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正義的化身,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封建社會“法”的反撥和彌補,而“劍”則是中國俠客手中的標志性武器,最能代表俠客形象,是除暴安良和尚武精神的象征。古代的俠客行走于江湖,手中所持除暴安良、匡扶正義的利器大多數(shù)是劍,仿佛提到俠客,眼前浮現(xiàn)的兵器就是劍。那么,俠與劍究竟有著怎樣難以割舍的情緣?劍代表著俠客怎樣的俠義精神?俠客手中的劍又是怎樣的形態(tài)?
俠與劍的難舍情緣
俠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特殊階層,出現(xiàn)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期,到戰(zhàn)國時,俠階層已經成為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力量。“俠”這一概念,最早見于韓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蔽闹小坝蝹b”、“私劍”并稱,而“帶劍者”的特征是“聚徒屬、立節(jié)操以顯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后世關于“俠”的觀念在此已露端倪。
然而,此說對俠的所指語焉不詳,且無具體例證。一直到《史記》的《游俠列傳》,“俠”的基本特征才被較為精細地勾勒出來,并明確了“俠”所指的范圍。司馬遷所指的俠是“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驅,赴士之厄困,既己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人。這是對漢代俠的總體評價。首先承認“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后指出了其言信行果,已諾必誠的誠信態(tài)度,“赴士之厄困”、“不愛其軀”的犧牲精神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謙遜品格。這既是對前代的俠所體現(xiàn)出來的俠義精神的總結,同時也為后世俠的價值取向奠定了敘述基調。
俠客與劍難以割舍的情緣首先是來自人們對劍的崇拜心理。劍的出現(xiàn)遠較游俠為早,是中國最古老的兵器之一,《管子·地數(shù)》篇曰:“葛盧之山發(fā)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边@就是傳說中劍的起源。這種“切玉如泥沙”的寶劍,據(jù)說“一童子服之,卻三軍之眾”(《列子·湯問》),自是威力無比?!盾髯印ば詯骸菲弯浵氯舾蓪殑γQ:“恒公之蔥,大公之闕,文王之錄,莊君之,闔間之干將、莫邪、巨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越絕書》甚至記載晉鄭為寶劍“泰阿”而興師圍楚,終被殺得“流血千里”。古代冶煉技術不發(fā)達,寶劍鑄成不易,故其威力很容易被神化。
劍崇拜是中國古代兵器崇拜之一,古籍記載中多渲染劍的生命活力與神性。如《吳越春秋》卷四記有干將、莫邪為吳王鑄劍,認為“神物之化,須人而成”,將劍當作一種生命的創(chuàng)造物。因此后世有劍化為蛟龍的描述就發(fā)端于此。
且不論若干寶劍的神奇?zhèn)髡f,單是作為鋒利的兵器,寶劍也備受古人青睞。寶劍能斬金切玉,其本身就是“武”的象征。古代劍術源遠流長,文獻中多有涉及。《莊子·說劍》記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擊于前,死傷者,歲百余人”;《吳越春秋》述袁公、越女舞劍;《史記·刺客列傳》有魯句踐聞荊柯刺秦王不遂而感嘆:“惜哉其不精于刺劍之術也”。甚至可以說只要稍加留意,在先秦有關文獻中隨處可見“劍”的行跡,這一兵器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如果說游俠與劍的結合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也并不為過。
