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武漢的講座現狀,《名家論壇》一定是知名度最高,鋪設面最廣,受眾人群最多的講座平臺。2012年5月,武漢圖書館的《名家論壇》走過了整整五載春秋。本著“大眾化,公益性”宗旨的《名家論壇》,共舉辦了300多場講座,接待到場聽眾20萬人次,超過2千萬人次通過網絡和電視來收聽收看講座實況。每周六到武漢市圖書館聽講座已經成為了不少市民的生活習慣。五年來,“市民文化,社會參與”的講座形式整合豐富的社會資源,共享公共文化,成為無墻的公共課堂,更是市民精神文化發(fā)展需求的產物。
五年來,方寸講臺間,300多場次的講座,見證了學者名家們博學多思的身影。講座作為文化服務的一種方式,它的功能是有限的;但講座作為文化傳播的一種重要形式,它的延伸服務又是可以充分開掘的。如今的武漢,建設文化城市的目標正在興起,講座的有限資源為“文化消費”創(chuàng)造了更多無限的空間。
武漢圖書館的《名家論壇》可追溯到2003年,最早開辦是基于提升城市文化品味,著力搭建了一個市民共享文化的重要平臺。在初步的試探和發(fā)展后,“名家論壇”于2007年5月進行了改版,與武漢市委宣傳部﹑市社科院﹑市文化局,以及武漢教育電視臺、武漢晚報社等各部門媒體統(tǒng)籌配合開展講座,其文化輻射力度較之前得到了更充分的發(fā)揮。
論壇每周舉辦一期,最早凸顯人文史哲、弘揚國學、回顧歷史,注重精神文化的傳承性與各種文化的融合性。不同的講座主題被名家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詮釋,不同層次的聽眾均能在這一文化的階梯上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名家論壇》也被聽眾冠以雅號為武漢“群英會”。據論壇負責人介紹,所約請的主講嘉賓均為各領域的知名專家與學者,聽眾參與熱情極高,每場爆滿的情況下,領票的隊伍常常繞館數周。無法進入會場的聽眾雖只能在廣場上的電子顯示屏、和其他學術活動室等講座分會場觀摩,卻絲毫不減熱情。無論是互聯網還是電視媒體,武漢圖書館的講座資訊都能在第一時間內傳播出去,通過網絡及電視受益的聽眾不計其數。
在武漢市社會科學各界、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的共同聯合下,《名家論壇》真正實現了“無墻大學”的科教功能。已成為品牌的《名家論壇》正不遺余力地推動華中地區(qū)文化輻射的深度和廣度。
學術通俗化帶給民眾的不僅是精神上的收獲,更是文化消費觀念的革新。在假期,除了娛樂和休閑的物質活動,去圖書館聽一場講座,也逐漸成為武漢市民樹立了全新的“文化”消費觀念。
陳元生,武漢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講座不僅是資源,更是文化消費
長期以來,武漢總是給人缺少文化氛圍的印象,但得到市民肯定的《名家論壇》是一個平臺,更是契機。較為爭議和敏感而尖銳的話題均可以在現場加以探討,而聽眾的素質則在這種交流中得到適時的發(fā)展,人文素質提升的前景相當可觀。
武漢是一個中游城市,雖然發(fā)展空間還有待提高,但其爭先、堅持不懈的精神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與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文化發(fā)展方面還是會有很大潛力。
目前,武漢圖書館的《名家論壇》每周必滿,形成了新的文化傳播方式。通過現場演講,專家的當面解答,進一步營造武漢良好的文化氛圍。在將來,《名家論壇》的講座的模式可細化為普及型和專業(yè)性,部分專題講座可設置為報名參與或邀請,更具有專業(yè)性。武漢有著悠久的楚文化歷史,本土特色和民生文化亦是講座的拓展方向。
如今,城市的快速發(fā)展,先進的硬件建筑可趕超歐美,但人文素質和文明程度與西方國家相比還是有著明顯的差距。綜合生存環(huán)境和整體文化修養(yǎng),較西方發(fā)達國家落后許多;而《名家論壇》的講座在此平臺上能提供給市民新的文化生活方式。我自己來圖書館聽講座,遇到火爆的場面,下午1點開始就有絡繹不絕的市民前來排隊,晚來的人只能去分會場,更多的人甚至只能去廣場上看電子屏幕。
講座帶來的不僅是學術之教育,素質之提升,更重要的是確立一種全新的“文化消費”觀念。除了物質享受,精神生活也是必須的。武漢的文化消費觀念暫時沒有形成氣候,去博物館、音樂廳和講座的意識并未普及,文化產業(yè)還需要更多的投入。而一個城市的發(fā)展不僅僅在工程設施的建設上,城市居民“文化消費”觀念的普及和推廣,綜合素質的提升,更是城市發(fā)展的中堅力量。
何祚歡,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
20萬聽眾市民文化界的風景線
