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劉坤一這一批岳麓士前期以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維護封建道統(tǒng)為己任,后期則以開展洋務運動、革新物質(zhì)技術為目標。雖然岳麓書院著名學子魏源早就提出了“師夷長技”的主張,但外國列強的侵略還沒達到挑戰(zhàn)清王朝生存的地步,這個舊政權就還在昏睡。太平天國的起義要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這使得清王朝開始“自強”,洋務運動于是興起。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現(xiàn)代化運動,它的發(fā)起者和領導人是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戰(zhàn)爭中深深認識到西洋科技重要性的曾國藩們。正如哲學家羅素所說:“科技的重要性往往在戰(zhàn)爭中先認識到。”
1860年11月,咸豐皇帝就俄國向清廷提議幫助打太平軍和幫助把南方的糧食運到京師來征詢大臣們的意見。曾國藩上奏折表示,對俄國派兵來打太平軍要斷然拒絕,對俄國幫助運輸可以接受。曾國藩進一步提出,用外國人幫忙是暫時的,最主要的是把洋人的科學技術學過來,“師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遠之利”。咸豐皇帝很快做了兩道重要指示:一是在京師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專門辦理外交;二是同意向外國購買機器、槍炮等,回來研究。從此,洋務運動拉開大幕,時稱“同光新政”。
1861年12月,曾國藩建立安慶內(nèi)軍械所,研究、生產(chǎn)彈藥、船炮等。1862年底,華蘅芳與徐壽、徐建寅父子在安慶試制成中國第一臺蒸汽機。1863年1月,安慶內(nèi)軍械所造出了中國第一條木質(zhì)輪船。曾國藩認識到了現(xiàn)代機器的巨大能量,他決定派員出洋購買“造器之器”。1863年12月,曾國藩派最早留學美國的容閎帶六萬八千兩銀子赴美購辦機器,準備建立正式的近代工業(yè)。容閎原本投奔了太平天國,但沒被重用,就轉(zhuǎn)投曾國藩。1865年,容閎從美國樸得南公司購回一百多部機器。同年10月,曾國藩與李鴻章在上海成立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簡稱“江南制造局”,包括李鴻章從美商手中買來的鐵工廠、清政府原有的兩個洋炮局和容閎從美國購來的機器。1867年3月,曾國藩奏撥??钤诮现圃炜偩衷鲈O造船所,試制新輪。5月,曾國藩與李鴻章又將江南制造總局遷址擴建。江南制造局是中國近代工礦企業(yè)的母廠,在它的示范和支援下,一批軍用民用工礦企業(yè)迅速興起,如山東機器局、四川機器局、大冶煤鐵礦、徐州煤礦、漠河金礦等,它們奠定了中國近代工業(yè)的基礎。
曾國藩不僅關注“造器之器”,他還往更深處探求,開展外國書籍的翻譯。他說:“蓋翻譯一事,系制造之本根”。1866年,曾國藩在江南制造局設立翻譯館,由徐壽、徐建寅、華蘅芳、李善蘭和聘請的外國人偉烈力、傅蘭雅、瑪高溫等合作,翻譯各種西方書籍。徐壽是著名科學家,尤其擅長化學;李善蘭是著名數(shù)學家、天文學家;華蘅芳是著名數(shù)學家、地學家。他們對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到1909年,江南制造局共譯出圖書159種,計1075卷?!疤┪髀?、光、化、電、營陣、軍械各種實學,遂以大明,此為歐西文明輸入我國之濫觴”?!斗篮P抡摗?868 年出版后,江南制造局即于1874 年推出中譯本,李鴻章仔細讀了此書,之后極力主張海防??涤袨椤⒆T嗣同最初接觸西學,也是來自江南制造局翻譯的書籍。
