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中國央行宣布將目前人民幣兌美元的浮動范圍由每天上下0.5%提高至1%。此舉與國務院和央行最近一連串有關繼續(xù)加大匯改力度的表態(tài)相吻合,也印證了市場此前對人民幣波幅將擴大的預期。
要注意到3月以來,人民幣出現(xiàn)了匯率波幅明顯加大的新特征。從3月1日到27日,人民幣兌美元每日中間價的波幅平均為80個基點,遠高于2010年7月匯改重新啟動后的日均值(49個基點)。
目前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始于2005年7月21日的匯改,匯改的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在這一匯率機制下,每天先由央行宣布當天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實際匯率在中間價的基礎上根據(jù)市場需求可以適當浮動。
但是,人民幣每日匯率中間價如何設定對于市場一直是個謎。2005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曾對一籃子貨幣作過一個簡單的說明。
央行的一籃子貨幣包括美元、歐元、日元、韓元、新加坡元、英鎊、馬來西亞林吉特、俄羅斯盧布、澳元、泰銖和加元共11種貨幣,其中前四種貨幣在籃子里占比較高。
然而,每一貨幣的具體權重則秘而不宣。由此,市場上對人民幣定價是否真是以一籃子貨幣為參考存在很大的疑問。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可以通過人民幣相對于11種貨幣每日價值(以特別提款權來定義)的波動來反推,判斷哪些貨幣影響人民幣的匯價以及它們各自的權重。
研究結果顯示,在人民幣匯改之后,一些非美元貨幣,如日元、韓元、俄羅斯盧布、新元,對人民幣的匯價波動有顯著影響,這和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有明顯區(qū)別。
但我們的研究結果并不支持存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貨幣籃子,相反,籃子似乎是變動的。除了美元,沒有一種貨幣對人民幣匯價有長期影響。大部分貨幣只在某些時段影響人民幣匯率的變動,而且權重普遍偏低。
相比之下,美元在人民幣匯價機制中仍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美元在貨幣籃子中的權重通常在0.7至0.9之間。這遠遠高出基于經濟理論得出的合理權重。舉個例子,國際清算銀行在計算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時,美元區(qū)貨幣(包括美元和盯住美元的貨幣)的總權重為35%。
最近的匯率變動意味著,除了每日波幅顯著加大之外,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的特征明顯加強。
同時,人民幣與美元價值變動的相關性降低,意味著美元在定價機制中的重要性在下降。市場關心,匯改下一步會怎么走?尤其是人民幣升值是否已經到頭了?
在未來一兩年內,人民幣仍然存在一定的升值空間,如每年3%左右的升幅。過去幾年的經驗證明,人民幣緩慢升值有助于使貿易順差降低到一個比較合理的水平,減緩外匯儲備過快增長,及由此帶來的對國內流動性、資產價格和貨幣政策方面造成的壓力。
在未來幾年內,我們預計中國的經常項目順差仍會保持在占GDP 2%-3%的水平。一個強勢而穩(wěn)定的人民幣匯率體系仍然符合中國的戰(zhàn)略利益,尤其有助于中國經濟轉型。
從國際經濟環(huán)境而言,人民幣如果停止升值可能會加劇經濟摩擦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盡管中國近幾年的經常項目順差持續(xù)回落,但這主要是由于對日本、東南亞和一些資源輸出國的貿易逆差,而中國對美國和西歐的貿易順差仍然持續(xù)上升。
在目前歐美面臨國際收支失衡、國內財政失衡、經濟復蘇緩慢和政治選舉的多重壓力下,人民幣匯率很容易成為政治議題。盡管中國政府一直強調在匯率問題上不會屈服于外來壓力,但人民幣往往在重大政治事件(如中美高層峰會、G20峰會等)前加快升值步伐也是不爭的事實。
可以說央行的舉動抓住了當下市場為擴大人民幣雙向浮動、提高市場供求在匯率決定機制中作用所提供的一個良好契機。今年前兩個月,中國經濟放緩,貿易項目出現(xiàn)史上最大的單月逆差,使得人民幣匯率預期相對穩(wěn)定。
3月的匯率異動和4月出手提高波幅應該是央行對于深化匯改的投石問路之舉,我們預計央行在提高人民幣兌美元的每日波幅后,會減少在外匯市場上的干預行為,為中長期實現(xiàn)人民幣可自由兌換打下良好基礎。
作者為摩根大通首席中國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