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熊和:不帶任何功利性目的的閱讀,是最幸福最美妙之事。
@Cui林子:享受閱讀是一種幸福的能力,因為閱讀,我們走進自然,走進偉大的心靈,走進自我。然后我們擁有內在的耳朵,內在的眼睛,見人所不能見,聽人所不能聽,然后擁有幸福清明的人生。
@零雜志:閱讀是一種偷窺,讀者因此是幸福的,總能偷看到些什么。寫作則是一種表演,演給讀者看,乃寫作之苦。更為苦逼的是,同為讀者的作家,猶如偷窺之后來表演,壓力暴大,演不好要被轟下臺的。怎么辦?像小白一樣讀書,見《表演與偷窺》,不但偷窺好,還演得不露痕跡。
@夢之所屬:閱讀幸福感=對生活的熱愛20%+自我的再次創(chuàng)造20%+其他10%+閱讀帶來的快感50%,我的可以到98%的指數。全民閱讀,一直在其中。
@美嬰寶貝:媽媽或爸爸帶孩子一起看書,這種一對一的模式,最能培養(yǎng)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喜歡模仿父母行為,父母參與的活動會讓孩子興趣大增。而且父母和孩子在閱讀中建立的情感交流,是孩子成長中最需要的營養(yǎng)成分。這種愛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幸福,并讓他一生愛書。
2012年國慶前期,中央電視臺的《走基層百姓心聲》推出一組“你幸福嗎?”的特別節(jié)目。中央電視臺記者通過采訪城市白領、鄉(xiāng)村農民、企業(yè)工人、領域專家等各行各業(yè)人士,對幸福進行了深層次的解讀。每個人對幸福的認識不一樣,因此得到的答案既有簡單的幸福,也有復雜的幸福,更有對幸福的一臉茫然。2006年,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新聞出版總署等11個部門聯合發(fā)起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倡議。中國全民閱讀計劃的推廣像星星之火燎原,點燃了祖國每一個角落。幾年來,全國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都開展了富有本地特色的群眾性讀書活動,400多個城市共舉辦了3000余個豐富多彩、深受群眾喜愛的讀書活動項目。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全國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活動經過較長時期的實踐、總結、提高,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指標測評體系。我們的閱讀幸福感能否就此而來?為此,本刊記者走訪了各個行業(yè)的群體,尋找他們的閱讀幸福指數。
采訪對象:張宏強(化名)
職業(yè):農民
年齡:46歲
地點:南寧市某農家書屋
閱讀幸福指數:76%
2012年,恰逢新聞出版總署農家書屋工程進入驗收之年,全國大部分省份“農家書屋全覆蓋”的目標基本實現,中國幾億農民擁有了一個享受均等公共文化服務權利的載體,農家書屋工程中“建”的目標已經順利實現。地處邊陲的廣西,同樣也不例外。本刊記者前往南寧市興寧區(qū)五塘鎮(zhèn)的某農家書屋進行了采訪。
70m2的平房里,擺著三張長桌子,椅子一個空座位也沒有,五個大書架上整齊地擺放著著政治、歷史、法律、農業(yè)科技知識等各類圖書6000多冊,報刊10余種,這樣的場景在十多年前是農民們想都沒有想過的。張宏強和記者聊起來,“大家都知道農民整天忙著務農,讀書基本上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由于村里離南寧比較近,大部分稍有點文化的年輕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村里只有老人和兒童。大概是2007年吧,村委會得到政府的支持,辦起了農家書屋。一開始的時候,農家書屋里面的書,都是一些文學、財經類的圖書,根本不適合我們看,書架上的書都滿是灰塵,還沒有人翻看借閱,荒廢程度可見一斑。后來,村委會向上級匯報了這個情況,政府很重視這個問題,并實行了農家書屋的改造工作。現在不僅配備了電視機、影碟機、電腦等多種設備,連圖書的品種也根據我們的需求選取。平時,我們有空就喜歡到村里的農家書屋坐坐,像我們這種搞生產的看看致富類圖書,孩子們看看科教類圖書,真是高興得不得了?!闭f到這里的時候,張宏強拿著一本《羅非魚健康養(yǎng)殖實用新技術》對記者說道,“多虧了這本書,讓我這兩年承包的魚塘收獲頗豐。以前在城里打工的時候,因為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基本不看書。那年過年回家,讀大學的侄子從村里的農家書屋借了幾本關于養(yǎng)殖業(yè)的圖書回來,說是畢業(yè)后要回老家搞養(yǎng)殖業(yè),當時家里人沒有一個支持,他老爸還拉我過去勸說。沒想到,我卻被侄子洗腦了,他一邊跟我講解現在國家支持農村致富的政策,一邊跟我說村里的魚塘處于荒廢,羅非魚本來就是養(yǎng)殖成本不高的魚類,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聽著聽著,在城市里打工待過十來年的我也覺得這個主意不錯,當晚拿著這本《羅非魚健康養(yǎng)殖實用新技術》就研究起來。后來的事情,就是回到村里跟侄子一起搞起了魚塘承包,現在日子過得也很舒服,有空的時候,還可以到農家書屋讀讀書,學習新知識?!?/p>
