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甬上風物》的出版不僅僅是對這個過程的肯定,同樣是對這些成果的總結,還有關鍵的一點就是為出版同類題材的圖書開創(chuàng)了新的道路。
2011年8月,當得知《甬上風物——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的消息之后,作為責任編輯的自己是感到很意外的。一本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的圖書被美國四個官方國家圖書館之一的圖書館收藏,這可以稱得上是個不小的奇跡。因為美國國會圖書館對于收入的國外出版物審核程序相當復雜,采集的必須是具有相當學術價值的圖書。而《甬上風物》作為東方文化典籍,也是中國第一部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叢書。
我回想起來,這套《甬上風物》花了三年時間來編輯出版,總共147冊的叢書堆起來有兩張書桌那么高。但是誰都不會想到,這么“有分量”的作品,最初的材料是一張張表格,作者大多來自基層,學歷往往只有小學、中專。對一個地方小型出版社來說,《甬上風物》的出版絕對是一個奇跡。
地方模式,備受推崇
2007年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普查在全國范圍內啟動。普查的項目包括民間工藝、民間文學、民間技藝等在內的17大類。寧波市組織了四千多名的業(yè)余普查員隊伍覆蓋了寧波市每個村落和社區(qū),還有137個民間團體參加了全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這些業(yè)余普查員大多是來自基層的老農民、老漁民、老手藝人,他們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卻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且富有熱情。當時全國通用的普查表格非常復雜,長達7頁,這些普查員根本無法順利完成。為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專家們根據寧波的實際情況,重新設計簡易的表格,并只有兩頁。這樣的做法,被命名為“寧波試點模式”在浙江省推廣。當時,寧波面向全市發(fā)放了20萬張普查簡表,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搜集到30多萬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線索。
一個非專業(yè)的基層普查員在完成“田野調查”的過程中,經歷的是雙向的“反饋模式”。也就是說,從自然村到村,再從村到鄉(xiāng)或街道,再到縣市區(qū),一條條線索報上來,再一級級歸納整理,一級級反饋下去。然后,按照每條線索去找有關的人,把調查結果的材料一級級遞交上來。所以,幾乎每個普查者或者每份表格的背后,都有一個復雜的故事。例如,鄞州區(qū)洞橋街道的企業(yè)主吳瑞芳,2007年參與調查時,已是花甲之年,當時他負責采訪本地一名“土郎中”,為了核實一種草藥,兩人在炎熱的夏天,硬是翻山走了幾里路,才找到那種藥。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的背后是一位位付出了辛勤汗水的普查員,可是,如何將這些基礎的調查材料打造成為一套經得起推敲的圖書,是考驗出版工作者的時候了。
創(chuàng)新探索,重點打造
2008年5月,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我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進展情況,下意識地覺得這是一個可供挖掘的出版好項目。出于一名出版人的敏銳和責任心,我和當時的分管副社長便迅速介入了這次文化普查的后半段工作中。此時,我們發(fā)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沒有前人的經驗可借鑒,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圖書出版也是一項全新的事業(yè),沒有既定的模式,也沒有可借鑒的做法。我作為這套叢書的項目負責人,除了要統(tǒng)籌人員、出版進度,還要落實和規(guī)劃整套叢書的經費使用。對于只有幾十個人的地方出版社來說,要在兩年多增加出版約150個品種的圖書,肯定會對原有的出版計劃和人員負荷造成巨大的影響。所以,我便向社里匯報并提交方案,以項目管理的方法,專門組織一個團隊,而且其中大部分編輯來自于社外,大部分流程區(qū)別于原有的出版社流程。這樣,相當于針對這套書專門組建了一個有時效性的、獨特的、小型的出版團隊,而且定制了一個確保圖書質量、確保具有效益的出版流程。什么樣的人才符合“社外編輯”呢?我的要求是:最好是寧波本地人,可以沒做過出版,但必須有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必須對非物質文化有熱情、有一定研究。
