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起,北京語文高考考試大綱對古詩文及現(xiàn)代文閱讀部分的考查都增設了兩條新考點:
1.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文本內(nèi)容或形式的體察、闡發(fā)與評價;
2.基于知識積累和生活經(jīng)驗對文本意蘊的思考、領悟與闡釋。
顯然,這類閱讀延伸題與一般的閱讀理解、鑒賞題有一定的區(qū)別:一般題的答案往往在文中,解題關鍵在于搜索、篩選、整合,而此類題型相對而言則能力要求高,綜合性也很強。解題時既要緊扣文本,又要借助平時積累。是閱讀理解、積累體驗、拓展遷移、探究發(fā)現(xiàn)、合理表達的綜合。如何做好這類題呢?首先,心中必須有文本意識,以文本為立足點,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感悟力,行文要體現(xiàn)思維的縝密性和深刻性。其次,要有寬廣的知識面,面對考題要有較強的聯(lián)想力,要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最后,答題時要高度關注題干中的具體要求,要答即所問,既要規(guī)范還要靈活。對思維加以反思,使之更清晰,更完善,克服思維定勢,形成見解獨特、形式新穎的答案。
閱讀延伸題的答題通常要注意:
1.句意理解是否準確,這是入題的關鍵;
2.拓展舉例是否恰當、分析說理是否深入,這是升格的關鍵;
3.語言表達是否完整、有條理、簡潔明了、通暢,這是得分的保證。
特別強調(diào)的是:準確理解是探究的起點;拓展說理是探究的關鍵;合理表達是探究的呈現(xiàn)。
閱讀延伸題的得分點關鍵在于如何闡釋分析“為什么”。其實對一個現(xiàn)象的追問、思考就是最佳答案。這需要考生從以下三個角度進行探究:
1.原因分析:就是寫作思維由事物表層現(xiàn)象到深層本質(zhì)的探索,而這種由表及里的思維實質(zhì)上就是一種追尋事物因果關系的邏輯思維,是從結果到原因的分析。結果是一種“現(xiàn)在時”的現(xiàn)象,而原因則是“過去時”的本質(zhì)。分析出一種事物的現(xiàn)象賴以產(chǎn)生的原因時,就開始抓住了事物的本質(zhì)。如:造成丟失誠信的自我主觀原因。
2.背景分析:思考某種社會、人事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大背景、大氣候,發(fā)現(xiàn)這種大背景、大氣候和人事現(xiàn)象之間的隱性因果關系。如:造成丟失誠信的社會背景、文化心理。
以上兩種分析側重由現(xiàn)在到過去的探究,追本溯源從而形成深刻的文字。
3.功能(影響)分析:指作者看到了現(xiàn)存某種現(xiàn)象(原因)將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結果,即它將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功能——影響作用意義,由已知推出未知形成深遠的立意。如:誠信或丟失誠信的意義、價值、后果、作用。
這三種分析都是對事物的原因與結果的關系鏈的分析,只是這三種分析的思路方向不同:原因分析面向現(xiàn)象之前的、過去的因果分析,背景分析是面向共時的、現(xiàn)在環(huán)境的因果分析,功能分析則是面向現(xiàn)象之后的、未來狀態(tài)的因果分析。明白了這些,考生的思維就會更加主動和自由。
例如,蘇軾在《浣溪沙》中寫道“人間有味是清歡”,此句引起了你怎樣的感悟?
學生實例1:詩人在經(jīng)歷人生的大起大落后,尋得一個晴朗的春日,看著眼前迷蒙在雨霧中的疏柳,聽著清洛潺潺的水聲,呷一口清茶,品一味野菜,嘆道:人間有味是清歡。是啊,人生在世不過瞬息。那些榮華富貴,那些人情世故(原因分析),最終都將褪去濃烈的色澤,沉淀下的只有寓于生活點滴中的清歡(功能影響分析)。如莊周那放形于天地的逍遙,陶潛那遙見南山的悠然,這清歡是一種淡泊的坦然,是一種追逐本性的自然,是一種活在當下的開闊,是一種用心去體味每一次日出日落的感動(原因分析)。
(點評:抓住形象由表及里。文學作品的主旨和情感的表達,往往借助一定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把握形象的象征意義并由此推斷作者的情感和寫作意圖。)
又如《為兄軾下獄上書》一文中,如何看待蘇轍“哀其志,不勝手足之情,故為冒死一言”?
學生實例2:本文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飽含蘇轍對兄長濃濃的手足之情。蘇轍對兄長狂狷率真的個性了如指掌,也熟諳他行為的不羈與過分自信。正是這種對彼此深入的理解才使得兄弟二人之間的感情無比深厚(原因分析)。這種深厚,超越了血緣上的親近,幻化為一種基于相互理解的惺惺相惜(功能影響分析)。蘇轍對蘇軾絕不僅僅有著手足情長,更有著一份因氣味相投而產(chǎn)生的敬慕。這種敬慕源于二人對彼此個性、氣質(zhì)的深刻體察(原因分析)。唯此,這份手足之情才得以超越手足之情而沉淀為一份更醇厚的高山流水一般的至情,讓蘇轍能夠在兄長蒙難之時挺身而出,誓死相救(功能影響分析)。
(下轉3-6版中縫)
(上接6版《北京高考語文閱讀延伸題之解題路徑》)
(點評:以自身原因為突破口,轉換思維角度,會發(fā)現(xiàn)新的境界。)
再如2010年北京語文高考試題現(xiàn)代文第19題這樣設題:第⑧段“故鄉(xiāng)和祖國雖然遠在天邊,但是現(xiàn)在它們卻近在眼前。我離開它們的時間愈遠,它們卻離我愈近”一句傳達了作者對于“距離”的怎樣的體驗?試結合你的成長記憶或讀過的文學作品談談自己對這一距離體驗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學生實例3: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沒有使作者的心從此遠離祖國,反而使之更加貼近。不管走到哪里,故鄉(xiāng)的海棠總是讓游子魂牽夢繞。離之愈遠,思之愈切,正是這遙遠的距離激活了作者那顆與祖國一同搏動的心(原因分析)。的確,許多美好當我們享有的時候是體會不到的,許多深情是我們靠近時無法捕捉的。地壇里那個任性的男孩子,只有當生與死間的距離無法逾越時,才看到那一樹合歡背后深沉到心痛的愛。很多時候距離會帶來缺憾,但正是這種缺憾喚起了我們對生命中美好的珍惜與感動,讓心與心得以連通,盛大的愛更加完滿(功能影響分析)。
(點評:從深處挖掘,溯本求源,析因預果,探究事物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
總之,面對試題,考生只要從以上三個角度出發(fā),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就能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寫出符合題意且具有思辨力的200字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