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在某種程度上,總有著驚人的巧合。公元1525年,江西貴溪縣的徐九思到江蘇句容縣做官,為了時刻警醒自己保持清廉,立下白菜碑。公元1616年,江蘇句容縣的笪繼良到江西鉛山縣任縣令,正趕上饑荒,他同樣立下一塊白菜碑。
兩塊白菜碑,相隔近百年,都留下“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的千古佳句。抗戰(zhàn)時期,馬寅初先生因直言罹禍,被蔣介石囚禁,先放逐貴州修文,后東移江西鉛山縣,他數(shù)次拜識白菜碑,并感嘆說:如果官員都有笪縣令的境界,何愁國家不興!
說起白菜碑的來歷,要從徐九思講起。明嘉靖四年(1525年),徐九思在江西貴溪縣考中舉人,后調(diào)任句容知縣。任職期間,徐九思在縣衙前豎立一座石碑,碑上是他自己畫的一棵大白菜,兩側(cè)題寫了一幅楹聯(lián):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他在句容任職九年,就像白菜碑所述,為官清廉,自奉節(jié)儉,辦事公正,不徇私情,深受百姓愛戴。
徐九思過世后,句容百姓為了懷念這位清官,捐資在茅山建造了一座“遺愛祠”,予以供奉。遺憾的是,白菜碑和遺愛祠沒有保留下來。
無獨(dú)有偶,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笪繼良任鉛山縣令。他主政期間,正是明王朝后期社會矛盾日益惡化、明政權(quán)日趨腐朽沒落的年代。統(tǒng)治階級的苛捐雜稅,地主豪紳的巧取豪奪,壓得窮苦百姓喘不過氣來。
面對嚴(yán)峻現(xiàn)實(shí),笪繼良勵精圖治,力改弊政,體恤民情,鼓勵農(nóng)耕,盡力維護(hù)貧苦百姓利益,使鉛山人民在朝廷的狂征暴斂和地主的盤剝壓榨下得以溫飽。
或許,他感懷于徐九思的清廉,除了布衣素食,輕車簡從,不事奢華,也親自動手描繪了一株大白菜,并題辭“為民父母,不可不知其味;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然后,他請來匠人,將書、畫鐫刻在一方長四尺五寸、寬二尺八寸的青石板上,立于縣衙中醒目處,以警示告誡自己和僚屬要以人為本、為民辦事。
這塊白菜碑比徐九思的遲了80多年,雖然書寫人不同,碑大小不同,但立于世人面前,其寓意卻一樣鼓舞人心:作為地方父母官,不能只圖自己安逸享樂,不問民間疾苦,不知白菜的滋味;作為子民百姓,不能讓他們?nèi)币律偈?,面帶菜色?/p>
六年后,笪繼良升任虔州州牧,離開鉛山時,家家戶戶焚香燃燭,男女老少灑淚相送。群眾深懷其德,集資在鉛山老縣城永平鎮(zhèn)北彭溪橋興建了“笪公祠”,將白菜碑豎于祠內(nèi),并購置田產(chǎn),以供祀事。
星移斗轉(zhuǎn),淪海桑田,歷經(jīng)風(fēng)雨的“笪公祠”屢遭戰(zhàn)亂坍塌后,百姓將白菜碑移至“報(bào)本坊”,并鑲嵌墻壁上保存?!拔母铩逼陂g,大量的歷史珍貴文物被人為損毀,面臨厄運(yùn)的白菜碑有幸被一位不知名的當(dāng)?shù)匕傩涨捎冒谆覞{抹蓋隱藏,這才躲避了滅頂之災(zāi),完整地保存下來。
現(xiàn)在看來,這塊石碑經(jīng)歷了四百年風(fēng)雨變遷,猶如一位歷史老人,用舒緩的語調(diào)向世人敘說著一位古代官員勤政愛民、廉潔奉公的故事。正如馬寅初老先生所說,官者當(dāng)立白菜碑,時刻警醒自己,也明示于百姓,用一顆白菜的心,去為官為政,才能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實(shí)實(shí)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