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詩歌中的人物形象是感受詩情、領悟詩意的基本途徑。而鑒賞古詩人物形象已逐漸成為近年來高考考查的重點,也是學生把握的難點。因此,鑒賞古詩人物形象需要形成能力,但這種能力必須在掌握一定方法的基礎上并通過一定的練習、積累方可形成。也就是說,學生首先應了解所鑒賞的古詩詞相關的知識,才能對詩詞中的人物形象作正確的理解,進而把握人物的身份特征,分析人物形象中蘊涵的情感態(tài)度、典型意義,也才能真正談得上鑒賞。本文擬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論析:
一、了解詩人生平,明確作品背景
鑒賞人物形象不應忽視對詩人生平及作品背景的了解。高考古詩詞閱讀鑒賞題一般都注明了作者,這些詩人絕大多數(shù)在課本中出現(xiàn)過,是考生比較熟悉的。對于不熟悉詩人,也要盡可能了解詩人的生平,明確作品的寫作背景。從而設身處地地揣摩詩人的心境,以其人觀其詩,這樣才能提高對詩歌的把握能力。就生平影響而言,如李煜在亡國前后,李清照在宋室南遷前后,其詞可謂風格頓變。就背景影響而言,如身處盛唐的李白與身處晚唐的李商隱,二者詩歌反映的時代特征迥乎不同。
我們以李清照為例,她一生的經(jīng)歷可以以宋室南遷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學生在課內(nèi)學過她的詩,對前期和后期的心路歷程應該大致了解。她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yōu)裕,充滿歡樂。十八歲時,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楹?,她與丈夫情投意合,幸福甜蜜。故其前期的詩作,溢滿幸福。但丈夫常年在外為官,尤其是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這又使她的詞作有了閑愁別緒。國破家亡的后期詩作,多慨嘆身世,懷鄉(xiāng)憶舊,情調(diào)悲傷。
了解了李清照以上人生經(jīng)歷,我們來鑒賞她的一些對于我們來說并不熟悉的詩作也就容易多了。比如《清平樂·年年雪里》,據(jù)已知生平經(jīng)歷,我們可以作出判斷本詞是其晚年之作。詞人采用對比、襯托的手法,寫了三個階段的生活感受。把早年因生活的歡樂閑適而陶醉于賞梅(常插梅花醉)、中年因相思別離而在賞梅時傷心流淚(贏得滿衣清淚)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淪落飄零而沒有心思賞梅(故應難看梅花)這三個不同階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xiàn)了詞人生活的巨大變化和飄零淪落飽經(jīng)磨難的憂郁心情。
二、把握特殊意象,明析思想情感
意象即滲透著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是“意”與“象”的統(tǒng)一。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是詩人感情的載體。
古典詩歌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往往通過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體而生動的形象,把復雜而深刻的內(nèi)心情感投射到客觀的物象、形象上。有些事物本身在古詩詞中具有特定象征意義。比如以折柳表惜別,“柳”,“留”的諧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因此“柳”帶有傷離別的意味;月亮、月光常常引發(fā)離愁別緒,思鄉(xiāng)之愁;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菊花象征堅貞高潔的品質(zhì)等。詩詞中出現(xiàn)這些事物,我們就要指導學生把這些特殊象征意義作優(yōu)先考慮的鑒賞方向。在我國古典詩歌漫長的歷程中,形成了很多傳統(tǒng)的意象,如果我們向?qū)W生作適當介紹,讓學生熟悉這些意象的象征意義,就會給他們解讀古代詩歌帶來很大幫助。
三、細微著眼,事半功倍
詩歌鑒賞要善于讀詩題,觀注釋,體詩眼。細微著眼,必能事半功倍。
通過讀詩題,我們往往能窺視到作者創(chuàng)作的良苦用心及內(nèi)在情感。詩詞鑒賞時,用幾秒鐘時間關注思考那些帶有“思、念、想、恨、獨、愁、怨、想、嘆、傷、懷、別、送”等傾向的詞語,以揣摩作者寫作的意圖,從而提高詩詞鑒賞的效率,可謂事半功倍。如李白的《月下獨酌》,詩題中的一個“獨”字,標明了寂寞和孤獨的情味。詩歌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人寫花、酒、人、月影,主旨表現(xiàn)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fā)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后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zhí)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游,并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全詩表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
注釋是理解詩詞的鑰匙。很多詩詞,由于距離現(xiàn)在歷史悠久,加上作者創(chuàng)作時特定的背景,現(xiàn)在閱讀起來有較高的難度,在命題時,命題者往往有意在詩詞背后附帶一些注解。這些注解或注明詩詞中難懂的字詞,或交待作者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身世際遇。在鑒賞詩詞時,我們不要漠然置之,要仔細去揣摩它們與詩詞內(nèi)容的聯(lián)系,這樣,我們就能找到理解難懂詩詞的鑰匙,順利走進作者含蓄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把握人物形象。
此外詩眼對于賞析人物形象也十分重要。詩眼往往是詩歌中最具表現(xiàn)力的詞語,往往是文章的點睛之筆,常見的有動詞、形容詞、副詞。對這些詞的分析也十分有助于人物形象的把握。
以上三個方面是我們鑒賞古詩詞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當然具體鑒賞時,鑒賞者必須要具有全局觀念,決不可以偏概全。要綜合運用,靈活處理,方能做到鑒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