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位雕塑家在國際上都享有盛名,可是兩人誰也不服對方。兩人時常對著記者互相批評:“他最近的一部作品,手部的雕塑太匠氣了!”要不然就是:“他的刀法過于粗糙,不知道是在表現(xiàn)什么!”這兩人從不往來,卻又密切注意彼此的一舉一動。
有一次,其中一位雕塑家為了能趕上一個國際大展,在工作室中夜以繼日地連續(xù)雕塑了三天三夜,甚至連吃飯睡覺都在工作室里。
就在工作接近尾聲的時候,有一位朋友來看他,這時雕塑家正在用雕刻刀修飾雕像的肩膀。朋友似乎有話要說,但是還未開口,雕塑家忽然大叫出聲:“我那個死對頭,一定又會在這雞蛋里挑骨頭的!”朋友不解地問:“你既然知道他會批評這個地方,卻又為什么不先修正好呢?”
雕塑家微微一笑回答:“我就是故意要讓他挑剔才這么雕刻的,如果他不批評,我的靈感也就沒有了?!?/p>
朋友這才開口說:“他昨天忽然心臟病發(fā)作去世了。”雕塑家手里的工具“鏘”的一聲掉到地上。從此,這個雕塑家再也沒有獨(dú)具創(chuàng)意的雕塑作品出現(xiàn)了。
素材解讀
李世民說:“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比艘肟辞宄约旱哪?、看清自己的臉干凈與否,需要一面鏡子。但要看到思想上是否純正,藝術(shù)上是否有瑕疵,更需要有一面鏡子,這面鏡子就是敢于給自己說真話、提出批評的人。一味說奉承話的人,未必有助于自己的進(jìn)步提高。批評是生活與工作中時常都會有的。當(dāng)然,批評者無論是有意無意,未必就句句都說得真切正確。所以,當(dāng)接受批評時,也無需事事順應(yīng)批評者。如果他說得對,自己就改正;如果他說錯了,也可以當(dāng)成一種警示。只有虛懷若谷的人,才可能在任何時候都能聽進(jìn)批評的話語??墒?,人的心理很奇怪,明明知道虛心是一種優(yōu)良品質(zhì),但真正能夠做到謙虛的人并不多,而能夠坦然面對他人的批評,尤其是錯誤批評的人就更少了。但毋庸置疑,虛心的人才能更好地從他人的批評中獲取經(jīng)驗(yàn),從而能夠大步向前。
運(yùn)用角度:以人為鏡 面對批評 海納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