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沒有“如果”。歷史是由史實鑄就的,無法更易,也無法掩蓋。但是,回省歷史,卻必定會有“如果”。沒有這個“如果”,就不會有教益,不會有更新。
三門峽水電站廢置已久,到近來人們才略略知道一些當年的內(nèi)幕。質(zhì)疑并堅決反對的黃萬里教授,當了幾十年“右派”,毀棄了畢生的事業(yè),歷史終于證明了他的正確。而歷史證明錯誤的一方則好官自為、權威自尊,未見有絲毫自省。個人的升沉榮辱,在歷史的長河里,濛濛如沙塵,或許并不重要,但“如果”當初不是那樣呢?
如果當初對科學問題的爭論,不由權力也不由政治需要來評斷;如果對爭論雙方提供同樣的研究條件,拿出各自的方案詳加比較;如果在一時無法判斷其是非時,不急于拍板定案;如果即便在拍板定案之后,仍允許反對者保留看法并繼續(xù)開展研究和批評,那么,“權力”的執(zhí)掌是否不致被濫用?看“權力”臉色逢迎取寵的學界庸人是否會有所收斂?即便已經(jīng)上馬的項目,在持反對意見者的繼續(xù)挑剔、批評下,是否也會進行得更加謹慎?那么,即便無法防止因無經(jīng)驗而“難免”的第一次失誤,也應當可以避免把失誤當做“成功經(jīng)驗”而迷途不返。遺憾的是,即便在討論科學問題時,往往采用的卻是非科學的態(tài)度。
幾十年的歷史,總不能如馬克思所譏諷的:什么都沒有學會,卻又什么都不曾忘記吧。
【選自普維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