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體育的代表人物。他是美國NBA歷史上第一位外籍狀元,他用天賦和遠超常人的勤奮,在一個強手如林的聯(lián)賽中占了一席之地,并且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美國公眾展現(xiàn)了中國人的諸多優(yōu)點:友好、善良、謙虛、禮貌、幽默……他是令人驕傲的“中國制造”。
他還是特奧全球形象大使、上海世博會形象大使、野生動物保護行動親善大使……他熱心公益,汶川特大地震發(fā)生后,他在第一時間決定向災區(qū)捐款200萬元;他關注殘障、智障人士的權益保護,呼吁低碳生活,拒吃魚翅,倡導保護瀕危物種鯊魚。
他,就是姚明。
他帶給人們的思考已經遠遠超過了體育本身。對祖國的情感,對責任的擔當,都使他成為當之無愧的青年楷模。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今天來到這里,我想起了2008年8月8日那個夜晚。中國體育代表團進入鳥巢的那一刻,令我永生難忘。入場前,所有人都在鳥巢外面靜靜地列隊,等待著那個莊嚴、神圣的時刻。就在距離入口不到200米的地方,我領到了中國國旗,此時一大群在外場服務的志愿者聚攏到了中國體育代表團的周圍,突然間,“中國加油”的口號聲從他們當中迸發(fā)出來,整個代表團立即被他們所感染,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情感迅速釋放了出來,匯成了一浪高過一浪的吶喊:中國加油!中國加油!
我不由自主地加入到了這巨大的洪流當中,當時,我深切地感到:不論是運動員還是志愿者,雖然并不認識,雖然各自的學識、背景不同,但在那個時刻,我們彼此沒有距離。之所以大家的心貼得如此之近,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感受、共同的激情、共同的渴望,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同齡人,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青年!
我出生在1980年,一個與生俱來的稱謂伴隨著我們這一代人,那就是——“獨生子”,此后又出現(xiàn)了“小皇帝”“80后”“90后”以及各種各樣的“二代”……這些稱謂或多或少帶有消極的成分。但我的觀點是,積極和消極就像陰陽太極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一種單方面的判斷,都不是全部。不能因為有人因為上體育課崴腳找學校索賠就說我們弱不禁風,因為有更多的年輕人在運動場上奮勇拼搏;不能因為有人在微博上炫富就說我們虛榮,因為社會上有更多的年輕人在努力工作,正在憑借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不能因為有人拒絕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就說我們冷漠,因為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已經或者正在投身到社會公益的洪流中去,從搶險救災,到保護動物,從關愛他人,到志愿服務……
青年,應該是富有朝氣的一群人,我們都在追尋理想,渴望成功。雖然,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但如何邁向成功,卻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一道課題。我個人的運動生涯不算十分成功,但至少有幾點感受希望和大家分享。
第一,要有目標。我在退役儀式上,特別感謝了兩個人——王治郅和奧尼爾,正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我才獲得了不同階段的人生目標。我1995年開始專業(yè)訓練的那一天,目標是成為像大郅一樣優(yōu)秀的運動員。當我加入NBA的時候,目標就是奧尼爾。我曾送給奧尼爾一張賀卡,上面寫著:“感謝你的鼓勵,你是我景仰的人,我的目標是:和你一樣棒?!睆拇酥螅颐刻於技颖杜?,努力去迎接每一次的訓練和比賽。幾年下來,在追趕的同時,我獲得了長足的進步。
有了目標,更要努力去實現(xiàn)它。在追求目標、實現(xiàn)夢想的過程中,沒有什么捷徑,我的經驗只有一條,那就是“珍惜每一天的時間”。
第二,成功需要團隊合作,換句話講,是需要通過團隊的成功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過五關斬六將、單騎救主……這些事情在電影里、游戲里或是體育比賽的某些特定時間內或許可能,但在現(xiàn)實中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F(xiàn)實當中的成功,往往都是團隊的成功,而每個成功個人的背后,往往都有一支優(yōu)秀團隊的支撐。
也許,你的天賦很高,甚至在某個時段決定了團隊目標能否實現(xiàn)。當順利的時候,大家自然而然會向著共同的目標努力,此時即使有一些矛盾、摩擦,也無關緊要。但是在逆境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作為團隊的核心力量,既需要有“站出來”承擔責任的勇氣,更重要的是理性的自我反省,團結大家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有一段時間隊里的氣氛有點兒緊。我提議大家一起吃頓飯,既為了放松一下,也為了溝通。吃飯的時候,大家談到了各自對北京奧運會的渴望和目標,雖然誰也沒說什么豪言壯語,但大家的心融合在了一起,產生了共鳴。當時,我們球隊的第13名隊員、來自浙江的丁錦輝也參加了。這里和大家解釋一下,奧運會男籃比賽每個隊伍只能有12人報名,第13人則意味著他最后一個被淘汰。國家隊集訓備戰(zhàn)時人很多,隨著奧運會的臨近,一個個隊友陸續(xù)離隊,小丁成了最后一個被排除在奧運會名單之外的人。但主教練還是要求他跟隊訓練,小丁選擇了默默堅持。當時國家隊上午在體育總局訓練,小丁和我們一起練;球隊下午到五棵松籃球館適應場地,小丁沒有證件,不能進奧運場館,只能獨自在家。老大哥李楠提議大家一起敬小丁一杯酒,因為小丁不僅代表他個人,還代表所有為北京奧運會備戰(zhàn)做出貢獻但是已經離開的隊友們。喝完這杯酒,我立刻感到肩膀上的擔子沉了許多,感覺所有無緣參加奧運會的隊友們的夢想只能由我們這些人去實現(xiàn)了。
