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的今天,語文課堂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新的面貌,然而,仍有一些課堂死氣沉沉,學生不積極參與,課堂效率不高。那么,怎樣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活躍起來,讓語文課重現(xiàn)生命的色彩呢?我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吃透文本,把握重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材是教學之本,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教材是教師走上講臺的前提和基礎(chǔ)。如果沒有吃透教材倉促上陣,那無異于“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會使自己陷入尷尬之境。但吃透教材的同時,還應(yīng)注意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效率,落實教學內(nèi)容的要點和重點。以前曾有教師提出“一課一得”,但我們有些教師總怕學生這也不懂,那也不懂;喜歡把課文從頭到尾徹底地講一遍,想把每一個知識點都落實好,面面俱到。結(jié)果每節(jié)課都千篇—律,沒有主次之分,哪個知識點都不透不明,弄得學生疲憊不堪,精神不振,昏昏欲睡,效果當然不佳。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種流水賬式的上課也滿足不了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fā)不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什么都講,還不如抓好重點,將重點落實好,落實到位。
二、巧設(shè)導語,吸引眼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課文導語設(shè)計,往往是成功授課的開始。緊扣課文內(nèi)容的導入,會創(chuàng)設(shè)一個良好的教與學的氛圍,會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引導他們以飽滿的熱情進入新課。比如,在教郁達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時,為提高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課前我設(shè)計了以下導語:“一提到秋,碩果累累,天高氣爽,風霜高潔,落葉蕭蕭等景象仿佛就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秋天不僅會給人豐富、充實的想象,也會給人愁苦、蕭條的感受。請同學們想想,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繪抒寫秋景的?比如說,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描繪秋景的?王維在《山居秋暝》中又是如何描繪秋景的?歐陽修在《秋聲賦》中如何展示秋天的蕭條?而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又是如何描繪秋天的生機的?”隨著這一連串的提示,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同學們背誦了一首又一首詩文,喚起了對已學知識的回憶,千姿百態(tài)的秋景仿佛就呈現(xiàn)在眼前,這時因勢利導,讓學生朗讀郁達夫《故都的秋》中,對故都秋景描繪的文段語句,學生的感悟頗深。
三、激情提問,創(chuàng)設(shè)空間,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興趣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這告訴我們:思考是從遇到問題開始的。學生一旦遇到感興趣的問題,他們的思維和興趣便會活躍起來。比如在教學《秋聲賦》時,用復習提問的方式,我先找了兩位同學上黑板默寫“唐宋八大家”。甲同學默寫的順序是: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而乙同學默寫的順序是: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我看了以后,給甲同學打了個“優(yōu)”,給乙同學打了個“及格”。頓時課堂像炸開的油鍋,同學們七嘴八舌,紛紛議論開來。同時乙同學也感到莫名其妙,舉手問我為什么。部分同學也開始附和著。這時我故意賣起了關(guān)子,欲知詳情,請聽我講述一段歷史故事。于是我就把歐陽修的生平簡歷以及“三蘇”,王安石,曾鞏等人曾師于歐陽修的故事向同學們一一道來。同學們恍然大悟,明白了個中緣由,都認為應(yīng)該把歐陽修擺在宋代的第一位。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糾正了以往錯誤的認知,相信印象肯定很深刻。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錄音、錄像、幻燈以及多媒體等電化教學手段以其豐富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形式——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打破時空限制,可“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還可展現(xiàn)宏大與細微。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恰當?shù)厥褂眠@些電教化手段,就能讓教學中所涉及的人、事、景、物等鮮活起來、跳動起來,從而調(diào)動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tǒng),引發(fā)他們的審美愉悅,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shù),需要我們不斷地反思、探索、完善……在新課程改革之風吹遍大江南北之時,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肩負著重大的使命。只要我們滿懷熱情、執(zhí)著,投身教學改革,開動腦筋,創(chuàng)設(shè)情景,營造氛圍,突破沉悶的課堂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就會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師生知識的殿堂、精神的樂園、幸福的港灣……
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色彩!讓沉悶中爆發(fā)的力量成為學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