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桓在自己的軍事實踐中繼承并發(fā)展了“誘敵深入,后發(fā)制人”的策略思想,并運用得爐火純青。
1939年7月下旬,羅榮桓率領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到達山東梁山宋江寨以北的前集。8月1日早晨,羅榮桓突然接到地方情報站派人送來的情報:有一股敵人從汶上縣出動,帶了兩門大炮,有西渡運河向梁山開來的跡象。這股敵人屬于日軍第三十二師團的一個大隊,領頭的是少佐大隊長長田敏江,此人官兒不算大,卻是天皇的親戚,因此特別驕橫。這次,他領受了護送一個炮兵小隊連同兩門意大利野炮到另一支部隊去的任務。
根據(jù)偵察,這股敵人孤軍出動,沒有其他敵人策應。我方兵力雖然只有師部4個連,但青紗帳已起,便于隱蔽活動,而且,敵人并不知我方虛實,八路軍的攻擊可以做到出其不意。于是,羅榮桓、陳光決定:利用小股游擊隊充當“狼誘子”,誘使敵人孤軍深入,尋機后發(fā)制人,吃掉這股敵人。
8月2日中午,青紗帳里揚起一陣煙塵,敵人跟著小股游擊隊過來了,想順手牽羊以邀功。日軍隊列整齊,步兵、騎兵、炮兵神氣十足,一直闖到前集。八路軍立即出擊,長田敏江倒也臨危不亂,揮舞指揮刀,下令整理好隊伍,并朝梁山開炮。由于敵人火力強勁,加之增援部隊未到,羅、陳命令部隊暫停攻擊。日軍轟了半個多小時,不見動靜,長田敏江更堅信碰到的是游擊隊,遂又繼續(xù)前進,到了梁山西南角。這時,他們遭到趕到梁山增援的八路軍獨立旅一個營的迎頭痛擊,日軍被迫退守獨山莊,終于陷入絕境。到了晚上9時,經(jīng)過一番惡戰(zhàn),長田敏江以下300余敵人全部被殲。梁山戰(zhàn)斗,八路軍取得了全殲日軍一個大隊的戰(zhàn)果。梁山戰(zhàn)斗的捷報,迅速傳遍全國,中央軍委也發(fā)來了賀電。
1946年5月19日夜,東北民主聯(lián)軍撤守吉林重鎮(zhèn)四平,國民黨軍又向長春逼近。在范家屯,林彪、彭真、羅榮桓等開會討論今后的作戰(zhàn)方針。討論中,一種主張是繼續(xù)堅守長春,不能再退,另一種主張是撤出長春,撤到松花江以北。羅榮桓提議采取“誘敵深入,后發(fā)制人”的策略思想,高瞻遠矚地說:“長春、吉林都是大城市,不利于防守,防線又寬,現(xiàn)在部隊打得很疲勞,如果守長春,敵人從梅河口沿奉(指奉天,今沈陽)吉(林)線插到吉林,就會把我們的后方打個稀爛,不但長春守不住,非退到西滿蒙古大沙漠不可。我贊成撤出長春,一直退到松花江以北?!苯?jīng)過討論,中共東北局最后決定:向松花江北岸撤退,退到哈爾濱。
后來東北解放戰(zhàn)爭的實踐證明,我軍北撤到松花江以北,采取“誘敵深入,后發(fā)制人”的策略思想,是非常明智、正確的。
(夏明星 張瑋 王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