農家書屋的建立,逐漸滿足農民群眾的閱讀需求,還為他們提供了科學致富的新方法。看著進進出出農家書屋的農民,一直到中午還有人到書屋里借閱圖書,真是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農家書屋對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增強農民科技致富的本領,改變農村生活的娛樂方式,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采訪對象:李繼斌(化名)
職業(yè):社區(qū)圖書館工作人員
年齡:27歲
地點:社區(qū)圖書館
閱讀幸福指數:82%
隨著全民閱讀的大力推廣,社區(qū)圖書館一躍成為眾多社區(qū)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元素。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就有1238個城市社區(qū)圖書室,相當于每兩個社區(qū)就有一個,雖然這些圖書館的設施和藏書參差不齊,但是其發(fā)展模式值得借鑒。李繼斌是個典型的80后孩子——獨立,愛思考,同時也愛讀書。自從大學畢業(yè)后,到光華社區(qū)工作已經快有5年的時間。一開始李繼斌只是從事社區(qū)行政工作,后來社區(qū)成立了圖書館,李繼斌主動申請擔任起社區(qū)圖書館的工作。記者走進光華社區(qū)圖書館的時候,李繼斌恰好在整理社區(qū)居民歸還的圖書和報刊。“父親是一名教師,家里藏書很多,由于家庭的緣故,小時候我就很喜歡讀書。上課歸來之后總喜歡躲在父親的書房里看書,從魯迅、老舍、沈從文等國內現代文學作家作品,到雨果、托爾斯泰、狄更斯等國外名家作品。因為愛讀書,所以當初社區(qū)成立圖書館的時候,我是第一個申請到這里工作。別看我們這里的圖書館小,才100m2左右,但是這里有藏書將近3000冊,還有30余份報刊。我很喜歡這里的工作,除了每天整理社區(qū)居民歸還的圖書,有時候還會和社區(qū)的工作人員策劃一些讀書的活動,讀書活動一般都在周末進行,很受小朋友的喜歡?,F在的家長忙,他們都很樂意讓自己的小孩參加社區(qū)這種讀書活動,一方面讓孩子養(yǎng)成愛讀書的習慣,另一方面也是培養(yǎng)孩子們的情操。”就在這時,一名中年的女子走進來,捧著兩本書,領著自己的女兒,沖著李繼斌笑著說:“小李呀,社區(qū)什么時候有新采購的養(yǎng)生圖書記得第一時間告訴我,我覺得這兩本挺好看的,都舍不得還了。對了!什么時候社區(qū)再進行讀書知識搶答競賽?我家女兒很喜歡參加呢?!睕]想到小小的社區(qū)圖書館居然如此熱鬧。
“忙的時候,很多人來讀書,看到自己能為他們做點什么,心里有小小的成就;閑的時候,我還可以拿上自己喜歡的書,慢慢品讀,這樣一個下午的時間就過去了。這樣的工作,也許很平淡并且平凡,但是我很享受這份工作帶來的喜悅,何嘗不是幸福呢?”聊到這里,李繼斌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大學的時候,我平時就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到學校圖書館勤工儉學。雖然那個時候整理圖書、分類圖書、擺放圖書的工作比較多,但是總有機會閱讀到自己喜歡的書,時間長了覺得能經常在圖書館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后來,工作了有這么一個機會,我也不想錯過,就主動和領導申請,現在社區(qū)圖書館規(guī)模還比較小,真正借書的社區(qū)居民其實不多,更多的是學生,但是我想通過一些活動,讓這些學生的家長也參與進來。希望有一天,我們的社區(qū)圖書館越辦越好,更多的居民成為座上客,這樣我們的圖書館才更有意義,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民閱讀?!?/p>
采訪對象:黃佳松(化名)
職業(yè):機械工程師
年齡:55歲
地點:黃佳松家里
閱讀幸福指數:90%
盡管已經重讀了五六遍,但是三聯書店出版的《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訪談錄》依然是黃佳松最鐘愛的枕邊書。這兩本書主要講述著北島、阿城、劉索拉、李陀、陳丹青等一批知識分子,在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初期夾縫中的青春故事。這些故事的主人公年齡和黃佳松差異不大,他們有些人還曾經是黃佳松年輕的時候的偶像。已經年過半百的黃佳松,年輕的時候的是機械廠里的宣傳員,談起那個年代的故事,他心中如同點燃了一股熱火,“因為當年比較喜歡文學,所以領導常常會安排我抄寫一些文件和宣傳性的資料,白天在機械廠里埋頭干技術的活,只有到了晚上回到宿舍才能做這些事情。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讀書是一件既幸福又困難的事情,廠里的圖書館要求很嚴格,要借到一本名著往往需要等上好幾個星期。每次借到后,我總是如饑似渴,恨不得一個晚上點蠟燭也要把整本書讀完,以便壓縮時間能有第二次閱讀的機會?!秉S佳松談起這段故事的時候,總是得意萬分,也許沒有經過那樣的年代的人是很難體會到這份閱讀的幸福感。
