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名老中醫(yī)、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yī)師劉景源,40多年來從未脫離臨床。他認為臨床是中醫(yī)的生命之根本和力量之源泉。在他的身上體現(xiàn)了“好醫(yī)生”的三大標準:“精誠”——他道德水準高,為人善良;“精藝”——他醫(yī)術高,診療有特色;“精心”——他對病人的態(tài)度好,責任心強。此時在診室里,他身著白大褂,正在給一位從西藏回來的工作人員診病,同時不停地詢問著,非常專往、盡責。
對醫(yī)學科學有足夠的敬畏
劉景源教授說:“我走上中醫(yī)之路,主要是受家庭的影響,父母都是教師,從小教我背誦古詩詞、讀古文,所以我從小就喜歡文學、歷史。文、史、哲相通,所以上中學時,我覺得中醫(yī)學哲理性強,有時嘗試著看中醫(yī)書籍,逐漸地對中醫(y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中畢業(yè)后就毅然報考了北京中醫(yī)學院(現(xiàn)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大學期間我每天堅持跑兩萬多米,以培養(yǎng)自己的毅力和耐力。大三后,我多次跟隨老師下鄉(xiāng)巡診。當時很多患者無錢治病,忍成了大病才來就醫(yī)。為此,我們跟當?shù)氐泥l(xiāng)村醫(yī)生一起去山上采藥,自己配方,用驗、便、廉的方法紿病人治病,比如用花椒煮水或用食醋治療膽道蛔蟲……”
“1969年,我大學畢業(yè)后留校工作,至今一直沒有放棄臨床。40多年來,我的體會是既要有過硬的技術,又要有對病人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才能把病人的疾病治療好。中醫(yī)講大醫(yī)精誠,要有仁愛之心,把病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要有強烈的同情心、責任心,這是每個醫(yī)生應當具備的最基本標準。如今,子承父業(yè),我的兒子也從事中醫(yī)工作,他也是我的徒弟。古人云:‘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希望他能認真讀書,好好做人。雖然今天醫(yī)學科學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但診斷不清、不能治的病還有很多,希望他們這一代人能對醫(yī)學科學有足夠的敬畏,要有刻苦鉆研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看到認真工作的劉教授,琢磨著他說的這些話,倍感溫暖與鼓舞。
經歷唐山大地震救援,領悟“救死扶傷”的真諦
劉景源教授曾親身經歷過唐山大地震,那段日子猶如昨日。他說,那次地震使他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真正領悟到了“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真諦。
“1976年7月底,我在距唐山市較近的盧龍縣醫(yī)院帶學生實習,經歷了唐山大地震。當時,我看到有很多的傷員遭受痛苦,非常痛心。我也目睹了在黨組織領導下的抗震救災工作,那時雖然傷員多、醫(yī)護人員少、時間緊、任務重、醫(yī)療條件差,工作難度大,面臨許多困難,但醫(yī)護人員們發(fā)揚救死扶傷的精神,一直堅守在醫(yī)療點,度過了一個個日日夜夜……他們始終在拼命地工作著,從不輕言放棄。古人云:‘大災之后必有大疫’,但是由于預防措施得力,唐山大地震后并沒有爆發(fā)傳染病,這也使我充分地認識到預防工作的重要性。我之所以進入溫病學領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我開始鉆研多種感染性疾病,當然也包括各種傳染病的辨證論治方法。40多年來,在繼承前人的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的心得體會”。
劉教授擅長治療發(fā)熱性疾病,他認為外感發(fā)熱的病機是外邪侵襲人體,導致正邪相爭;內傷發(fā)熱的病機是氣血陰陽失調。在治療上,外感發(fā)熱以祛邪為主,邪去則熱退;內傷發(fā)熱以調理氣血陰陽平衡為法,陰平陽秘則正安,劉教授介紹,近年來中醫(yī)藥學在參與治療突發(fā)的新型傳染病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為中醫(yī)藥治療急性傳染病開拓了廣闊的前景。
內傷雜病的治療。要做到“三因制宜”、“四診合參”
劉景源教授強調“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氣候條件、不同的地域、不同體質的人,遣方用藥應當有所區(qū)別。近年來由于飲食結構的變化,痰飲水濕類病變趨多。這類病人因痰飲水濕郁阻,氣血運行障礙,清陽不升,往往見形體倦怠,精神萎靡等臨床表現(xiàn)。如果診為虛證,則越補越滯,反成膠著難解之勢,應當用分消走泄法祛除痰飲水濕,濁氣去則清陽自升。如果邪去而正氣未復,可再議補益氣血,切不可率進補益之品。臨床有不少便秘患者,自述“大便干燥”,而屢投瀉下或滋陰潤下之品竟然罔效。細詢之,多為“初頭硬”而后溏滯。這類病人既非大腸燥熱,又非大腸津虧,而是濕滯大腸以致大便黏滯不下,用分消走泄法祛濕行氣,則腑氣自通。還有不少人有一種誤解,動不動就認為自己“腎虛”,其實在臨床中腎虛者并不多見,反而是因誤用壅補而變證叢生者屢見不鮮。