《名家論壇》雖有貌似《百家講壇》之翻版,但二者在本質上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栋偌抑v壇》更多定位于文史講壇,其精力多置于古籍經典、文史項目,并未投入到其他旁系學科上。事實上,這種單一性已經從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其自身的發(fā)展。而《名家論壇》借助了圖書館這樣的資源平臺,善于吸納不同學科,將本地和全國最優(yōu)秀的學者在講臺上和廣大讀者見面,把讀書的趣味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通過專家的解析傳遞給普通受眾,使晦澀的學科更具備生動性——這正是講座帶來的不一樣的學科吸納方式。
當然,目前的《名家論壇》最需要的改進可能是學科的擴展,我曾經聽過楊振寧教授的《物理學與藝術》,感觸良多。深感在復興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注重同時推進旁系學科,尤其是將理工科和自然科學等主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給民眾,更是迫切而必要的。
李工真,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民眾對文化的精神需求日益迫切
200多場《名家論壇》的講座,絕非易事。早年我在廣東沿海地帶考察,哪怕是廣州珠三角的縣級市,依舊有較好的文化氛圍和消費需求。這一點給我觸動很大,在經濟得到一定的發(fā)展后,精神需求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必須。在之前,最為普通民眾所熟知的CCTV《百家講壇》成了學術普及化講座的代表。但在之后的發(fā)展中,其弊端也逐步顯現出來——固守傳統(tǒng),不做學術上更進一步的拓展。相比較而言,鳳凰衛(wèi)視的《世紀大講堂》則更多著眼于眼前的現實議題,不僅涉及傳統(tǒng)的民俗禮儀,同樣包括經濟民生這樣百姓真正關心的話題。
我個人以為,武漢這座城市的發(fā)展?jié)摿薮?,成為國際都市并非遙不可及。民國和計劃經濟時代的大武漢有著輝煌的歷史,只是在90年代后沿海地帶的政策重心偏移,其經濟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戰(zhàn),隨后的相關國家政策也多次繞過了武漢。直到2008年后,國家工程投資的開放,武漢經濟才開始發(fā)展。在經濟發(fā)展的前提下,民眾對文化的精神需求才更為迫切。
在我看來,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一定具備了開放性和包容性。
在講座中,秉承開放性吸納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是良好的學習姿態(tài),我反對為弘揚民族文化而固步自封的狹隘觀點。優(yōu)秀的民族是懂得吸納和包容的,講座熱潮的興起更應該讓普通受眾接觸到不一樣的觀念。古語說“衣食足而知榮辱”,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繁榮,均取決于公民的文明素養(yǎng)。在無墻的大學中,講座能將文化的力量普及給公民社會,促進靈魂的修為和提升,其文化軟實力不容忽視。
邱紫華,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后現代的大眾文化
國人有一個通病,尤其是近代史以來的傳統(tǒng),均為眼睛閉關,盲目自大之舉。國民對他人的不了解,對自己亦不自知。我們的經濟發(fā)展,開放的是對外界和別國的物質追求與品牌響應,卻對優(yōu)秀民族的先進文化思潮熟視無睹,不思進取;大部分的情況下甚至停留在妄自論斷、盲目自大的局面上,這是相當危險的信號。
在上世紀,國民對文化的認識并不健全,啟蒙思潮無法真正展開。新文化運動的曇花一現并未能完全補充向西方人學習的缺憾之處?,F如今,后現代的大眾文化如何導向和普及,講座成為了最佳的平臺?,F實和新聞性的題材均能將普通市民的焦點集中在當下中國的文化思潮上,在傳統(tǒng)文化意識形態(tài)上,禪宗哲學等相關方面也應該得到積極拓展,而不應規(guī)避在短視的局限上。
意識形態(tài)上的文化普及對民眾的思想啟蒙極為重要。在《名家論壇》中,除了專業(yè)的研究學者,在民間于專業(yè)領域頗有心得的學者以外的專長之人亦可參與到講座中來。講座的知識層面應更精深,富而思雅,以文化提升人的思想靈魂。講座中,現場的交流和探討尤為重要,理性思考和溝通互動是培育獨立人格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