后來,“文革”結束,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天,市里的圖書館也照常對外借閱圖書,這猶如給黃佳松帶來一份福音?!懊康街苣┓偶俚脑缟?,我都會很早就起床,坐早班公交車前往市圖書館,有時候去得比圖書館工作人員還早。在市圖書館里看書的人很多,去遲了連個位置都找不著!在那個年代里,學生、工人全都擁進圖書館看書,過道上、墻角邊全站滿了人,人們拿著書看得津津有味,站一天也不覺得累。”說到這里的時候,黃佳松頓時陷入了沉思,仿佛不經意之間又回到了那個讀書似渴的年代,心里久久不能平靜。“你看,當時的借書證我還保留著,這是經過機械廠里領導開證明后,才辦下來的借書證。不像現在圖書館早已經實行電子借書卡,每次去借書只要刷一下機器就可以完成。而且現在的圖書館也都配備了電腦,直接去電腦前一搜就可以找到自己要借的書在哪個資料室,哪個書架,甚至是哪一排?!笨粗S佳松手中的借書證連個塑料殼都沒有,就是比較硬的白板紙,上面填有姓名、性別、家庭住址、文化程度等信息,不禁欽佩這位愛書如命的中年大叔。最后,談及圖書館的故事,黃佳松搖了搖頭,“機械廠企業(yè)改制的時候,把圖書館拆了,再后來自己也調離了機械廠,對自己以前的故事逐漸模糊,早些日子看到《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訪談錄》這兩本書,買下來后一直看了好多遍,以北島為首的知識分子們在那個青春的年代里,讓我們這些愛讀書的人充滿無限的激情”。
北島、阿城、劉索拉、李陀、陳丹青等一代文化偶像,影響了許許多多和黃佳松一樣的人,他們的青春成長歲月,是知識缺乏的年代,但是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式超乎常人,這份執(zhí)著伴隨著他們成長,是他們對閱讀最好的詮釋。
采訪對象:楊昕(化名)
職業(yè):學生
年齡:13歲
地點:地鐵車廂
閱讀幸福指數:70%
伴隨著數字閱讀時代的到來,五花八門的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和手機閱讀,隨處可見。相對那些每天都在地鐵奔波的學生和青年人來說,比起每天都背上喜歡的書跑來跑去,輕便而且儲存量大的新閱讀工具已經成為他們的首選。
在北京二號線的地鐵上,本刊記者碰到了楊昕,他正低頭目不轉睛地看著平板電腦屏幕,時不時發(fā)出幾句會心的笑聲。楊昕告訴記者,他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由于家住得比較遠,每天從家里往返學校通常都要坐半個小時的地鐵,常常會看電子書來消遣時間。楊昕很喜歡看書,特別是漫畫,有時候不到一個星期就能看完一套漫畫,自己的零花錢不多,一有新的漫畫出來就都去買,那么成本太高不劃算。后來,楊昕征得父母的同意,買了一臺iPad,這樣就可以下載很多電子書,包括自己喜歡的漫畫,每次出門將iPad帶在書包里,坐車時間長了就可以拿出來看一看,讓自己的生活也變得充實一些。
電子書會不會影響閱讀感呢?在學校里面,讀紙質圖書的同學還多不多?面對這一連串的問題,稚嫩的楊昕坦言道:iPad已經成為了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現在學校老師向他們推薦閱讀圖書的時候,往往也會告訴大家一些可供下載的網站,而且身邊的很多同學都有平板電腦或者是電子閱讀器,用起來很方便。雖然整天盯著這樣的屏幕對眼睛不好,但是跟印刷質量不好的圖書相比,在iPad上閱讀的感受還是很舒服的。據不完全資料統計,75%的25歲以下群體,對電子書不排斥,他們喜歡這種簡潔、方便的閱讀方式。新閱讀方式的興起,標志著人民對閱讀追求產生了新的感受,也許這樣份感受在很多人的眼里還處于不踏實的狀態(tài),如遇上電量不足、機器死機等,但是這份舒服卻是可以讓他們有極大的滿足感。
在采訪的過程中,我們還遇到像學校里的老師、寫字樓里的白領、進城務工的農民工、退休的老年人……他們對于“閱讀的幸?!庇兄煌睦斫?。有的人每天都有讀書的習慣,有的人終年讀書不到一本,但是在他們的眼里只要用心去閱讀,這樣的感受就是最真切的。隨著全民閱讀計劃的推廣,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養(yǎng)成愛讀書的習慣。正如中國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所說的,“一個居民愛讀書、崇尚讀書的城市,其文明程度也必然會進一步提高”。城市文明既要靠環(huán)境、規(guī)劃、建設等外在形式體現,更要靠城市居民的文明品質和文化氣質來形成,全民閱讀活動就是提升城市居民的品質和氣質的重要手段。相信隨著人民對閱讀幸福感的增強,中國離文化強國的目標也就不會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