近年來,因工作壓力、緊張勞累、人際關系等因素,肝氣郁結,肝郁化火,進而導致心肝火旺者并不少見。臨床檢查,一般并無器質性病變,各種檢查也沒有異常發(fā)現(xiàn),多診為“亞健康”狀態(tài)。這類病人,介于病與非病之間,實際上是一種病態(tài),其中尤以長期失眠者最為難治,投以養(yǎng)心安神類藥物往往療效不佳,而逍遙散、黃連阿膠湯類方劑加減則每多獲效。
中醫(yī)學在臨床實踐中強調辨證論冶,這是盡人皆知的老生常談,但真正的具體運用卻并不簡單,必須做到“四診合參”,詳審病情于毫厘之間,才能真正辨清癥候,論治有據。劉教授說,要達到這種水平,必須多臨床,勤思考,更要精讀經典,以理論指導臨床,這是作為一名中醫(yī)工作者要終生為之奮斗的方向。中醫(yī)治療“眩暈”,有5大療法
在臨床中,眩暈患者較為常見。劉景源教授介紹,中醫(yī)學中的“?!笔侵秆刍ɑ蜓矍鞍l(fā)黑,“暈”是指自覺旋轉運動?!把灐卑l(fā)作時的特征常常是頭暈目眩,視物旋轉運動,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甚至仆倒,嚴重者可伴有頭痛,項強,惡心嘔吐,耳鳴,汗出,面色蒼白等表現(xiàn)。
那么,“眩暈”是哪些原因引起的呢?根據中醫(yī)學的病因病機理論,主要有情志不遂、飲食不節(jié)、痰飲水濕內阻、瘀血內停、肝腎陰虛、病后體虛等。病因雖有多種,但其基本病理變化不外虛、實兩端。虛者為髓海不足或氣血虧虛,清竅失養(yǎng);實者為風、痰、瘀擾亂清空。本病病位在頭,其病變臟腑與肝、脾、腎有關?!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氛f:“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备螢轱L木之臟,其性主動、主升,易于上擾頭目,發(fā)為眩暈。朱丹溪說:“無痰則不作眩。”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虛則氣血內虧,清竅失養(yǎng);失運則痰濕中阻,風陽夾痰上擾,發(fā)為眩暈。張景岳說:“無虛則不作眩。”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腎精虧虛,髓海失充,可發(fā)為眩暈?!夺t(yī)學正傳》還有“眩暈者,中風之漸也”的記載,提出了眩暈與中風之間有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
中醫(yī)對眩暈多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辨證治療——
(1)肝陽上亢——癥狀有眩暈,耳鳴,頭目脹痛,失眠多夢,口苦易怒,重者見肢麻、震顫、惡心嘔吐等。其治療,輕者用平肝潛陽法,重者用鎮(zhèn)肝熄風法,方用“天麻鉤藤飲”或“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常用的中藥有:天麻、鉤藤、川牛膝、益母草、黃芩、決明子、茺蔚子、石決明、生牡蠣、磁石等。
(2)痰濕中阻—癥狀有眩暈,頭重如蒙,或視物旋轉,胸悶,惡心納差,痰多,嗜睡等。治療用化痰祛濕法,方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常用的中藥有:半夏、白術、天麻、橘紅、茯苓、甘草等。
(3)氣血虧虛——癥狀有眩暈,勞累后加重,神疲氣短,心悸少寐,面色蒼白等。治療用補益氣血法,方用“歸脾湯”加減。常用的中藥有:人參(或黨參)、黃芪、當歸、白術、茯神、白芍、熟地黃、炙甘草等。
(4)肝腎陰虛——癥狀有眩暈,耳鳴,健忘,精神萎靡,少寐多夢,兩目干澀等。治療用滋養(yǎng)肝腎法,方用“左歸飲”加減。常用的中藥有:山藥、熟地、山萸肉、枸杞子、懷牛膝、龜板膠等。
(5)瘀血內阻——癥狀有眩暈,頭痛,痛有定處,心悸煩悶,疲倦乏力等。治療用活血化瘀法,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常用的中藥有:當歸、生地、桃仁、紅花、赤芍、枳殼、柴胡、川芎、懷牛膝等。生活中如何擺脫“眩暈”的困擾
對于“眩暈”的預防,劉景源教授在“飲食調養(yǎng)”、“精神調養(yǎng)”、“休息起居”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
眩暈病人的飲食應以富有營養(yǎng)和新鮮清淡為宜,如多食蛋類、瘦肉、青菜及水果。忌食肥肉、油炸食品、酒類、辣椒等,患高血壓病的人更應當慎食肥甘辛辣之物。在眩暈癥的急性發(fā)作期,應適當控制水和鹽的攝入量。
眩暈病人的精神調養(yǎng)也不容忽視,憂郁惱怒等精神刺激可致肝陽上亢或肝風內動而誘發(fā)眩暈。因此,平時要胸懷寬廣,精神樂觀,心情舒暢,保持情緒穩(wěn)定。在眩暈的急性發(fā)作期一是要臥床休息,二是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在充分休息或充足睡眠后,其癥狀往往可以減輕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