在翻譯館成立之前,容閎建議曾國藩在江南制造局旁設立一所兵工學堂,以期中國將來不必需要外國機械和外國工程師。曾國藩便在奏折中提出:“擬俟學館(即翻譯館)建成,即選聰穎子弟隨同學習?!苯现圃炀值倪@個兵工學堂開啟了中國近代職業(yè)技術教育的先河。為了培養(yǎng)輪船的駕駛與管理人員,曾國藩曾委派專人負責新輪的操練工作。為了解決養(yǎng)船缺乏資金的問題,曾國藩提出將新造商輪租給可靠商人使用的主張,遂成官督商辦與輪船招商局之濫觴。為了培養(yǎng)先進人才,曾國藩還采納容閎的建議,派幼童到美國留學,揭開了中國向外派遣留學生的歷史。
曾國藩對中國的近代海軍建設也有籌劃之功。由于湘軍水師船小體輕、行駛緩慢,只適于內(nèi)河作戰(zhàn),不能在海洋上巡行,所以曾國藩早在咸豐末年對剿滅太平天國已有把握之時,就開始籌劃建立外海輪船水師,即近代海軍艦隊。1864年1月,曾國藩派李鳳苞測量江浙外海各島嶼沙線。在湘軍大遣散時期,其水師被全部保存,改名為長江水師,并進行了整編。1865年12月,曾國藩親自核定長江水師永遠章程及營制營規(guī)。研制輪船、招募與訓練水兵、制訂水師章程、籌集海軍經(jīng)費等種種工作都為日后建立近代海軍做了鋪墊。后來清朝海軍的發(fā)展基本是按曾國藩時代制訂的藍圖進行的,如曾國藩對丁日昌“建立吳淞、天津和南澳三支外海水師”提議的支持,而丁日昌曾經(jīng)是曾國藩的部屬。
李鴻章是曾國藩洋務事業(yè)的繼承者,也是集大成者。曾國藩說:“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蔭甫拼命著書?!庇纱丝梢娎铠櫿聼嶂允鹿?。李鴻章率淮軍到上海以后,跟西洋人接觸得多,因而大開眼界。他認為清軍的武器裝備和軍事制度都存在嚴重問題,提出“變易兵制,講求軍實”、“廢棄弓箭,專精火器”。李鴻章是中國現(xiàn)代陸軍和海軍的奠基人,他從英法購買了大量的來復槍和西式野戰(zhàn)炮,雇用了外國軍官任淮軍各營教習,命令淮軍練洋操,使用熱兵器。到1864年春,淮軍已裝備了約一萬五千支步槍,這使得李鴻章最終剿滅了捻軍起義,從而在政壇崛起。為了供應淮軍所需的彈藥,李鴻章從1863年起迅速建立上海洋炮局、蘇州洋炮局、金陵機器局,聘請外國工程師,制造開花炮、自來火等現(xiàn)代武器。1870年,李鴻章調(diào)任直隸總督,接管了天津機器局。江南制造局、金陵機器局、天津機器局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所產(chǎn)軍火源源不斷供往全國。
李鴻章注重培養(yǎng)現(xiàn)代軍事人才,發(fā)展國防。1876年4月,李鴻章派卞長勝一行7人赴德國學習陸軍。12月,他與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聯(lián)銜上奏,選派船政局生徒共30人去英、法學習駕駛、水師兵法及制造。1881年與1885年,他又選派32名軍事學員出國留學。李鴻章認為:“若不前赴西廠觀摩考察,終難探制作之源……如此分投學習,期以數(shù)年之久,必可操練成才,儲備海防之用。”1880年,李鴻章仿照英國海軍創(chuàng)辦了北洋水師學堂。1885年,他仿照德國陸軍創(chuàng)辦了北洋武備學堂。1871年,李鴻章首先在天津大沽口營造新式炮臺,安置了金陵機器局制造的數(shù)尊大炮。同時,不惜重金從國外購買了15艘兵船,并修建旅順船塢、大連軍港、威海衛(wèi)軍港。
