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寶寶與大孩子相處?
山東菏澤市一家長來信咨詢:兒子17個月大了,傍晚散步時看到小區(qū)廣場上有兩個四五歲大的小姐姐在玩耍,他就奔過去。開始玩得還不錯,可過一會兒,兒子被逗哭了。我趕緊把兒子抱走。等兒子平靜下來,還要過去,我對他說:“她們欺負你,別跟她們玩!”可他就是不聽,非要去不可。我只好強行把他抱走,但他卻哇哇大哭起來。兒子喜歡跟大孩子玩,我該怎樣引導他與大孩子相處呢?
答:看得出這位媽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很細致地觀察到兒子和兩個小姐姐之間細微的互動,并做了耐心的陪伴。這值得肯定,但媽媽用了“欺負”這個詞,這樣的思維更多是成年人思維,是用成人的眼光解讀孩子之間的行為。
父母教養(yǎng)孩子時,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兩周歲不到的孩子,對事物還沒有那么多的評價,也沒有標簽。更多的是對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好奇,滿足于當下從事的游戲。他們心中也沒有欺負和被欺負的概念,只是為姐姐逗他玩而感到開心(或不開心)。
媽媽強行抱走孩子,本來是希望減輕這件事情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可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卻使得孩子對信息的解讀停留在這一刻,更多的感覺是滿足感被剝奪,容易在家長的語言引導下把這種情景理解為欺負,并且當自己受到欺負的時候就選擇趕緊逃離。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非常不利。
家長應利用這次機會,教會孩子采取適宜的行為模式,并給小姐姐的行為賦予積極的含義。比如:告訴孩子“姐姐們覺得你很可愛,所以他們才會逗你”。還可以主動走過去把自己的孩子介紹給兩個小姐姐,也請兩個小姐姐介紹她們自己,讓孩子和她們進行關系鏈接。也可以通過表揚另外兩個孩子,讓她們有更加積極的情緒,并把這種積極的情緒反饋給你的孩子。從而在幫助孩子獲得友誼的同時,增加更多的體驗和感受。
3歲男孩膽小,怎么辦?
江蘇無錫市一家長來信咨詢:兒子快3歲了,膽子特別小,在外面別人大聲說一句話,就嚇得不敢在那玩,吵著要回家。而且不論看到什么東西都說害怕,比如說這兩天吃過晚飯,帶他出去玩,剛出門,兒子就指著小區(qū)里造型別致的路燈說害怕。無論我怎么說,兒子晚上就是不敢出門。我該怎么鍛煉他的膽量呢?
答:兩歲多的孩子還不明白自己的回避行為就是膽小,所以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強化“膽小”這個概念。另外,孩子是否曾經(jīng)獲得過相反的經(jīng)驗?即他嘗試去靠近一些他認為安全的物體和事物,沒想到卻受到傷害。
由于小孩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還不夠穩(wěn)定,他可能習慣性的泛化了這次經(jīng)驗,看到新鮮或不了解的事物首先表現(xiàn)出害怕的情緒,這來自于人本能的自我保護機制。只是孩子與成年人的區(qū)別在于,當物體不一樣的時候,小孩還不會區(qū)分,還在用以往的保護機制對自己進行保護。
因此,對于孩子的回避行為,家長首先要有客觀的認知,了解孩子害怕背后的真正原因,幫助孩子度過這個認知的成長期。隨著孩子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成熟和發(fā)育,相應的辨別能力及穩(wěn)定性也會增加,孩子的恐懼情緒就會逐漸消失。
其次,家長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不能把注意力過度集中在孩子的害怕上,這會造成負面強化,讓孩子時時刻刻關注的都是自己害怕的事物。家長合理的做法是,當孩子表現(xiàn)出害怕的時候,可以淡化或者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
最后,家長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正向支持。每個孩子在生活中都會有勇敢的時候,一旦父母發(fā)現(xiàn)這樣的機會,就要用言語和行動給予孩子鼓勵和肯定,直接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如“我們家寶貝就是一個特別大膽,特別勇敢的孩子”。當孩子長期接受這樣的暗示,就會逐漸開始相信自己真的很勇敢,最后變成勇敢的小小男子漢。
(作者系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吳忞忞 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