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評價類實驗常見設計錯誤點
生物評價類實驗題是指給出實驗整個過程,要求考生評價實驗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并提出修正方案的題型。這類題出現的概率非常大。經過總結可以發(fā)現,命題者設計評價和修正的地方是有規(guī)律的,常為以下幾處:
(1)實驗材料和器材的功用不明確
一般來說,若是要根據題干所提供的材料和器材來設計實驗,則應明確每種材料和器材的功用并加以合理利用。如果可以任意選擇材料和器材,則題目具有更大的開放性,需要更仔細的分析。同學們可看材料用得對不對,現象正不正確,器材的功能對不對等。
(2)實驗步驟的順序錯誤
有些實驗的步驟順序是絕對不能顛倒的,如有關細菌培養(yǎng)的實驗,只能先“滅菌”后“接種”;有關溫度對酶活性影響的探究實驗,一定要先“控制溫度”后“讓相關溶液混合”等。因此,同學們解題時可先在草稿紙上寫出大致的步驟,然后再仔細考慮各步驟之間的順序是否合理。
(3)未遵循單因子變量原則
在進行實驗時,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自變量只能是一個,無關變量要盡可能相同且適宜。因此,在設計實驗時,同學們要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是否只有一個自變量,無關變量的設置是否相等。注意相應的地方應使用“等量”“適宜”“相同條件”等詞。
(4)未設計對照實驗或對照實驗無意義
設置對照實驗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實驗原則。對照實驗可分為:①空白對照,指不給對照組添加任何實驗處理因素;②條件對照,指給對照組添加部分非研究的實驗因素;③自身對照,對照和實驗都在同一研究對象上進行;④相互對照,不單獨設計對照組,而是幾個實驗組相互對照。有時一個實驗需要設置多種對照實驗來增強實驗結果的說服力。
(5)實驗結果與結論互相混淆
實驗結論是由實驗結果推導出來的,應該與實驗目的相呼應。同學們在解題時,一定要明確題目的要求,不能將實驗結果和實驗結論混為一談。其敘述方法是:若出現……結果,則有……結論。注意語言敘述的邏輯關系。
(6)觀察和比較的指標不明確
觀察和比較的指標應根據題意而創(chuàng)設,其遵循的思維邏輯順序是:確立研究目標→設置變量→確立觀察指標。觀察指標應該是可觀可測的。
(7)驗證性實驗與探究性實驗混淆
驗證性實驗的結論是已知的、確定的,不需要進行討論。探究性實驗的結果是未知的,結論也是不確定的,需要進行討論。
【典例1】(2011年江蘇卷)洋蔥(2n=16)為二倍體植物。為比較不同處理方法對洋蔥根尖細胞分裂指數(即視野內分裂期細胞數占細胞總數的百分比)的影響,某研究性學習小組進行了相關實驗,實驗步驟如下:
①將洋蔥的老根去除,經水培生根后取出。
②將洋蔥分組同時轉入質量分數為0.01%、0.1%的秋水仙素溶液中,分別培養(yǎng)24 h、36 h、48 h;秋水仙素處理停止后再轉入清水中分別培養(yǎng)0 h、12 h、24 h、36 h。
③剪取根尖,用carnoy固定液(用3份無水乙醇、1份冰乙酸混勻)固定8 h,然后將根尖浸泡在1 mol/L的鹽酸溶液中5~8 min。
④將根尖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培養(yǎng)皿中漂洗。
⑤用石炭酸-品紅試劑染色
⑥制片、鏡檢、計數、拍照。
實驗結果:不同方法處理后的細胞分裂指數(%)如下表。
請分析上述實驗,回答有關問題:
(1)步驟③中“將根尖浸泡在1 mol/L的鹽酸溶液中”的作用是 。
(2)步驟⑥為了獲得相應的觀察視野,鏡檢時正確的操作方法是 。