李鴻章很快認識到,“船炮機器之用,非鐵不成,非煤不濟”,“英國所以雄強于西土者,惟借此二端矣”,于是開發(fā)了磁州煤礦、開平煤礦、漠河煤礦等。李鴻章認為,“中國積弱,由于患貧”、“以貧交富,以弱敵強,未有不終受弊者”,只有“富”才能夠“強”,“富強相因”,因此開始發(fā)展民用工業(yè)。1882年,李鴻章創(chuàng)辦上海機器織布局。近代工業(yè)的發(fā)展要求交通運輸、信息傳遞等工具的近代化,李鴻章認為鐵路與電報的功用最大,尤其是鐵路對“國計軍謀兩事”至關重要,“中國今欲整頓一切新政,惟鐵路為第一樞紐”。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輪船招商局。1880年,又設立天津鐵路公司。從1879年開始,李鴻章大建電報線。到19世紀末,中國近代電報通訊網(wǎng)絡已初具規(guī)模,覆蓋全國大多數(shù)省份。
辦理洋務首先要有一批通曉外國語言文字的人才,李鴻章于是設立了廣方言館,培養(yǎng)外語人才。李鴻章認識到,向西方學習搞現(xiàn)代化需要各種實務人才,外交方面要有深諳國際公法的,制造方面要有能工巧匠,軍事方面要有近代指揮官,而現(xiàn)有教育培養(yǎng)不出來。李鴻章對西方的科技、教育非常崇拜,他說:“西洋制造之精,實源本于測算、格致之學,奇才疊出,月異日新?!彼①澩鈬鴮τ诩夹g人才的態(tài)度,“創(chuàng)制之員匠,則舉國崇敬之,而不以曲藝相待”,“能造一器為國家利用者,以為顯官,世食其業(yè),世襲其職”。李鴻章對中國傳統(tǒng)的治學方法以及這種治學方法培養(yǎng)出的治國人才提出了批評,提出改革科舉考試制度,希望通過給予富貴功名來鼓勵讀書人學習外國先進科技。李鴻章主張在沿海各省設立洋學局,分格致、測算、輿圖、火輪、機器、兵法、炮法、化學、電學等門類,延攬有專長的人才入局,并與聘請的外國技術人員共同研究,然后分配至船廠炮局,按工作成績授以官職,和正途出身無異。
李鴻章清醒地認識到閉關自守、孤立于世界之外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他說:“華夷混一局勢已成,我輩豈能強分界畫?!崩铠櫿轮匾曂饨还ぷ?,他主張中國進入國際外交。他奏請朝廷遴選官員,派駐日本、美洲、歐洲各國。1875年12月,清政府正式任命陳蘭彬、容閎為外交使節(jié),出使美國、西班牙、秘魯。1876年,派何如璋、張斯貴出使日本,郭嵩燾、劉錫鴻出使英國。在中外交涉的實踐中,李鴻章漸漸成為清廷的首席外交顧問和外交決策者。李鴻章在天津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衙門,被稱為“第二中央政府”。1896年,年逾七旬的李鴻章出訪俄、德、法、英、美五國。在訪問中,李鴻章相當認真,詳細了解西方的種種情況。歸國途中路過日本,李鴻章拒不登日本國土,通過木板換上另一艘船。李鴻章繼承了魏源“調(diào)夷之仇國以攻夷”的思想,在列強間平衡,使中國沒有被徹底殖民化。
三十多年來,曾國藩、李鴻章的洋務運動一直遭遇到來自國內(nèi)各階層保守分子的巨大阻力,一些人攻擊他們是“離經(jīng)叛道”、“以夷變夏”。慈禧太后為了維護個人權力,在洋務派與守舊派之間大搞平衡,使得洋務運動大受掣肘。李鴻章死后,梁啟超同情地表示:“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毖髣者\動自身確實存在著很多弊端,尤其是洋務派對外國列強的妥協(xié)。曾國藩他們自稱是“隱圖自強”,意即對洋人的侵略隱忍退讓,委曲求全,示人以弱,使其難于發(fā)覺,暗地里則奮發(fā)進取,待實力強大后,再向外國爭回主權。有人根據(jù)曾紀澤在國外發(fā)表的言論,將其概括為“先睡后醒論”。但這種思路遭到了很多人的質(zhì)疑。
