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求助者來信寫道:
我發(fā)現(xiàn),凡是我不喜歡的人、事,反而總想著他們,走到哪里都把他們放在腦海里。比如,我不喜歡同宿舍的一個女生,不想提她,但還是總對姐姐說起她,說她有多討厭。她表面上和你相處和和氣氣的,特別親,背后她會和別的朋友罵你。我表面上跟她有說有笑,內(nèi)心卻反感她,背后也會跟別人說她很討厭。這樣,我不是和她一樣了嗎?
要是腦海里總想著某個人,想著他的一些特征,那過段時間我就會活出別人的特征來。比如,一個女孩兒傻傻的,我老想著她的傻,過不了多久,我也會表現(xiàn)得傻傻的。
世界上有很多可愛的人,為什么偏偏去想自己討厭的人呢?我應(yīng)該多想想那些我喜歡的,尊敬的人,是嗎?
神經(jīng)癥
信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即一個人對他人的模仿。
人本來是通過模仿學習的,從簡單到復(fù)雜,從外在到內(nèi)在。小孩子最明顯,他們的生活是從最表面的模仿開始的。
有一天,我騎自行車走在街道上,前面有一個媽媽也騎著自行車,后座上帶著他的孩子,很小。那個孩子坐的方式是面朝后。因此,他就看著跟在后面的我。像所有的小孩子一樣,他盯著我看,很認真的樣子。
我也看著他,并且想逗一逗他。于是,我就做了一個鬼臉,他盯著看。我繼續(xù)做鬼臉,連續(xù)做了幾次之后,我發(fā)現(xiàn),他開始不知不覺地跟著我做同樣的鬼臉,非常投入。
這是一種模仿,也是一種認同。在這個時候,他就成了我,他讓他通過一個渠道進入了我,融入了我,沒有了自己,把自己全部放在我身上了。但他會恢復(fù)的。轉(zhuǎn)瞬之間,情境一換,他就去關(guān)注其他、投身于其他了。當我們分開之后,他重新成了他自己,我依然是我。
“要是腦海里總想著某個人,想著他的一些特征。那過段時間我就會活出別人的特征來。譬如一個女孩兒傻傻的,我老想著她的傻,那過不了多久我也會表現(xiàn)得傻傻的?!弊屛蚁氲搅四莻€小孩子。
這是“神經(jīng)癥”——不是一定要下定義,而是我的一個簡單的說法。在我看來,神經(jīng)癥就是一個人把幼小時候的某樣東西很明顯地保留下來,讓它以非同一般的、孤立的方式持續(xù)存在。
這種癥狀性的模仿,是一種過度的認同,或者一種過度的模仿,它表現(xiàn)為各種各樣的偶像崇拜,即一個人把自己完全等同于另外一個他心慕的對象,如明星、英雄、智者、圣人,再如古代的君王、某些宗教的創(chuàng)導者,甚至上帝,這時,他不是在成為自己,而是在走向虛妄。
這需要覺察。當我們覺察了,我們就不再受控于這種趨向,而會變得自由,像小孩子一樣單純而專注,卻不受成人的許多東西的牽繞。那些真正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就是保留了這份單純卻不受控于此的人。他們隨時都會轉(zhuǎn)移,而不固著于一人、一事、一點、一情景。
成長
“我想我應(yīng)該多想想那些我喜歡的、尊敬的人”——這就是一種有意識的,有導向的模仿,具備了成長的傾向,是成熟的。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使命,就是成長,而成長的目標,是成為自己。在成為自己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模仿,從行為表現(xiàn),到思想,再到更深的心靈層面。但這模仿不是把自己抹煞掉,讓自己成為別人,而是成為自己。這是成長性的模仿。
模仿和認同是必要的,它是我們成長的途徑和資源。當一個人不再模仿,不再認同,變得過于固定,不接受也不付出,他就成了一個不成長的人。
模仿與認同是有意識的,不是把自己完全融入,與對方等同,而是把模仿與認同當成一個“成為自己”的途徑—— 我們學習他人,是為了成為自己。這是根本。
我生命中一段很重要的經(jīng)驗:從2002年到2007年,我經(jīng)常跟一位很有思想、情感、人格力量的人談話,有那么一個時期,幾乎是每個星期天我都會去拜訪他,跟他作長時間的交談。結(jié)果是,他深深地影響了我。
這個過程,現(xiàn)在在我看來,充滿了意識與潛意識交互作用。
一方面,我在潛意識里模仿著他—— 從他說話的方式,他的神態(tài),他的思想,他的情感,甚至一直更深處走,我跟他走到潛意識的層面,有心靈的交流。但另一方面,在整個過程中,我一直都有一個自我在那里,這個自我在有意識地吸收,但不是為了成為對方,而是為了成為自己。也可以說,我在成為他,但我更在成為自己。他用他的生命在幫助我塑造我自己。他生命里的那些因素,在我的生命里活,它們越來越以我的方式,在我的生活的各個方面彰顯出來?,F(xiàn)在,你可以從我身上看到他的影響,但你看到的是我,而不是他。
模仿別人,不是為了成為別人,而是為了成為自己。它是區(qū)分一個小孩和一個成人,一個神經(jīng)癥者和一個真正的成長者的根本標志。
光影交錯的人格
但,人往往會不自覺地模仿一個自己并不喜歡,甚至很討厭的人。這是人性中很深刻的沖突。
西方有一個很深邃的思想者保羅,他說了一句話:我內(nèi)心想行的善,沒有去做;我內(nèi)心不想做的惡,反倒去做了。說的就是這種境況。當我們在努力成為自己的同時,我們心里也會有一種擔憂:失掉自己。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問自己:我是誰?我要成為什么人?這是在提醒我們對自己的行為隨時有所意識,有所覺察。雖然我們內(nèi)心里有沖突,但我們并不是無奈的,我們總在選擇之中。
來信者討厭同宿舍的女同學,卻正在變成她。為什么會這樣?
討厭的人身上的缺點往往是我們內(nèi)心的陰影,是我們把自身很多不好的東西壓抑下去之后,在內(nèi)心里形成的一個陰影自我。許多人都意識不到這個陰影的自我。
榮格曾經(jīng)舉過一個例子:在一個教會里有一個執(zhí)事,他每天都對人微笑,對你說你好,說許多祝福的話,每個人都說他好,他自己也認為自己很好。但到他五十歲的某一天,他半夜醒來,坐在床上,內(nèi)心的陰影一下子就彌漫了他,周圍無人,只有寂靜的夜,這是一個人對自己最真誠的一個瞬間,他聽到自己說:原來我是一個混蛋。從此之后,他就離開了教會,出去過混蛋的生活了。
但是這個混蛋也不是他,只是陰影的他。他的問題在于,他不能整合自我的光明與陰影—— 或者只活出光明,或者只活出陰影——二者是分裂的。但我們這些真實的人,生活在光影交錯之間。
我對來信者說,有這樣一個同學,可以幫助你看到自己內(nèi)心里的這個陰影,這個陰影的自我。當你真正覺察了,你會發(fā)現(xiàn),她是她,你是你,她的存在是為了提醒你,注意這個陰影的自我,不要把它放在暗處太久太久。因為,如果沒有覺察,我們就會陷入與陰影的戰(zhàn)斗之中,想排除一切陰影,卻無法做到,最終反而被自己的陰影席卷而去。
從根本上來說,我們所能選擇的,不是過幸福的生活,而是過覺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