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慎《說文解字》:劍,人所帶兵也。從刃,僉聲。東漢劉熙也說:“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眲ζ?,脊直,雙刃,以撩刺為主,風格輕靈灑脫。劍柄上適佩劍穗,稱為“文劍”,無劍穗的稱為“武劍”。
劍法“四母”
戰(zhàn)國時期,劍成為軍隊裝備的主要格斗兵器。據(jù)《荀子·議兵》記載,魏國通過“穿戴甲胄,操強弩,負箭,持戈佩劍,攜帶三天糧食,從早晨出發(fā),至日中而行軍百里”考選兵卒。由于此時戰(zhàn)爭中的主要作戰(zhàn)方式是車戰(zhàn),士兵使用的均是長兵器,因此劍只是士兵在棄車陸戰(zhàn)、貼身近搏時的短兵。
古代戰(zhàn)爭中士兵作戰(zhàn)時的兵劍主要有兩種使用方式。一是劍與盾配合,直接投身作戰(zhàn)。如樊噲“帶劍擁盾入軍門”,以及漢代晁錯所言使用場合,“曲道相伏,險厄相薄,此劍之地也”。二是作為備用武器,在使用弓箭或長兵時插于腰間,于弓矢告馨、長兵折損、車毀馬斃、棄車肉搏時拔而作戰(zhàn)。
而兵劍的技法主要有二,鋒之“刺”和刃之“斬”(擊)。如《太平廣記》越女與袁公的“斗劍”中,袁公用“劍鋒”而刺,“袁公操其本而刺處女”;越女以“刃”斬擊,“女因舉杖擊之”。其攻擊部位也有二,“上斬頸領,下決肝肺”。后來,隨著劍身加長和復合劍的出現(xiàn),其“擊”得以凸顯,延伸為“格”、“洗”之法,并與原先的“刺、擊”一起組成了劍法“四母”。
當然,兵劍的使用生死攸關,“乃當兵防身、殺賊、救命的貼身勾當”(戚繼光《紀效新書》),因此人們在實踐中積累并提煉出用劍的運動心理的技戰(zhàn)術等經驗,為武術技擊理論奠定了基礎。第一,在運動心理上,“內實精神,外示安儀”、“布形候氣,與神俱往”;在持飽滿斗志的同時,又有平靜與安詳之容,實現(xiàn)運動中神與形的高度統(tǒng)一。第二,在運動表現(xiàn)上,“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守而未發(fā)之時給對方以弱之假象,出手時則以泰山壓頂之勢,風卷殘云。第三,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fā),先之以至”,以破綻之利,誘敵深入;又以備之埋伏,一舉殲滅。
劍之斗
隨著劍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劍的使用方法——劍術也就隨之出現(xiàn)了。當?shù)度〈鷦Φ母駳⒆饔煤?,劍受到了諸多武藝家的青睞,迅速發(fā)展出多種演練形式,劍術與藝術便產生了深厚的淵源。在2000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劍術與藝術的合二為一主要體現(xiàn)在“斗劍”和“舞劍”兩大形式。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斗劍之風盛行?!秴窃酱呵铩す篡`陰謀外傳》中記載的“越女論劍”的故事中,越女路遇袁公,袁公要求與越女一較高下,越女便折竹枝比試,最后袁公不敵,飛身遁走。越女以竹枝代劍與袁公相較,反映出了越女劍術的高超。古籍還記載說:“趙文王喜劍,劍士夾斗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擊于前”。
《吳越春秋》中提到劍的共有61 處,其中有37 處是作為武器來使用的。其中“越女論劍”這一段被視為劍術最早的技術理論,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zhàn)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步形候氣,與神俱往,查之若日,偏如騰兔,追形逐影,光若佛仿,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王欲試之,其驗即見。”從這一段可以看出來,用劍取勝的關鍵在于:劍與人之間心氣相通,格斗時劍隨手走,手隨心走,出劍的時候要快捷、迅猛,借助人的神和氣的統(tǒng)一來取勝。這種人與劍心氣合一,外與內的完美統(tǒng)一,正是中國功夫“內外合一,形神兼?zhèn)洹钡木琛?/p>
魏文帝曹丕在《典論·自敘》中語:“余幼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余嘗與平虜將軍劉勛、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余與論劍良久,酒酣耳熱,方食甘蔗,便以為杖,下殿數(shù)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边@段有聲有色的記載,反映出當時劍術發(fā)展的高超水平以及興盛的斗劍之風,頗有現(xiàn)在擊劍運動的味道。從持劍而斗,到出現(xiàn)以甘蔗代劍相較,說明古代“斗劍”是沿著注重體育性和娛樂性的方向發(fā)展的。
斗劍的技術方法在春秋戰(zhàn)國時已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和總結,司馬遷的先祖“在趙者,以傳劍論顯”進行教育活動。而用劍之學,是秦漢三國時的奇絕之傳。至漢代,劍術已甚精備,文人武士皆喜斗劍,以示兼?zhèn)渲?。?jù)《漢書·藝文志》記載,當時有劍道三十八篇,反映了劍術理論上的成就。《說苑》中描述的魯石公劍和《吳越春秋》中越女、要離的“劍論”都是出自漢代作者之手,不難想像時代對其作品的影響。