盡管李鴻章提出了“處今時勢,外須和戎,內(nèi)須變法”,但洋務派的所謂“變法”并沒有真正進行。洋務派的“改革”實際上只是“改良”,只在器物層面進行,制度和文化都沒有觸動。洋務派還是信仰君子的“人治”,而“人治”擺脫不了魔鬼與天使相混合的人性。梁啟超說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原”。德國首相俾斯麥預言道:“中國漸弱,日本漸興?!?894年,劉坤一指揮的湘淮陸軍在遼河大敗于日軍,李鴻章指揮的北洋水師在黃海大敗于日軍,大清的洋務運動不敵日本的明治維新。究其因,曾國藩、李鴻章的理學思想慣性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從根本上變革中國,李鴻章的幕僚馮桂芬在《采西學議》中指出,中國要想“自強”,應該“以中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在洋務派中,郭嵩燾的思想是走得最遠的。1870年代初期,日本入侵臺灣,清政府做了妥協(xié)退讓。對此,主管對外事務的總理衙門于1874年11月上奏朝廷,認為之所以對日本妥協(xié),是因為中國的海防空虛,別無選擇。奏折同時指出,一直以來朝廷雖有自強之心、自強之言而無自強之實的原因是“同心少,異議多”。奏折最后提出了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六條措施,做為自強求富的總方針。于是清政府內(nèi)部掀起了一場關于興辦洋務的大討論。1875年3月,正當這場討論進入高潮之際,郭嵩燾以福建按察使的身份給總理衙門上了一個條陳。郭嵩燾認為,西洋立國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賈,中國要求富強,必須注意西方的國政、軍政,從根本上了解西方的長處,從長遠著眼。郭嵩燾提出的具體方案是:急通官商之情,通籌公私之利,兼顧水陸之防,了解本末之序。從此時開始,郭嵩燾指出了中西的差距不僅在物質(zhì)層面,更在政治層面。
1876年,清政府派郭嵩燾出使英國,一時引得輿論大嘩,有人罵道:“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于堯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郭嵩燾在赴英途中堅持天天記下沿途見聞,然后整理出《使西紀程》,寄給了總理衙門。《使西紀程》對西方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教育、社會等大加贊揚,批評國內(nèi)士大夫“高談闊論”、“虛驕自大”,引起了守舊士大夫的群起攻之。郭嵩燾到倫敦后,成為常駐英國公使,后來又擔任了駐法公使。在出使期間,郭嵩燾對西方國家進行了深入的考察,留下了詳細的文字記錄,為國內(nèi)了解西方提供了一條簡捷的途徑。郭嵩燾拜訪了很多西方知名學者,熱心旁聽各種學術演講,觀看各種科學實驗,足跡遍及學校、醫(yī)院、郵電局、鑄錢局、軍火工廠、博物院、圖書館、天文臺、水族館、救火局等地方。無論身體如何,郭嵩燾的日記一天也沒有間斷過,少則幾百字,多則幾千字。郭嵩燾還鼓勵留學生也堅持記日記,1878年6月2日,他檢查了嚴復等留學生的日記,留下了7000多字的記錄。嚴復受郭嵩燾影響很大,他后來成為著名的啟蒙思想家。
由于國內(nèi)守舊勢力的攻擊,郭嵩燾被迫結(jié)束三年的旅歐生活回國,曾紀澤接任。郭嵩燾歸國后辭職返鄉(xiāng),在長沙,到處張貼著指責郭嵩燾勾結(jié)洋人的大字報。面對守舊士紳們的污蔑和無知群眾的誤解,郭嵩燾關起門來,將自己有關洋務的奏議、書信、文章等編輯成《罪言存略》出版。郭嵩燾希望這部書能使國人了解中國所面臨的世界大局,他也成為繼魏源之后的又一位“睜眼看世界”的主要先行者。70年代后,郭嵩燾對清政府的批評更加凌厲,他不但批評頑固派的虛驕、守舊,而且批評洋務派的逐末舍本。他認為洋務運動是“治末而忘其本”,勉強維持,終為徒勞。他指出,“國家大計,必先立其本”,就是要先立綱紀法度、人心風俗,即制度和文化。