另一方面,游俠對劍的選擇也是出于實際運用的需要。兵器種類繁多,游俠何以對劍情有獨鐘呢?據(jù)陳平原先生的分析:“扛大刀或持雙斧實在難以‘遠行游’,且未免過于殺氣騰騰。而‘負劍’則形象美觀大方,也不失壯士風度”。同時,當時佩劍之風流行,出行時帶把劍也是尋常而不至于太過引人注意的裝束,如若攜帶一奇形怪狀的兵器則不免招搖。設若如此,則行俠未曾到達,風聲早已入彼耳矣。明末李贊就曾說:“古者男子出行不離劍佩,遠行不離弓矢”。正是基于對劍的崇拜心理和實用雙重因素的催動,劍自然就會受到作為一個特殊社會階層——俠的青睞,使兩者緊緊結合在一起。
俠義精神的載體
當然,劍能夠與俠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還與劍本身蘊含的文化意義休戚相關。中國武術系統(tǒng)中有“十八般兵器”或“十八般武藝”的稱譽,意指中國器械武藝形式的多樣性,然而在眾多的器械武藝中,從來沒有任何一樣兵器能像劍那樣被賦予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武術器械中最受人們喜愛的器物之一。
劍作為一種應戰(zhàn)爭需要的兵器出現(xiàn),在其漫長的發(fā)展中經歷了從防身自衛(wèi)的“器物之劍”的單一功能,逐步演變?yōu)橄笳髡我饬x的“王者之劍”、技藝合一的“武舞之劍” 、斬妖殺魔的“辟邪之劍”以及追求康壽的“社會之劍”的多元文化追求。劍最初是士兵配備的作戰(zhàn)兵器,起到“防檢非常”的作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劍作為衛(wèi)體武器,在戰(zhàn)場上是格殺的器械,而在君王的手中則變成了代表“王權”的特殊用品。
根據(jù)《莊子·說劍篇》的記載,在莊子眼中,劍分兩種:器層面的“有形之劍”和道層面的“無形之劍”?!坝行蔚膭Α笔怂?,其法為“上斬頸領,下決肝肺”,是無益于國事的具體的劍法?!盁o形的劍”王者所持,天子持之,以山河、社稷為劍,是國家管理之法;諸侯持之,則以士為劍,是任用人才之法。
寶劍到了道士或高僧的手中,便成了斬妖殺魔之劍,正如陳平原教授所說,“寶劍在中國人心目中,是一種很有文化意味的兵器。而且寶劍很大程度上跟道教傳說聯(lián)系在一起。道教傳說中,寶劍能辟邪。中國古代冶煉技術不高,鑄一把好的寶劍很難,所以寶劍成為一種被神化了的東西。跟道教結合之后??寶劍代表一種正義,一種陽剛之氣,所謂鬼,所謂魔,都不敢接近。這種能夠辟邪的兵器,當然相當神圣?!闭鐨W陽修《寶劍》所云:“此劍在人間,百妖夜收形。奸兇與佞媚,膽破骨亦驚?!敝敝两裉?,還有將難得的寶劍作為鎮(zhèn)宅之寶懸掛于家中,以求辟邪保平安的習俗。
而寶劍到了歷代武術家手中,便創(chuàng)造出了精彩紛呈的劍術套路,并通過“舞”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即是劍舞。如先秦有“越女論劍”的傳說,漢代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典故,到了唐代更有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的詩文解讀等等,所有這些文獻記載都勾勒出一幅幅生動形象的劍舞畫面。到了現(xiàn)代,劍作為一種武術器械,仍然活躍在日常生活之中,主要有兩種功用,一是握在武術運動員手中“舞”出符合奧林匹克精神的競技“劍花”,二是握在廣大人民群眾手中“舞”出追求長壽的健康“劍花”。
劍發(fā)展的歷程,就是被人們不斷賦予文化內涵的過程,劍在人們心目中就成為了文化的代表,正義的化身。因此寶劍更不得落于奸宄佞人之手?!洞蟠鞫Y·劍之銘》曰:“帶之以為服,動必行德,行德則興,倍德則崩?!笨梢娭挥腥收?、德者、有道者才配擁有真正的寶劍。
俠客是春秋戰(zhàn)國社會動蕩時期出現(xiàn)的特殊階層,他們義薄云天,除暴安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驅,赴士之厄困”,恪守“仁、義、信”的人生信念,就是社會中的仁者、德者、有道者,也是人們心目中正義的代表。從這點上講,劍體現(xiàn)的文化精神與俠的文化氣質是相通的,同時成為體現(xiàn)俠義精神的最優(yōu)載體。
劍有長短 義無輕重
俠與劍有著如此緊密的聯(lián)系,那么我們就不禁追問,俠客手中的劍究竟是什么形態(tài)呢?根據(jù)文獻的記載與考察可以了解,俠使用的劍在形制上基本無異,僅有長短之別。
