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
——題記
晴光瀲滟的午后,掀開泛黃的書頁,循著淡雅的書卷墨香,穿越時光去尋覓一抹馨香。
林黛玉,如今的我仍不知應該怎樣描繪你。
懵懂之時,第一次翻開《紅樓夢》,雖沒有苦得“一把辛酸淚”,卻也為你的命運而感慨??傆X得,你太過于柔弱,總是一副淚水漣漣的樣子,以至于最后落了個如此凄涼的下場。充滿內心的,只是同情而已。
而現(xiàn)在,當我又一次翻開《紅樓夢》,走進那金雕玉砌、滿目琉璃的大觀園,卻發(fā)現(xiàn),原來你并非柔弱得那么不堪一擊。你可以背著年幼喪母的傷痛寄人籬下,日對著那凄冷的墻壁,卻未曾逃避;你在那一片污濁中高傲地昂起頭,而不是像薛寶釵一樣活得太“聰慧”;你暢快地表達自己的辛酸苦辣,而不是戴上華麗的面具去迎合別人。
你是如此鮮明地活在那座外觀精美的牢籠中,猶如一束空谷幽蘭,孤芳自賞,顧影自憐。直到最后寶釵如愿地戴上“寶二奶奶”的頭銜,你只能拂袖離去。你是否想過,這鮮明的性格是一種羈絆?
答案是否定的。
當最后繁華落盡,富貴如云煙散去之后,那些為了名利、地位傾盡自己一生的人,才是真正可悲而可笑的。一切轉瞬成空,青春似水逝去,“金滿箱,銀滿箱”頃刻空蕩蕩,不要說是地位和權力了。那些將此作為一生最高奮斗目標的人,唯有啞然罷了。
林黛玉,而你卻可以含笑九泉,因為至少你的一生都是無愧于自己的。你沒有成為這封建社會的俘虜,你并不是一具軀殼。即使你曾經絕望過,你說“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你說“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你說“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但你沒有為這封建的黑暗而改變自己原本的面容,沒有順應他人阿諛奉承的步伐?;蛟S于你而言,離開才是最好的歸宿,死亡于你,不是終結,亦不是痛苦,而是踏上開往天堂的列車,去一個全新的世界。因為你本就不屬于這紅塵俗世,只為償他一段恩情,卻傾盡這一世淚水。
林黛玉,你是蒼茫黑暗中的一抹嫣紅,是大觀園中唯一令人憐惜的“瀟湘妃子”。
第二次品讀林黛玉,我終于釋然。
(指導老師 黃哲初)
編輯看點
《紅樓夢》真不是“第一次”就能讀得懂,可喜的是,該文小作者第二次品讀林黛玉就能讀出如許體悟,不吝用優(yōu)美的詞句為林黛玉那“質本潔來還潔去”、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與封建社會妥協(xié)的秉性、精神,給予深情的贊美。審題貼切,文筆熟稔,言之有物。 (邊邊)
百讀不厭是經典。林黛玉給讀者的一般印象是哭哭啼啼、尖酸刻薄、愛使小性子等。而小作者對林妹妹的品讀卻令人眼前一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見識不凡;接著對林黛玉悲劇人生的情感與認識、也從覺得柔弱到高傲,從同情到釋然,在第二次品讀中更加地深刻和獨到了;最后,“你是蒼茫黑暗中的一抹嫣紅”,精妙的比喻,更是對黛玉氣質和靈魂的準確觀照和形象的概括。小作者可謂是黛玉的知己啊。全文審題精當,立意出新,語言清新。內容上若能結合《紅樓夢》的相關情節(jié)作具體的聯(lián)系和發(fā)揮,應該能夠給讀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黃哲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