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4日,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在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的演講,引發(fā)了規(guī)模宏大的中美教育對比的思考。通過我對美國教育的實踐、觀察,認為中美教育在課程設計、課堂組織、學生作業(yè)、評價標準上就有幾點明顯的不同。
首先是課程設計,以ESL(English as the Second Language)課程為例。這是一門專門為國際學生開設的提高英語的課程,大多數的中國赴美留學生都會上這門課程。就ESL5級的英文作文課來說,每個同學交的作業(yè)就是一個題目下的10篇作文,從寫該作文的第一篇到第十篇的稿子全部交給老師。一般一篇文章要用兩到三天時間來收集資料及寫作、修改、定稿。老師對作文的評價是在整個文章的寫作過程中,學生從論據收集的逐步充分、豐滿到論證過程邏輯的條理性和系統(tǒng)性,到修辭手法運用的逐步嫻熟,再到提煉觀點的獨到、創(chuàng)意來評價學生的成績等級。而中國的論文寫作,是只交一篇最終的文章,老師僅從該篇文章的思想立意、布局謀篇、修辭運用來評價,略顯單一。
其次,在課堂組織方面。美國是開放式課堂,一門課程的1/3時間是老師講授,1/3時間是學生集體討論,1/3時間是學生自己查閱資料、研讀和思考,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課程沒有唯一正確、錯誤的標準結論。而在中國,這樣的教學方式卻顯得另類。曾經發(fā)生過這樣的事件,在中國就讀海外課程的學生集體控告上課的外教。理由是他們花這么多錢來上學,老師竟然在課堂上只講了1/3的時間,剩下的1/3時間是分小組討論,另外1/3時間是各組代表上臺陳述各組的觀點。并且每個問題都不會告訴他們標準答案是什么。他們對此無法接受,認為外教不負責任。其實,出現(xiàn)這種沖突是源于根深蒂固的中國傳統(tǒng)的課堂教育,中國的老師和學生習慣填鴨式教學,也習慣有對與錯的評判及唯一正確的答案。
第三,從學生作業(yè)這方面來比較。美國的學生作業(yè)一般分課堂作業(yè)和課題研究,課堂作業(yè)在課堂內完成,課后作業(yè)一般是課題研究。通常是一周交一次課后作業(yè),美國學生會這樣安排他們的課后作業(yè):周一查資料、周二做調查、周三起初稿、周四提煉自己的觀點并成稿、周五交作業(yè)。一份作業(yè)從布置到完成,老師都會預留給學生消化、思考、整理的時間。而中國的作業(yè),則普遍是今天布置明天交,學生很少有時間去延伸思考。
最后,是評價標準上的差別。美國教育的評價標準是過程性的評價,也即積分制。每科的成績由上課表現(xiàn)、平時作業(yè)、章節(jié)考試、課題研究的得分來算積分,比如課堂表現(xiàn)以學生舉手發(fā)言的次數等課堂參與度來計算積分。如果一門課曠課兩次,整門課就取消成績。至于最后的積分比率是平時成績占比重高還是考試成績占比重高,則要具體視學科的理論性要求高還是應用性要求高來決定。若屬應用性科目,例如體育、音樂,平時成績占積分比重高。而諸如數學這種屬思維邏輯要求高的,考試成績占積分比重高。所以美國學生必須認真投入到每一天的學習,因為每一天的上課、作業(yè)都會影響最終的學習成績。相比中國的評價標準,卻是一錘定音式的,不看平時表現(xiàn),只看最終結果。
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美國的教育方式是既要看過程,也要看結果。看重每一個邁向羅馬的步子是怎么邁出的,沒有唯一的路線,只要你通過努力到達羅馬,就是成功者。中國的教育方式是標準化和結果論,既要指定路線,又不問過程。
總的來說,中美教育模式是各有優(yōu)劣。但在目前如果完全按美國的模式來做,是比較困難的。僅就教育師資投入比例這點,中國就需要大量教師維持教學,而眼下大多數中國老師的工作已經超負荷,難以為繼,不具可持續(xù)發(fā)展性。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美國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具體做法,比如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等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