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于12月27日至30日舉槌的朵云軒秋拍將推出文征明一件尺幅宏大、描繪精細、詩書畫合璧且收藏流傳有緒、經權威鑒定的佳作——《溪山清遠》書畫合卷。
此卷畫于嘉靖辛卯文征明62歲時,卷后有他85歲時的詩題,詩、書、畫堪稱“三絕”。明代文壇“后七子”領袖、大鑒賞家王世貞在卷尾作跋。歷經明代著名收藏家項元汴、梁清標之弟梁清遠收藏,入清為梁清遠、杜九畹、徐壽、“致遠堂”及“懸秋堂”主遞藏,鈐印累累,多達52方。昭和四年(1929年),此圖收入日本東京出版的《宋元明清書畫大觀》中。后經大連文物商店收藏,國家文物局全國古代書畫鑒定小組專家一致鑒定為真跡,著錄于《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實錄》。可見,這是一件可與博物館館藏媲美的傳世精品。
王世貞品評此圖甚為精當:“文征仲太史于畫絕重沈啟南征君,太史歿而名埒征君,畫價骎骎欲昂。二公故皆博綜諸家,游戲三昧。然而長幀大幅則啟南擅其雄,赫蹏尺素則徵仲標其秀,故各有至也。此卷太史公以一丸淡墨模寫,生平心訣在焉。又淋漓小景偏是所長,上自董巨米顛,下逮叔明子久,中間所得承旨尤多。其后又以二詩足之,大是吳中名品,觀此者當求之丹青之外可也?!?/p>
當時論者便將文征明靈動秀逸的細筆山水的與沈周酣暢沉雄的粗筆山水并稱,文氏能跳出老師沈周的影響,別開自家一片天地。更為難能的是,他畢生傾心于元代趙孟頫融古爍今的輝煌藝術成就,力求成為明季藝林集大成者,趙孟頫是他心摹手追的楷模,由此獲益最多,并由趙氏而向上取法五代宋季的董源、巨然、米芾,及趙氏傳人王蒙、黃公望。文氏此圖不借助任何色彩的粉飾,純用水墨寫就,將水墨的表現(xiàn)力挖掘、發(fā)揮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自唐代以來,用水墨作畫一直是中國繪畫的試金石,最能展現(xiàn)畫家的功力,文氏此圖與唐代鑒賞家張彥遠倡導的用墨之法一脈相承:“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朱;云雪飄揚,不待鉛粉之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粹。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p>
展觀此卷,便知淡墨一丸,足有窮盡江山之美的氣勢。在全長2米的畫卷中,深林層巒,曲徑長河,漁村蕭寺,皴染細膩,構境邃密,然繁密而不流于實,精謹而不傷其雅。古來作家均由一方山水澄懷觀道,文征明不但實現(xiàn)了融合諸家、集于大成的藝術理想,吳中山水在他筆下應目會心地與文人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成為他一畫再畫、百畫常新的標志性主題。在此卷中,他精心、巧妙安排深山訪友、亭中晤對、煮茗劇談、攜琴會友、幽澗觀勝、深山蕭寺六段景觀,既可分段觀賞,又一氣連貫為一卷。手卷這一形式觀賞的時間性促成了文征明對吳中山水與文人生活的溫情得以淋漓盡致的發(fā)揚。比之文學作品,正如同一首反復鋪陳、情意綿綿的長賦:長松積翠,曲徑通幽,崇嶺間危泉急瀉,云深處寺觀隱現(xiàn),勝景不凡,幽趣畢具,四面峭石作崖,涌泉為池,異草名花,別饒勝境。重巒迭,巘起伏綿延,古木參天,修竹遍野,吳中佳山水盡收眼底。
在畫成此圖23年后,文征明再次在卷后書自作詩二首,詩書畫遂成三絕。文征明不但是“吳門四家”之一,因其文采出眾又與祝允明、唐寅、徐楨卿并稱“吳中四才子”,其詩浮想殊奇,造語爛熳,晚年無心魏闕、放逸山水間的舒暢心情表露無遺。此晚年書法體勢峻拔,筆力遒勁,折處棱角分明,使轉圓活自如,無矜莊之態(tài),更無絲毫懈怠之氣,蒼嚴清樸,一出自然。
雖然文征明書畫作品的市場價格屢見上升之勢,但相對清代王石谷作品去年突破億元大關,文征明精品其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應受到更多的藏家重視,升值空間凸顯。相信這幅無論詩趣、書法、畫藝、尺幅、流傳、鑒定俱佳的長卷將會引起藏家對文征明作品的再度關注,實現(xiàn)其市場價值的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