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書店的同事半個多世紀情
1949年2月3日我隨同學校隊伍在前門大街五牌樓下迎接解放軍入城。2月10日第一個新華書店在王府井開業(yè),19日即被新華書店錄取,從一個在校的高中生變成一名新華書店辦事員(營業(yè)員)
在當時剛剛解放如火如荼的革命潮流中,一批意氣風發(fā)、英姿蓬勃的年輕學生能夠成為一名文化宣傳員,是極光榮的事。
在革命大家庭里,我們享受著一種從未有過的集體溫暖。從東北書店過來的老干部們身先士卒,而且待大家情如手足。
于是吃大鍋飯(窩頭熬白菜,周日白饅頭、豬肉燉粉條)睡通鋪,早學習晚生活會,白天門市部接待讀者,夜里還要持槍巡邏放哨,每月發(fā)津貼500元(舊幣),每兩周回家一次。年輕人很快地適應了這樣半軍事化的供給制生活。
當了營業(yè)員,搬書、運書、拿書、捆書、包書、介紹書,幾乎天天都沉浸在讀者熱火朝天的購書潮里,尤其是星期天,忙得大家都沒工夫喝口水。我的“算盤”在此刻發(fā)揮了絕對優(yōu)勢,可以達到只看書背后的定價完全不看算盤就能算賬的水平,在讀者不斷發(fā)出的嘖賾贊嘆聲中,我的算盤快被我打“飛”了。
入店一周年時,書店領(lǐng)導特組織一次春游,分批去頤和園。大家興奮之情自不待說,要知道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居然有多數(shù)人不曾去過頤和園。我就是其中之一。
這張在諧趣園石牌樓前留下的身影彌足珍貴,那時穿黃軍服、戴干部帽,拍照時也不那么自然,甚至嚴肅有余,后面還有幾個人不爰上鏡呢,那時更不會伸兩手指齊喊“茄子”!后來時隔多年,我們這一群白發(fā)蒼蒼的老者又走進他們熟悉的絨線胡同——新華書店北京發(fā)行所,參加北京市店組織的“新華書店首批入店同志50周年紀念會”。
50年不過是歲月的瞬間,但留在人們的記憶卻是那么熟悉,老店友們從四面八方來此相聚——握手、擁抱、寒暄、歡呼雀躍,好像又回到當年小伙子、小姑娘時的青春年代。照片上的30人,能夠坐在一起彌足珍貴。這些數(shù)十年如一日堅守在書店崗位上的人堪稱發(fā)行工作的元老、楷模。在北京圖書發(fā)行史上是不可缺少的一頁。雖然已經(jīng)離開了自己熱愛的崗位,但他們對書店的感情已延續(xù)到下一代,他們的子女或?qū)O輩早已成為新時期的書店人。
■尹世昌/文并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