觀,也因此被譽(yù)為“白鷺王國”;位于常德石門縣境內(nèi)的壺瓶山主峰海拔2098.7米,為湖南第一峰,此處的峽巖與張家界的山、九寨溝的水被世人稱為人間最美,連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壺瓶山后也留下“壺瓶好景看不完,來生有幸再重游”的感慨;位于澧水中流、武陵山脈尾端的夾山有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李自成的最后歸宿地“闖王陵”,與夾山寺相隔500米左右的碧巖泉是譽(yù)滿東亞的茶道源頭;全長3000 米的常德詩墻熔“詩、書、畫、刻”于一體,成為領(lǐng)悟博大精深中華文明的藝術(shù)大觀園,列入吉尼斯記錄;另外,瓶峰云海、壺瓶飛瀑、曲溪映峰、靈泉悟禪,都是精妙絕倫的風(fēng)景……
(編輯 劉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