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除了在高校教課之外,也常寫點文章,故喜歡關(guān)注各家報刊所發(fā)文章的門類和質(zhì)量。2006年,我偶然看到幾期《湘潮》,覺得它所刊發(fā)文章的選題和質(zhì)量都很好,便試著給它投稿。首篇《毛澤東與抗戰(zhàn)文藝》被采用,版面設(shè)計很大氣,文字修改精細妥帖,我很滿意。從此,我便與《湘潮》結(jié)下親緣,不僅讀刊物,也給它寫稿,連續(xù)5年不間斷。
我認為,作者與編者是相互依存的。沒有來稿,刊物無以存在;沒有刊物,作者無用武之地。雙方應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形成和諧的關(guān)系?!断娉薄放c作者的關(guān)系就是這樣。
《湘潮》的編輯同志經(jīng)常把刊物的編輯安排通知作者,使作者的寫作更有目標,也使刊物的編輯計劃得以順利實現(xiàn),達到雙贏的結(jié)果。把作者組織起來,調(diào)動起來,形成一支可靠的寫作隊伍,刊物一定能夠辦好。《湘潮》把作者當朋友,逢年過節(jié),寒暑變化,常發(fā)郵件問候,我覺得《湘潮》很親切。這樣,編者、作者就能夠心相通,意相連。
《湘潮》對稿件處理比較及時,能用與否,及時相告,使作者感到很溫暖。作者最怕受到冷遇,問而不答,求而不應,久之使人心涼。當然,作為作者,也應體諒編者工作繁重的實情,有事可以詢問。有的刊物,對于來稿處理情況不及時告知,拖了三四個月突然登出,造成一稿多投的誤會,使作者十分被動,而《湘潮》卻從來沒有這種情況。有時,一篇稿子決定幾個月之后的某期刊用,也及時告知,使作者放心。甚至,我寫的《延安文藝座談會的細節(jié)與花絮》、《毛澤東的戲劇情結(jié)》發(fā)表后的社會反響,《湘潮》也及時相告,加以鼓勵。
《湘潮》對稿件的要求比較嚴格。為了保證質(zhì)量,有時一篇稿子往返三四次,告知作者整篇結(jié)構(gòu)如何調(diào)整,參考什么書,哪一件史料需要再核查等等,具體指導修改。如我寫的《陳昌浩五見毛澤東》就是這樣完成的。這使我深深體會到:報刊編輯真是幕后英雄,每一篇刊出的文章,都飽含著他們對內(nèi)容的審查、詞語的修飾、版面的設(shè)計、文字的校對等方面的心血。嚴格地說,出版刊物中的每一篇文章,實際都是編者與作者共同完成的,我對他們心存敬意和感激。
《湘潮》對稿件的處理很慎重,很仔細。一天傍晚,我正在河邊散步,突然接到編輯的長途電話,問我來稿中的“譯意風”是何意?是否有誤?讓我非常感動。這類一絲不茍的例子還有許多。我有一個習慣,當文章發(fā)表后,我都要與原稿比對一遍,看編輯是怎樣修改的,思考一下為什么這樣改?以便從中學到寫文章以及遣詞用字的方法?!断娉薄返木庉嫗槲覙淞⒘酥t虛為人和認真做事的榜樣。
(作者系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