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目的很明確,為的是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而我們語文的教材是文本,是書面語,由于長期的習慣,教學中的大量時間都花在無聲的閱讀和寫作上,即使是老師的提問和學生的回答,也往往只涉及文本的內(nèi)容和寫作的方法,并不多去探究文本應(yīng)如何去讀出來。那么,學生朗讀的能力究竟如何呢?實踐說明,學生基本不能得體大方地、抑揚頓挫地帶感情朗讀,情況堪憂。因此,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認為必須重視教學中的朗讀,使朗讀在語文課上煥發(fā)出它應(yīng)有的風采。
一、朗讀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任務(wù)之一
隨著高中語文教改的深入,高中語文教材中詩文辭賦,經(jīng)典美文的大量增加,培養(yǎng)語感的朗讀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呂叔湘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wù)就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睕]有“書聲瑯瑯”,哪有“出口成章”?
學生通過朗讀優(yōu)秀文學作品,可以真切地體味藝術(shù)語言的表現(xiàn)力,豐富自己的詞匯,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培養(yǎng)交流思想的能力。
要朗讀好一篇作品,決非易事,必須具備一些基本條件。例如發(fā)言標準,吐字清楚,念詞完整,不讀破句,感情飽滿,抑揚頓挫等。另外還要深入研究作品,弄清作品的中心思想,對作品的每一章節(jié),每一段落,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詞,每一個標點,都要仔細揣摩,激發(fā)自己的真挈感情,使朗讀出來的文章有血有肉,有感情,從而引起聽者的共鳴。
二、通過朗讀去領(lǐng)會文章神韻,陶冶情操
高中學生認為朗讀費時費力,得不償失。其實,他們不知道:只有讀,才能領(lǐng)會文章的神韻,才能陶冶情操,美化心靈,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比绻蛔x我們就品味不出詩歌和諧的韻律,鮮明的節(jié)奏,豐富的內(nèi)涵,體會不出小說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喜怒哀樂,再現(xiàn)不出散文的意境美,展現(xiàn)不出戲劇角色的個性。
三、通過朗讀提高中學生的理解能力
學習語文的傳統(tǒng)方法是朗讀。古人非常重視朗讀的作用?!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僅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所謂的“涵泳”,就是沉浸其中,就是全身心的投入。朗讀通過聲音的媒介使文章內(nèi)容立體化,形象化,朗讀通過聲音觸動心靈,引起心靈的共振,達到理解的目的。好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課文極好的解釋。例如《荷塘月色》一課,如果我們靠老師講解,會覺得其中許多話語令人費解。怎么辦?讀,響亮地,有感情地去讀,你會發(fā)現(xiàn)眼前霍然開朗,有一種融會貫通的感覺。
四、朗讀也是高中階段記憶、積累知識的有效途徑
在語文教學中,我國的傳統(tǒng)方法是:多讀,多背,熟能成誦,爛熟于心。高中語文教材中詩文辭賦的大量出現(xiàn),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過分強調(diào)理解,默記來背誦還是遠遠不夠的。經(jīng)驗證明,我們記憶知識,朗讀,吟詠的效果遠比默記,理解要好。高中學生處于青少年時期,正是博覽強識的好階段。多讀多背,反復(fù)朗讀,刺激大腦,加深記憶,讀得多了,積累聲音的語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語文素質(zhì),從而提高語文能力。如對《陳情表》的學習,如果我們只是理解,默記,不知這樣一個艱澀的文章什么時候才能學會。如果我們用朗讀的方法,就會迅速地把這篇古文背下來,其中的許多難點也會迎刃而解。
文章背熟了便于理解,記得牢固了便于吸收利用。如果把高中語文課本中(包括課外)古今中外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盡可能多地貯存于大腦的記憶倉庫里,那么,高考作文時就會文思泉涌,運用自如。巴金,錢鐘書,葉圣陶,魯迅等大家都運用過朗讀進行記憶積累,其效果大家是不言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