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陽光總是覆著一層涼涼的傷感,也許是那時透支了溫暖。
——題記
“吱呀——”
聽到這熟悉的聲音,心狠狠地揪了一下。
抬頭,陽光下的一位老人,穿著薄得幾近透明的汗衫,戴一頂米黃色草帽,騎著生銹的黑色大自行車,吱呀吱呀地與我擦肩而過,只留一個似曾相識的背影。
恍惚間有什么影子蒙著時光泛黃的輕紗與這背影疊合,直至分不清彼此。
那時的陽光總是柔柔地碎在樹枝間,細細碎碎地灑在他因奮力前蹬而凸起的瘦削的背上,灑在他幾近透明的汗衫上,照得濕了一片一片的汗衫微微發(fā)亮。身下古董級的自行車就吱呀吱呀地叫嚷著。那時我總會想起他經(jīng)常帶我去的那個小公園,那里的秋千也總是這般呻吟。
春末或夏初透過樹蔭灑在那些秋千上的陽光,總把磨掉漆生了銹的鐵秋千暖得微微發(fā)燙。
他帶我去蕩秋千,我總可以歡天喜地的在那里呆一上午或下午?;问幵谇锴涎鲱^看一縷一縷的云散開又聚集,搖晃的秋千便隨著吱呀吱呀地贊賞。
他就在旁邊樹蔭下陳舊的長椅上坐下來,拿戴了不知多少年的草帽煽風或遮住臉。
那時的天總是太藍,陽光總是太暖,明晃晃的看不真切。覺得刺眼時便會有一頂褪色的米黃色草帽替我遮住暖過頭的陽光。那陽光便不安分的從草帽的小縫里一絲一絲穿破陰涼,晃得臉上癢癢的,暖暖的。
到飯香從風里飄出來的時候,他就對我說,走了回家吃飯。我就跳下來,不緊不慢地走。因為他總在身后,不近不遠。
吱呀吱呀吱呀。
這時總會有車輪摩擦聲喚我回神。
自行車的輪子再轉幾個圈,滾過那個大上坡,再轉個彎,就看到那個有著不算鮮明的綠色的招牌。潮濕的房子一個門寬,噼里啪啦地掛著一串一串彩色的門簾。屋里只有一張床就塞得滿滿的,黑暗,黑暗。
租來的房子,招牌都沒撤。
記憶戛然而止。
就這樣突兀地結束了那段時光。
就這樣突兀地,那個老人吱呀吱呀地離開。
吱呀吱呀吱呀,哼著小曲的老自行車和舊秋千揮舞著那時溫暖的陽光棄我而去。
我就不再去那已不屬于我的小屋,不再去那已不屬于我的公園,不再蕩秋千,亦不曾再感受到那般溫暖的陽光。
我長大了。也許。
吱呀吱呀吱呀,就這樣再也分不清老自行車和舊秋千時有時無的區(qū)別。
那像極了記憶中老人的背影就這樣吱呀吱呀吱呀地遠去。
吱呀吱呀吱呀吱呀。
伸出手觸摸陽光,只有涼。
【作家點評】
本文的最大特點就是寫得含蓄而別有文采。說含蓄,是因為貫穿于全文的那個老人到底是誰,那輛吱呀作響的“黑色大自行車”為什么要“遠去”,雖然作者沒有交待,卻可以引起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不管怎樣,我們從文中可以讀出,在那個老人的呵護下,作者曾經(jīng)歷的單純、歡樂而溫暖的童年,也不難讀出,在我“長大”而與老人分別后,心中的落寞與傷感。至于別有文采,則特別表現(xiàn)在文章的語言功力上,如“自行車就吱呀吱呀地叫嚷著”、“秋千也總是這般呻吟”等等,都是運用比擬的手法,不僅生動形象,也使描寫的事物具有了情感。此外,像“記憶中老人的背影就這樣吱呀吱呀吱呀地遠去”等語句,借助象聲詞,不僅寫出了事物的特點,也使我們從平面的文字中讀出了立體的畫面。尤其是“吱呀”一詞,在文中多次使用,盡管只是兩個簡單的字,但讀過全文卻不覺它們重復,而是發(fā)現(xiàn)其中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所以,為了拼湊文字而重復使用某個詞語,會讓人覺得啰嗦,但有內(nèi)涵的重復,除了具有串聯(lián)文章線索的作用,還對深化文章主題有著獨特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