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是一個初夏的中午,我在學校門口等車。隨著一陣急促的剎車聲,一個少年從自行車上跳下來站在我面前,很羞澀地說了聲:“朱老師好!”
原來是我兩年前的學生彬彬?,F(xiàn)在,他已經(jīng)是中學生了。
我關(guān)切地問道:“彬彬,你現(xiàn)在好嗎?來干什么呀?”
“現(xiàn)在還行!我來買水的!”簡短的回答過后,他就跑向了校門口的小賣部。
很快,彬彬手里拿了一瓶水跑了出來,“朱老師,我走了!”沒有其他的話語,彬彬又風風火火地跳上自行車,飛馳而去。
我還在愣愣地看著他遠去的背影,小賣部的店主遞來一瓶橙汁,我莫名其妙地問:“給我干什么?我沒要買??!”
店主說:“是剛才那孩子買的,他說,等他走了再給你!”
剎那間,感動、心酸、高興各種情緒在我心中激蕩……一個情感多么細膩的孩子,他用這種方式來表達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粗掷锏某戎腋械叫牢亢托腋#哼@孩子是真的懂事了。
三年前,彬彬的樣子又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
2
那年,我剛剛新接了這個班,看了看成績單,最后的那個分數(shù)很刺眼——孫彬彬,27分。從他那臟兮兮的衣服和臉龐上,我猜測:這可能是一個有“問題”的孩子。
開學第一周,五天的家庭作業(yè),他一次都沒有做。找他談話,他只是低垂著頭,任你軟硬兼施,就是不開口。
開學沒多久,就召開了家長會,家長會后我照例做好反饋工作:讓學生寫家長會后的感想,看看有沒有收到成效,看看家長有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對孩子進行教育和溝通。結(jié)果,其中一篇感想讓我大吃一驚——那是彬彬的。
他這樣寫道:“家長會后,我就聽奶奶一路罵我,‘人家都被老師表揚,為什么沒有提到你?人家是個人,你咋就不是個人?’我當時真想找個地縫鉆進去,或者跳下車撞死算了!我恨奶奶,我恨父母,我恨老師,我更恨我自己!為什么這么不爭氣?”
我心里一顫,這是一個十來歲孩子說的話嗎?回想起他之前的種種表現(xiàn),我不禁百感交集:孩子,是什么讓你變得如此偏激,如此無情?
3
彬彬和許多農(nóng)村孩子一樣,是一個典型的“留守學生”。母親是“外來妹”,因家庭貧窮,在彬彬2歲的時候就離開了;父親常年在外打工,彬彬只好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蛟S正是這樣的生活境遇,彬彬年幼時就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隨著時光流逝,漸漸長大的彬彬許多言行顯得有些另類,做事變得十分刁鉆古怪。
記得有一次,其他學生都交練習冊了,他卻沒有。我問他,他連看也不看我,就輕描淡寫地回了三個字:“忘家了!”我叫他第二天上學帶來,可是接下來的幾天,我都沒收到他的練習冊。直到我家訪見到他的奶奶——一個老實巴交的農(nóng)民,我才知道了個中原因?!靶瞧谔旖兴鲎鳂I(yè),他不好好做,我就讓他燒鍋,結(jié)果他把一大摞書塞灶膛里了!唉,不知道是不是被他燒了!”彬彬奶奶無奈地對我說。
彬彬奶奶還告訴我,有一次他逼著奶奶給他買玩具,說如果現(xiàn)在奶奶不給他買,將來就別想他給奶奶養(yǎng)老;甚至態(tài)度十分惡劣地揚言,不買玩具就離家出走再也不回來了。結(jié)果,彬彬奶奶沒法子,只好買了玩具。
奶奶的訴說和無奈,讓我心底涌起一陣陣揪心的痛。我一定要好好跟彬彬談談!
一個午后,我將彬彬叫進了辦公室。看著他這副樣子,我真是又好氣又好憐。我將手輕輕地放在他的頭上,也不和他說什么,只是輕輕地理理他那亂蓬蓬的頭發(fā)。對話就在一份平和溫馨中開始了——
他告訴我,奶奶一生氣就發(fā)狠話,“你從小沒娘,爸爸又不在家。你不聽話,我也不要你,看還有誰管你……”
我開導他說:“你爸爸其實很想你,很關(guān)心你。他經(jīng)常給老師打電話,了解你的情況。奶奶真不要你,她會那么著急,那么傷心嗎?你是她的親孫子啊!”
他默然無語……
4
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對他的關(guān)注便多了起來,從生活、學習、思想等各方面幫助他。我找出兒子的衣服和鞋子給他穿;放學后,把他留下來“開小灶”;跟其他老師溝通,請他們多多給予彬彬表揚和鼓勵;針對他的逆反心理,我還常采取在本子上留言的方式與他溝通。孩子畢竟是純真的,慢慢地他撤掉了感情的“堡壘”。
一段時間后,我問他:“想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你是個好孩子嗎?”他滿含著淚水,點了點頭,說:“老師,我以后一定會好好學習,不讓爸爸和奶奶為我操心!”果然,他像換了一個人,上課小手舉得高高的,作業(yè)也不要別人追著檢查了。
期末考試,他終于取得了喜人的進步——數(shù)學考了81分。雖然,班上比他好的同學很多,但是我對孩子們說,“全班彬彬的進步最大,一學期提高了54分,這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進步??!”彬彬的臉上也蕩漾著發(fā)自內(nèi)心的微笑。
一個多么單純的孩子,就是因為缺少了父母的關(guān)愛差點走彎路。后來,彬彬上初中了,我也沒有了他的音訊,直到初夏的那天……短暫的偶遇,我看到了他的變化,感受到了他對老師的愛,我的心中充滿欣喜。
后記:
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不可避免地承受了社會轉(zhuǎn)型的代價。他們的父母常年在外,無法與孩子朝夕相伴,不能及時傳遞對孩子的關(guān)愛。而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愛可以教會孩子應付和解決各種人生問題,培養(yǎng)孩子的成就感;母愛可使子女身體和情感得到健康成長。臨時監(jiān)護人大多僅能局限于讓孩子吃飽穿暖之類的淺層關(guān)懷,無法顧及他們的情感需求。久而久之,這些父愛母愛缺失的孩子喪失了基本的歸屬感和依戀感,變得孤單、敏感、自卑,內(nèi)心充滿無奈和惆悵,情感也變得冷漠。
然而,生活的磨難并非都是壞事,越是艱苦的環(huán)境,越能錘煉堅強的人格。在外打工的父母要保持與孩子的聯(lián)系,讓孩子感受到即使父母遠在千里之外,依舊時刻牽掛思念著他們。同時,全社會、特別是中小學教育工作者,需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形成管護、教育、引導的有效合力,在擔當家庭、父母替代者上形神兼?zhèn)?。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樹立起自尊和自信,健康樂觀地成長。
編輯 吳忞忞 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