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走近錢學森》和《錢學森》兩本書的學習,既深層次透徹了解了錢學森偉大的一生,也再次見證了葉永烈力透紙背的創(chuàng)作精神。
錢學森這個名字既平凡而又偉大,平凡得如同隔壁的大叔,偉大得又如頂天立地的圣人。這位在2009年駕鶴而去的歷史老人,依然活在我們心中,并時常深深地感動著我們。
錢學森被評選為2007年度“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時,組委會授予他的頒獎詞是:“在他心里,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蹦殬銓嵉恼Z言,總結了這位愛國知識分子的高尚情操和卓越成就。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錢學森本身就是一本厚重大寫的書,他本身留下的財富是難以估量的。但身為肉身的人,誰也脫離不了壽終正寢的自然規(guī)律。為使錢學森的精神永存,為讓他的事跡勵志后人,在錢學森生前,著名作家葉永烈先生收集整理錢學森事跡的相關資料,先后推出了《走近錢學森》和《錢學森》兩部傳記,以寄托人們對已故先賢的紀念和緬懷之情。
《走近錢學森》42萬字,《錢學森》65萬字,兩部都可謂是大部頭作品,大作家寫大作品,大作品寫大人物,是相輔相成的。在讀前一本《走近錢學森》時,我已深深被錢學森的愛國熱忱和獻身科學的精神所感動。我覺得這部書足以涵蓋錢學森的豐富人生,之后當《錢學森》又出版時,我就有點驚訝了,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兩部作品是否有重復的嫌疑?為了比較兩本書的異同,我首先從目錄一 一“核對”,兩本都是由“沖破羅網”“華麗家族”“美國深造”“火箭專家”“一將難求”“兩彈一星”“夢圓飛天”“金色晚年”八部分組成,單看目錄大標題,是絕對找不出兩本書的差別的。由此我內心難免對大作家葉永烈產生了質疑,但我并沒有說出來。待真正把這兩本書讀完,我才深深理解了葉永烈投入大量精力創(chuàng)作兩部作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在《走近錢學森》一書中,作者收集了大量的圖片,估計有200幅上下,相當一部分是通過本書首次在公共媒體發(fā)表面世的。在以圖說事的同時,葉永烈又多次實地采訪錢學森本人,甚至遠涉重洋采訪錢學森的舊朋故友,來加大本書的信息量。在整部作品布局材料時,將圖片與文字進行了完美結合,使錢學森的傳奇人生得以完整地刻畫,讓讀者在事無巨細中對錢學森有了精細化的了解。葉永烈是寫傳記的高手,多年的寫實素養(yǎng),讓他在錢學森豐富人生經歷中不惜筆墨,用大開大合的氣勢,用筆縱橫捭闔,整部作品充滿了跌宕起伏的閱讀快感,使錢學森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在本書中得到了完整的體現,從而給青年一代認識錢老的閱歷,感受錢老的愛國情懷,體會錢老的精神魅力,提供了一個完整的閱讀空間。
本書再一次體現了哲學家培根“知識就是力量”的真諦。錢學森正是有了廣博的知識儲備,才得以讓他在愛國熱情的驅使下,有能量掘動鐵塊一般的禁錮,在太平洋的兩邊打了一個來回。毫不夸張地說,本書既是錢學森的個人傳記,更是中國“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的發(fā)展史,是中國作為大國并邁向強國的崛起史,從而也體現了錢老個人的命運和祖國的發(fā)展與強大是緊密相連的這一事實。
2010年12月,由著名傳記作家葉永烈再次撰寫《錢學森》出版后,我還是懷著崇敬的心情拜讀完了。要說與《走近錢學森》的異同,我覺得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后者把錢學森變得更厚實了。也就是說,正是由葉永烈的誠實勞動,把一個高高在上的偉人,平民化了起來。盡量使錢學森身上神圣光環(huán)退卻,去掉了神圣的籠罩物,但卻絲毫不減輕他偉人的歷史地位,因為偉大寓于平凡之中。
從書里的文字和圖片中不難發(fā)現,葉永烈在完成《走近錢學森》后,一點兒也沒有放松對錢學森資料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為此他北上京都,南下余杭,實地采訪在錢老生前身邊工作過的人員、同事、學生等數十人,去搶救那些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把新收集到的資料和圖片,和原先《走近錢學森》一書中的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于是就有了皇皇巨著《錢學森》。
在葉永烈所著的傳記著作中,其主人翁所處的歷史階段,都有很復雜的歷史背景。在特殊的歷史時期,葉永烈直書了錢學森的“敏感問題”,在 “多產歲月”,在“大鳴大放”,在“四清”運動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錢學森去隨大流也就在所難免了。
葉永烈認為錢學森是一個深邃的大海,他的兩本巨著,對于這片汪洋大海來講,是很有限的。因為在葉永烈采訪錢學森時,被采訪者已是耄耋老人了,滄桑的以往很難再現到腦海里來,更由于錢老的中規(guī)中矩,不事張揚自己,他的身世和經歷,很多都是他身邊人的歷史記錄或者口述,至于錢學森本心的這座富礦到底還能夠開采多少寶藏來,那只能是個未解之謎了。無論怎么說,兩部錢學森的傳記,如同經久不息的火炬,燭照著來者的道路,在錢學森精神的感召下,涌現出來千萬個“新錢學森”,去接力他未竟的事業(yè)。
通過對《走近錢學森》和《錢學森》兩本書的學習,既深層次透徹了解了錢學森偉大的一生,也再次見證了葉永烈力透紙背的創(chuàng)作精神。出于對錢學森的懷念和景仰,不妨以“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閻肅對錢學森老人富有詩意的評價來結束該文吧:
“大千宇宙 浩瀚長空,
全納入赤子心胸。
驚世兩彈 沖霄一星,
盡凝鑄中華豪情,
霜鬢不墜青云志。
壽至期頤 回首望去,
只付默默一笑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