人員初定后,最關鍵的就是進行全新的培訓,讓大家熟悉自己的工作任務,這樣才能編著好叢書。我作為叢書的統(tǒng)籌人,第一卷圖書的磨合尤為重要。整個編輯團隊認真收集了大量的參考文獻,仔細核實初稿中可能存在的訛誤、偏差或者互相矛盾的地方,再通過普查中業(yè)已形成的“反饋機制”去檢查確認。編輯團隊通過數量最少的鎮(zhèn)海卷的嘗試和磨合,從中找出了一些規(guī)律,便形成相對固定的流程,并遷移到下一卷的圖書中。出版社傳統(tǒng)的三審三校在這套書的出版中也得到了創(chuàng)新式的發(fā)展,除了保留出版社的審校,還融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部門的審查校對機制,使得圖書的質量得到了保障。其實,通過一段時期的工作,我們再來認真分析出版業(yè)的業(yè)務特征,就會發(fā)現(xiàn)其與項目管理的相關要素十分吻合。譬如項目管理的目標明確性、唯一性、實施的一次性、不確定性和結果的不可逆轉性,完全可以應用到圖書的出版業(yè)上來。
跨國收藏,成功典范
從2008年起,《甬上風物》的鎮(zhèn)海卷、寧海卷、北侖卷等陸續(xù)出版,一直到2011年初,《甬上風物》最后一卷慈溪卷付印。歷時三年多的《甬上風物——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終于全部出版,這套叢書共12函147卷,共計版權字數3000余萬字,并且還附帶有6000余幅照片和插圖。這套叢書原汁原味地記錄了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貌,完整地勾勒出一幅寧波的城市風情畫卷。2011年初,一名來自美國的留學生到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課題,中心給他提供了這套叢書。這名留學生在網上查詢,才發(fā)現(xiàn)美國國會圖書館已經收藏了其中的一部分。后來經過了解,我才知道美國國會圖書館一直關注《甬上風物》的出版,同時它也是中國唯一的以田野調查形式公開出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叢書。
在《甬上風物》叢書的出版進程中,我同時對國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主題的圖書進行考察和調研,對這一類圖書的編撰體例和出版特色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這里簡要介紹一下,以期為其他出版者提供一點參考。目前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圖書大體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田野調查,也就是寧波出版社出版的《甬上風物》這種叢書,更側重調查和原始記錄,以資料性為主。第二類是專題研究。如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的《寧海平調》《奉化布龍》等,這個系列以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為中心,圍繞該項目進行專項整理和研究,圖文配合。浙江人民出版社的《銅鼓文化》《客家山歌》也是這種類型。上海文化出版社的《上海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叢書》也是如此。第三類是將調查記錄和文學創(chuàng)作結合起來的類型。如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探尋追憶與再現(xiàn)——齊魯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與研究》,其中文字的表達形式多用采訪或報告文學的文體,比較注重可讀性。這方面的范本還有四川美術出版社的《成都民間的33雙手》和廣東教育出版社的《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第四類是對某個地域的代表性項目,進行梳理、選擇和比較研究。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它的體例是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對10大類518項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較為詳盡的介紹和描述。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荊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則分專題介紹了荊楚地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關“江河號子”的一節(jié),就分別將宜昌市夷陵區(qū)、宜昌市伍家崗區(qū)、秭歸縣、巴東縣四個地方的號子分別進行介紹,并進行對照研究。
這四大類定位,基本上涵括了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圖書的絕大多數品種,也為接下來更多的出版社出版相同類型的體裁提供了參考和借鑒。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甬上風物》的出版不僅僅是對這個過程的肯定,同樣是對這些成果的總結,還有關鍵的一點就是為出版同類題材的圖書開創(chuàng)了新的道路。出版工作是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去創(chuàng)新的,我有幸全程負責《甬上風物》叢書的出版,而它也確實讓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