如在《吳越春秋》中記載了俠客專諸刺吳王僚的典故。吳國公子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諸樊有三個弟弟,大弟余祭,二弟夷,三弟季札。諸樊知道三弟季札賢,故不立太子,把王位依次傳給三個弟弟,想最后把國家傳到季札手里。諸樊死后,傳余祭。余祭死,傳夷。夷死,當傳給季札。但季札堅辭不受,隱匿而去,夷之子僚便自立為吳王。王僚違背了兄位弟嗣、弟終長侄繼位的祖規(guī)而頂替父位,因而本應繼位的公子光心中不服,暗中伺機奪位。他厚待俠客專諸,使得專諸從自由之身變?yōu)榱斯庸獾囊幻炭停瑸閳蟠鸸庸獾亩Y遇之恩,他接受了刺殺吳王僚的使命。
大丈夫言出如山,行必有成,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舍己忘身。因此,專諸為刺殺吳王僚,便投王僚“好嗜魚之炙”之所好,“從太湖學炙魚,三月,得其味,安坐待公子命之”。后公子光“具酒而請王僚”,席間專諸“置魚腸劍炙魚中進之”,“既至王僚前,專諸乃擘炙魚,因推匕首”,周圍王僚的衛(wèi)士“立戟交軹倚專諸胸,胸斷胰開”。在如此慘烈的情況下,專諸居然“匕首如故,以刺王僚,貫甲達背,王僚立死”,而專諸也被左右侍衛(wèi)刀戟砍死。
專諸生活在民間,他不圖富貴、崇尚節(jié)義、身懷武藝,為報知遇之恩而出生入死,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去博取他人性命。通過他的勇武行為,我們體會到“俠的意義,就是在關鍵和險要的一霎那放射的光華”。而專諸刺殺吳王僚的劍能夠藏于魚腹之中,可見其使用之劍為短劍。這與司馬遷所著《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的荊軻刺秦王的典故相同。荊軻為刺殺秦王,就將短劍裹于地圖之中,獻圖時“圖窮匕首見”,以短劍刺秦王。從這里我們也能看到,荊軻刺秦使用的劍亦為短劍。
俠客使用短劍是特殊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而長劍才是俠客佩戴和使用的武器。然而不管俠客手中握的是短劍還是長劍,所表現(xiàn)出來的只是長短之別,而它們承載的俠義精神卻無輕重之分。
(注:本文作者任職于上海體育學院中國武術博物館)
鏈接
豫讓行刺趙襄子
豫讓,春秋時期晉國人,晉卿智伯家臣,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士為知己者死”的刺客,《史記·刺客列傳》有關于他的記載。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趙﹑韓﹑魏共滅智氏而三分其地。趙襄子與智伯之間有極深的仇怨,遂拿他的頭骨當作酒杯。豫讓“遁逃山中”,決心為智伯復仇:“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p>
此后,豫讓改變姓名裝成罪人混入宮中去修整廁所,暗挾匕首欲行刺趙襄子,不想被發(fā)現(xiàn)。趙襄子感嘆:“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后,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蹦钏x氣,趙襄子便將他釋放了。
豫讓仍不死心,為了改變容貌,“漆身為厲,吞炭使啞”,裝成市井中的乞丐,以圖良機,甚至連妻子都不認識他了。有朋友勸他可以假裝投靠趙襄子,趙襄子一定會重用、親近豫讓,那樣不就有機會報仇了嗎?“何乃殘身苦形”?而豫讓卻說:“既已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彼X得如果那樣做就是卑鄙的行徑,將為天下所不齒。
一次,豫讓暗伏于一橋下,準備在趙襄子過橋時謀刺。不想趙襄子到了橋邊,馬就驚了,趙襄子說道“此必是豫讓也?!痹プ層直悔w襄子所捕。知道自己已難逃一死,遂于臨死時向趙襄子求衣:“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愿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讎之意,則雖死不恨?!壁w襄子念豫讓大義,遂把自己的衣服給了他。隨后,豫讓拔劍擊斬其衣三次,以示為主復仇,然后便伏劍自殺?!八乐眨w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