自唐代開始,佛道、神仙、妖邪、鬼怪等說盛行,劍乃變?yōu)殒?zhèn)邪兇之器,數(shù)尺之鐵,一旦鑄成劍形,即具有無上魔力者。于是家懸一劍,便以為祥,認為不習劍術亦自可御敵而勝。故而自唐以后,劍類短兵不少為釋道所用,而從征軍士多用刀而鮮用劍,佩刀者漸多于佩劍者,劍術的發(fā)展呈停滯之勢。而源自中國的劍術于這一時期傳入日本,經過日本人的演習修改,形成了日本獨特的劍術。
宋代,劍術有所復興。據(jù)明代唐順之所撰《武編》,宋太宗“選諸軍勇士數(shù)百人,教以舞劍,皆能擲劍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妙絕無比。會北戎遺使修貢,賜宴便殿,因出劍士示之,袒裼鼓噪,揮刃而入,跳擲承接,霜鋒雪刃,飛舞滿空。”這些高超絕技,對后來劍術套路及表演技藝的發(fā)展影響很大。
至明代,各武術流派在劍術應用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不少珍貴的劍法,如何良臣《陣紀》所云:“卞莊子之紛絞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生之愿應法,馬明王之閃電法,馬起之出手法”。明朝名將俞大猷的驚世之作《劍經》,便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武術搏擊戰(zhàn)略戰(zhàn)術法則。這說明此時的劍術不論是在技術方面還是戰(zhàn)術理論方面,都得到了大發(fā)展。
然而,劍術不同于拳術,他的傳承比較復雜,所以古代的劍術并沒有完整地流傳下來。像《四庫全書》幾乎無技不收,卻獨缺劍術,編纂者也只能感嘆“劍法失傳久矣”!清代宋仔鳳所撰《劍法真?zhèn)鳌分两袢粤鱾饔谑?,其中將歷代劍術予以總結。至此,劍術根據(jù)練法,可分為行劍、勢劍、雙手劍、長穗劍、雙劍、反手劍等。而劍種可分為青萍劍、武當劍、三才劍、三合劍、云龍劍、八卦劍、太極劍、螳螂劍、通備劍、醉劍、宣化劍、七十三劍、龍形劍、奇門十三劍、白虹劍、純陽劍、七星劍等多種,可謂博大精深。
劍之舞
舞劍開始是以個人單練形式為主的劍術運動,周秦時已有記載。《孔子家語》:“子路戎服見孔子,拔劍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劍自衛(wèi)乎?” 事實上,手執(zhí)兵器舞蹈,確是上古遺風,發(fā)展到秦漢,已相當盛行。
秦漢時期,劍舞已經作為舞蹈形式出現(xiàn)在外交場合。著名的“鴻門宴”中,就記載了一段廣為人知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故事。劍正式作為舞具進入藝術表演領域,應當在漢武帝時代。據(jù)史書記載,由漢武帝欽定的規(guī)模宏大的百戲演出中,就編排了劍舞。那時的劍舞,常與雜技相結合,以便在增加舞技難度的同時增加舞蹈的吸引力和藝術魅力。這在出土的漢畫像磚和漢畫像石上均有反映。唐代,草書大名家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深受啟發(fā),使書法大進;裴將軍舞劍,激發(fā)了畫圣吳道子的繪畫靈感。劍舞發(fā)展到后來又出現(xiàn)了集體舞劍的形式,晉代傅玄在《短兵篇》中描述當時的集體舞劍:“劍為短兵,其勢險危。疾逾飛電,回旋應規(guī)。武節(jié)齊身,或合或離。電發(fā)星鶩,若景若差。兵法攸象,軍容是儀?!?/p>
北宋時期,軍隊中已有武藝表演專業(yè)隊,如宋太宗時“選諸軍勇士數(shù)百人,教以劍舞,皆能擲劍于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見者無不恐懼。會契丹遣使修貢時,賜宴便殿,因出劍士示之,數(shù)白人袒裼鼓噪,揮刃而入,跳擲承接,曲盡其妙,契丹使者不敢正視?!边@說明此時舞演形式的劍術運動正沿著健身和娛樂的需要,在劍舞等武舞的影響下,逐步發(fā)展形成了明清后蔚為大觀的劍術套路運動。劍術套路的名目很多,如七星劍、太極劍、八卦劍、達摩劍等不下數(shù)百種之多。在如今的競技運動中,劍術運動分類更加明細化,最基本分為自選劍和傳統(tǒng)劍兩大類。
縱觀中國劍以及劍文化的發(fā)展歷史可知,劍并沒有因退出戰(zhàn)爭舞臺而消匿,而是當兼具刺擊、利于劈砍的刀在戰(zhàn)場上取而代之的時候,它卻從戰(zhàn)場逐漸轉入社會,同時也從武士手中握著,轉移到文人腰間懸著、道士舉著、武術人舞著、大眾掛著揮著??并在不同使用者的不同使用方式中產生了新的意義:其文化意義是成為了一項身體技術;其政治意義是作為王者的權力技術;其社會意義是復制了社會秩序。劍的歷史發(fā)展也相繼完成了與政治的結合、與士大夫等社會精英的共鳴、與傳統(tǒng)文化的結盟、與百姓生活的融合,超出了武術意義,成為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符號和象征之一。
今天,作為古代戰(zhàn)場冷兵器的劍,仍然活躍在人們的生活之中,成為人們追求健康長壽的“把玩”之劍,成為懸掛于家中的“鎮(zhèn)宅”之劍,更成為當今武術人手中的競技之劍等。它在不同使用者不同使用方式中生產著新的社會文化意義,劍文化的傳記還在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