小丁目前已經是國家隊中穩(wěn)定的一員。他并不是一名得分手,而是在防守和籃板球上有專長,我們稱他這種類型的球員為“角色球員”,或者說是“藍領球員”。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對于大多數(shù)天賦不是很高的人來說,在團隊中也有機會獲得成功。因為無論天賦高低,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只要堅持不懈地做好這些事情,機會一定會來。
我相信,人的天賦各有不同,但每個人總有自己擅長的東西。不能因為自己的天賦出眾,就忽略了團隊中別人的存在,也不能因為自己的天賦一般,就不再堅持自己的理想。我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在團隊當中獲得自己合適的位置,并最終幫助大家一起獲得勝利。
第三,青年人的成功還需要發(fā)揮教育的力量。在這里我所說的教育并非單純意義上的培養(yǎng)三好學生、高考狀元、奧數(shù)英雄,而是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具體地講,就是一方面要鼓勵更多的青年人不斷學習,自我發(fā)展,另一方面青年人要創(chuàng)造機會,去想象,去嘗試,去創(chuàng)新,甚至是去犯錯誤。唯有如此,青年人才能真正擔當起社會發(fā)展的責任。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在信息爆炸的當今世界,我們不懂的東西實在太多,尤其是我。正因為如此,我在退役之后選擇了進入大學校園,重新拿起課本。坦率地講,我第一節(jié)數(shù)學課完全沒有聽懂,只是喚醒了十幾年前關于數(shù)學課的一些模糊的記憶。但我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只要每天都能提高一點,最終一定會有所收獲。況且,讀書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快樂,是一種很好的生活狀態(tài),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太急功近利,不能簡單地把讀書和有用沒用掛鉤,和冷門熱門掛鉤,讀書同樣應該和興趣與境界掛鉤。借此機會,我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到終生學習的行列中來,畢竟,知識就是力量。
失敗是成功之母。我想,這句老話有兩層意思:一是不怕失敗,二是要總結經驗。如果在年輕的時候犯些錯,那至少還有大把的時間去總結,并且把得到的經驗運用到一生中去。我NBA職業(yè)生涯總共投進了3362個球,總共出手了6408次,這就意味著,我失手了3046次。還有,我總共有1304次失誤。我犯的這些錯誤,也構成了我職業(yè)生涯的一部分,如果沒有這4000多次錯誤,我也成不了今天的我。
接下來,我談談文化差異。在全球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青年人走出國門,或求學,或創(chuàng)業(yè),同時,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很多人都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文化差異自然就擺在了每個人的面前。其實,即使在中國,不同地域也存在文化差異,這就意味著誰都不得不面對跨文化的溝通。
僅就我的經驗,要克服文化差異,首先要找到文化的切入口,也就是文化的共同點。雖然各種文化的背景不同,但許多東西都是相通的。比如友善的態(tài)度、誠信的品德、對于家庭的責任和對于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只要把握好這些共同點,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去與人交往,文化差異就顯得不那么突出了。
還有就是個人道德和情操的養(yǎng)成。我的經驗告訴我,在道德素養(yǎng)高的人群中間,文化差異顯得微乎其微,只要做好自己,有了明確的目標和開放的心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也就不十分重要了。人生百年,能有機會在自己不熟悉的環(huán)境里增加體驗,吸收不同背景下的思想文化財富,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想,有了這種態(tài)度,容忍暫時的不認同,甚至融入不同的文化,也就不是什么很難的事情了。
朋友們,自信和希望是青年人的特權,希望屬于青年,但更屬于有志青年。
為了明天,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吧。
謝謝大家。
(據2011年11月16日姚明在SAP中國商業(yè)同略會暨SAP全球技術研發(fā)者大會上的演說整理,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