岳麓書院的另一位重要學生左宗棠在太平天國戰(zhàn)爭結(jié)束以后,調(diào)任陜甘總督,負責西北軍政,這就為他完成林則徐的西定新疆囑托提供了條件。1865年中亞的阿古柏入侵南疆,1871年沙俄又以新疆動亂為由出兵侵占伊犁,這就造成了西北邊疆的嚴重危機。1874年,日本也趁火打劫,入侵臺灣,引起了海疆危機。由于財力不足,清廷內(nèi)部對海防與塞防進行了爭論。李鴻章一派認為敵人主要從海上來,新疆是茫茫沙漠,沒有那么緊迫,應擱置新疆,集中財力籌辦海軍和洋務事業(yè)。左宗棠一派則主張海防與塞防并重,要求收復新疆,“所謂千里荒漠,實為聚寶之盆”,“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匪特陜、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最終,朝廷采取了折衷的做法,兼顧海防塞防。但是,塞防方面的財政要左宗棠自行解決一半。于是,左宗棠請出胡雪巖向外國借款打仗。
1875年5月,左宗棠受命督辦新疆軍務,時年63歲。西征時,左宗棠帶了兩件東西,林則徐當年繪制的新疆地圖和一副沉甸甸的棺材。左宗棠抬棺西行,極大地鼓舞了士氣。一年后西征軍成功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區(qū),最終通過曾紀澤的交涉全境收復了新疆。左宗棠建議設立新疆省,實行了屯墾等政策。左宗棠在西征時發(fā)現(xiàn)沿途“赤地如剝、禿山千里、黃沙飛揚”,傳令“凡大軍經(jīng)過之處,必以植樹迎候。否則,無論巡撫、縣令,提頭來見”。植樹者要對樹苗的成活負責,樹上掛其姓名。自此,古老的絲綢之路上開始出現(xiàn)千里“左公柳”。浙江巡撫楊昌浚見后寫下“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
李鴻章集中力量辦海防也有其苦心。他在上萬字的《籌議海防折》中憂心忡忡:“歷代備邊,多在西北……今則東南海疆萬余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麇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數(shù)國構煽,實為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水陸關隘,不足限制,又實為數(shù)千年來未有之強敵!”在李鴻章的努力下,中國海軍有了大發(fā)展,到1888年北洋水師成為東亞第一海軍。作為對日本入侵臺灣的警告,1886年8月,北洋水師定遠、鎮(zhèn)遠等六艘主力戰(zhàn)艦訪問日本長崎。日本震驚了,隨即發(fā)行海軍公債1700萬日元,用于建造“三景艦”以對付中國的定遠、鎮(zhèn)遠兩艦。第二年,日本制訂《征討清國策》,天皇甚至拿出皇室經(jīng)費30萬日元以擴充海軍。而北洋水師則停止了升級,海軍經(jīng)費被慈禧太后拿去修了頤和園,建了所謂的“昆明湖水師學堂”。
左宗棠對中國海防也有開拓之功。中國近代海防就始于1866年左宗棠建立的福州船政局和福建水師。到1907年,福州船政局共制造大小船艦約四十艘,辛亥革命后改稱為“海軍造船所”。為了培養(yǎng)海軍人才,左宗棠在1866年還創(chuàng)辦了福州船政學堂,即馬尾船政學堂。到1873年3月,學堂共有學生和藝徒300余名。福州船政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海軍學校,培養(yǎng)出了中國第一批海軍將領和造船技術人員。著名的有鄧世昌、嚴復、劉步蟾、林泰曾、葉祖珪、林永升、李和、蔣超英、薩鎮(zhèn)冰、林穎啟、藍建樞、劉冠雄、李鼎新、程璧光、黃鳴球、徐振鵬、鄭清濂等。他們大多籍貫福建,這也造就了中國近代海軍的“福建人時代”。
