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意思是在新的一年即將開始的時候,就要抓緊時間,把這一年要做的事情都想一想,有個大致的計劃。比如,今年我都有什么愿望、想看幾本書、學點什么東西……有了這樣的計劃,我們的學習、生活才會更有條理,像上臺階一樣,一步一步,越走越高啦。
嗯,慢著,咱們現(xiàn)在離開春還有兩個月呢。大冬天怪冷的,不怎么出門去玩,坐在家里等著春天到來,這也太沒勁了吧?真別說,好多人都有這種想法,他們覺得,如果在上一年的冬天就把第二年想做的事情計劃好,那不就更十拿九穩(wěn)了?呵呵,這種想法可不只是“笨鳥先飛”,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前不久,澳大利亞的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在一家商店的收銀臺旁擺放了一些塑料玩具。在顧客離開收銀臺之后,他便上前詢問他們看到了幾個玩具。結果發(fā)現(xiàn),在下雨天,顧客注意到玩具的次數比在大晴天更多。
為什么會這樣呢?這位心理學家認為,在天熱的時候,人的情緒很容易變得煩躁,但在寒冷、下雨的日子,則容易讓人冷靜下來。這個時候,人們對事物的觀察會更細致,所作的判斷也會更理智。所以,冬天比夏天更有益于人們動腦思考——嗯,別說,好像還真是這么回事:我上學的時候,寒假前的期末考試總比暑假前的那次成績好……
在北歐國家芬蘭,一年大多數時間都是冬天。那里的科學家也研究了這個問題,發(fā)現(xiàn)在冬天,白天變得很短,照射到人體身上的陽光少了,人體內的維生素D含量就會降低,這時,人體內的血清素水平就會升高。而這種血清素對大腦的神經系統(tǒng)是有影響的。當這種血清素變得活躍時,人就會變得機靈、敏捷;當它不是很活躍時,人就會變得心煩意亂。而冬天外面雖然非常冷,但因為我們都穿了厚厚的棉衣、羽絨服,注意保暖,所以,這時人體的溫度就會讓我們體內的血清素保持在一個比較適度的水平,可以使我們的頭腦更加清醒,對外界的反應更快。
由此看來,與其說“一年之計在于春”,倒不如說一年之計在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