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一】
年輕時應該去遠方
□肖復興
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稱得上無愧無悔的話,在我看來,那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戲的歡樂,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經歷,你的老年有難忘的回憶。
寒假的時候,兒子從美國發(fā)來一封E-mail,告訴我他要利用這個假期,開車從他所在的北方出發(fā)到南方去,并畫出了一共要穿越的11個州的路線圖。出發(fā)后的第三天,他從奧斯汀打來電話,興奮地對我說,這里有寫過《最后一片葉子》的作家歐·亨利的博物館,而在昨天經過孟菲斯城時,他參謁了搖滾歌星貓王的故居。
我羨慕他,也支持他,年輕時就應該去遠方漂泊。漂泊,會讓他見識到他沒有見到過的東西,讓他的人生半徑延展得更長。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獨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車站等候換乘的火車,寂靜的站臺上只有寥落的幾個候車的人。其中一個像是中國人,我走過去一問,果然是,他是來接人的。我們閑談起來,知道了他是從天津大學畢業(yè)到這里學電子的留學生。他說了這樣的一句話,雖然已經過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記憶猶新:“我剛到柏林的時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本褪菓汛е鴥H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來闖蕩,我猜想得到他為此所付出的代價:異國他鄉(xiāng),舉目無親,風餐露宿。漂泊是他的命運,也成就了他。
我也想起我自己,在比兒子還要小的年紀,驅車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煙炮兒”一刮,就先給了我一個下馬威,天寒地凍,路遠心迷,仿佛已經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斷線的風箏,不知會飄落到哪里。但是,它讓我見識到了那么多的痛苦與殘酷的同時,也讓我觸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鄉(xiāng)情與故人,而這一切,不僅譜就了我青春的曲線,也成了我今天難忘的回憶。
沒錯,年輕時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遠方想象得那樣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為了多品嘗一些人生的滋味,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絕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飲咖啡。但是,也只有年輕時才有可能去漂泊。
青春,就應該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氣單薄、個頭又小、還沒有能力長出飛天的翅膀,也要借著風力也要飄向遠方。哪怕是飄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闖一闖未開墾的處女地。這樣,你才會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窗;你才會看見眼前不再只是一面堵心的墻;你也才能夠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沒完沒了的堵車、夜晚時沒完沒了的電視劇。
我想起泰戈爾在《新月集》里寫過的詩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給我,我就給它安裝100只槳,揚起5個或6個或7個布帆來……我將在絕早的晨光里張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時候,我們將在一個陌生的國王的國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來別人的船張帆出發(fā)吧,就別到愚蠢的市場去,而先去漂泊遠航吧。只有年輕時去遠方漂泊,才會擁有這樣充滿泰戈爾童話般的經歷和收益,那不僅是他書寫在心靈中的詩句,也是你鐫刻在生命里的年輪。
(選自《讀者》2009年第1期)
【美文二】
到遠方去
□郭 青
詩人汪國真曾寫道:“到遠方去,到遠方去……”
其實人生就是一次遠行,每個人都在不斷地找尋著屬于自己的遠方。
提到行走,自然就會提到腳??墒牵郎嫌泻芏嘤心_卻不能行走的人,比如張海迪、史鐵生、霍金……但他們比常人走得更有力,更遙遠。他們所走的路都是艱辛的路,成功的路,路的長度就是他們生命的高度,那是常人不能企及的。
可見,真正支撐行走的不是腳,而是追求、信念、夢想、心靈……它們就是我們的精神之腳。因此,所謂的遠方,就有了兩個,一個是地理上的,一個是精神上的。而后者就是安妮寶貝所說的“真正美好的地方”,那不是輕易就能抵達的。
對于精神上的遠方來說,它又因物和人而異。你若是種子,累累碩果就是你的遠方;你若是花朵,醉人芳香就是你的遠方;你若是小溪,遼闊大海就是你的遠方;你若是士兵,勝利就是你的遠方;你若是運動員,冠軍就是你的遠方;你若是作家,杰出作品就是你的遠方……
那么,該怎樣才能抵達這樣的遠方呢?
不由想到宋代畫竹高手文與可,他在畫竹之前,先讓竹子在胸中長出個樣兒來,然后再按那胸中的樣兒將竹子搬到紙上。對我們而言,在動身之前,也要先在胸中描畫出心中遠方的樣兒,然后再去跋涉、找尋。西諺云:“如果你知道去哪里,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币虼耍繕烁鞔_、具體了,行動起來就會更迅捷,甚至能夠事半功倍。
當然,這事兒不能光遐想,那從腳下通向遠方的路,關鍵還要靠精神之腳去跋涉。
對于年輕的約翰·克里西而言,能夠發(fā)表第一篇文章就是他當時最想到達的遠方。他把寫成的稿件,分別投往各個出版社和文學報刊,可得到的卻是一次次的退稿。他將每一張退稿單保存起來,并根據(jù)退稿單上的意見修改重寫?!肮Ψ虿回撚行娜恕?,在收到743張退稿單后,他的作品終于發(fā)表了,并且從此一發(fā)而不可收,他在40年的時間里寫出了564本書,成為全世界著書量最多的作家。
他憑借著執(zhí)著與堅定的精神之腳到達了他渴盼的遠方。如愿后,他繼續(xù)前行,走向了更遠的遠方……從他身上我們不難悟出:所謂的遠方就是愿望與夢想的一個個彼岸。
其實抵達任何一個這樣的彼岸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有這樣或那樣的挫折等你去“擺平”。因此我們要勇敢地邁出精神之腳,踏碎途中大大小小的羈絆,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走向遠方。
而遠方跟時間一樣永無止境,生命卻是極其有限的,因此,不管我們怎樣努力地去走,一生都只能走其一段。既然如此,我們就只能走好這段路,把它走成無悔之路、成功之路,它們的長度就是生命的高度。有這樣高度的人才是大寫的人,純粹的人。
(選自《思維與智慧》2011年第7期,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