鑒于國內(nèi)教育的落后,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在1873年上奏朝廷,請求將船政學堂學生派往歐洲進一步深造。沈葆楨的上書得到了李鴻章、左宗棠的支持,朝廷表示同意,于是造船科學生派往法國,駕駛科學生派往英國學習。洋務派還派出了留學美國的隊伍,幼童留美開創(chuàng)了中國留學教育的先河,邁出了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步,為以后的庚款留美、留歐、留日及其它近現(xiàn)代留學教育摸索了方法,積累了經(jīng)驗。如留歐學生派遣時,吸取幼童留美教訓,留學年限大為縮短,學生年齡更加成熟,國學功底更加深厚,專業(yè)選擇上也更有針對性。通過留學生的派遣,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被大大提速。1913年,留美幼童梁敦彥、詹天佑會同顧維鈞、蔡元培、顏惠慶、王正廷、周詒春等在北京發(fā)起成立了歐美同學會,提倡“修學、游藝、敦誼、勵行”。歐美同學會曾積極參加“五四運動”,推動“留法勤工儉學”,號召海外青年歸國抗日,聯(lián)系海外專家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提倡“科教興國”,為國家發(fā)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中國的19世紀是岳麓書院的世紀,以岳麓書院學子魏源、嚴如煜、陶澍、賀長齡為代表的湖南士大夫集團和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燾、劉坤一為代表的湘淮軍事政治集團先后發(fā)起經(jīng)世改革和洋務運動,對傳統(tǒng)中國進行了修補,對現(xiàn)代中國進行了探索。然而,岳麓書院難以突破自己,洋務運動后時代的風頭轉(zhuǎn)向了廣東。搶過岳麓書院風頭的還有長沙本地的時務學堂和城南書院,其中城南書院后來改成了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湖南一師校歌中唱到:“衡山西,岳麓東,城南講學峙其中。人可鑄,金可熔,麗澤紹高風。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兒努力,蔚為萬夫雄?!币蕴煜聻榧喝蔚木袢匀辉诤鲜咳酥袀鞒?,毛澤東、蔡和森都是湖南一師的學生。從1913年到1922年,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前后共生活九年。
在大清王朝的末日,岳麓書院也走到了終點。楊昌濟在留學東西洋歸來后,提出將岳麓書院改辦成現(xiàn)代大學,并主持籌備。岳麓書院的繼承者現(xiàn)為湖南大學和湖南師范大學,仍然以實學、倫理學著稱于世。經(jīng)楊昌濟介紹,毛澤東在假期兩次入岳麓書院寄讀,對書院講堂正門橫匾上的“實事求是”印象深刻。若干年后,毛澤東對“實事求是”做了新的解釋,并把這四個字寫下來嵌在延安中共中央黨校的大門口。毛澤東繼承了湖湘文化注重實踐、經(jīng)邦濟世的精神,拋棄了傳統(tǒng)士子脫離人民、空談道德的弊病。在留日學人楊昌濟、李大釗、陳獨秀的影響下,毛澤東走上了徹底的革命道路,并對曾國藩諸人進行了超越性的批判。幾十年后,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幾十年后,毛澤東為湖南第一師范學校題寫了新的校訓:“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