(3)根據所學的知識推測,石炭酸-品紅試劑是一種 性染料。
(4)為了統計數據更加科學,計數時應采取的方法是 。
(5)根據上表結果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結論:
①經質量分數為 的秋水仙素溶液誘導后的細胞分裂數較高;
②本實驗的各種處理中,提高細胞分裂指數的最佳方法是 。
(6)下圖為一位同學在步驟⑥拍攝的顯微照片,形成細胞a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1)使組織中細胞相互分離開來
(2)先在低倍鏡下觀察,緩慢移動裝片,發(fā)現理想視野后換用高倍鏡 (3)堿 (4)每組裝片觀察多個視野 (5)①0.01% ②用0.01%秋水仙素溶液誘導24 h,再在清水中培養(yǎng)36 h (6)秋水仙素處理發(fā)生在上一個細胞周期紡錘體形成之后
二、常見實驗設計錯誤的矯正方法
(1)試誤法:針對實驗的目標狀態(tài),充分發(fā)散思維,大膽想象,嘗試采用多種設計方案,然后從設計的科學性、可行性和簡約性進行評估,尋求最佳設計方案,其模式如下圖。
(2)填補法:通過設法填補兩者之間的差距完成實驗的設計過程,如果這種差距足夠大,也可以分解成各級子目標,經過不斷地填補一系列的小差距達目標狀態(tài)。其模式如下圖。
填補過程可以是順向的,也可以是逆向的。
(3)類比法:利用已有的實驗知識和技能設計出具有類比關系(起始狀態(tài)與目標狀態(tài)比較類似)的實驗。其模式如下圖。
3.評價和修改實驗方案
解答這類題的基本方法是先分析評價再改進完善。評價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解讀實驗目的,把握變量的設計,看是否設計了變量;(2)解讀實驗目的,把握實驗結果,看結果顯示是否正確,注意使用的原理是否妥當;(3)看是否遵循單一變量原則;(4)觀察實驗設計敘述中常規(guī)知識的準確性等。
根據對實驗方案的評價,改進實驗假設,完善步驟設計,重新確立變量,改變對照設置等。
【典例2】(2011年安徽理綜卷)保水劑是一類高分子聚合物,可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及水肥利用率。某生物興趣小組為探究“保水劑和氮肥對小麥光合作用的影響”,進行了以下實驗:
材料用具:相同土壤基質栽培的小麥幼苗若干,保水劑、氮肥等。
方法步驟:①選取長勢一致的小麥幼苗若干,平均分為A、B、C三組,分別施用適量的保水劑 (60 kg·hm-2)和氮肥(225 kg·hm-2),置于相同的輕度干旱條件下培養(yǎng),其他培養(yǎng)條件相同且適宜。
②在小麥灌漿期選擇晴朗無風的上午,于10 00 ~11 00從每組選取相同數量的葉片,進行CO2吸收量及葉綠素含量的測定,結果(均值)如下表:
實驗結論:適量的保水劑與氮肥配施有利于提高小麥光合作用強度。
(1)請指出上述方法步驟中的缺陷并改正:步驟① ;步驟② 。
(2)如不考慮方法步驟中的缺陷,從影響光合作用的內在因素分析,保水劑與氮肥配施提高了CO2吸收量的原因可能是 。
(3)實驗測得的CO2吸收量 (大于、等于、小于)光合作用過程中CO2實際消耗量,理由是 。光合作用強度可通過測定CO2吸收量,也可以通過測定 釋放量計算。
【思維點撥】(1)實驗設計時應遵循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所以應設一組不施保水劑和氮肥的作為對照組;還應嚴格控制無關變量,保證葉片的數量和取材部位完全相同;(2)影響光合作用的內在因素有色素的量、酶的活性、酶的含量和C5化合物的量,保水劑與氮肥配施有可能提高了光合作用有關酶的含量與活性,從而提高了其CO2的吸收量;(3)實驗測得的CO2吸收量為光合作用過程中CO2實際消耗量與呼吸作用CO2釋放量之差,所以實驗測得的CO2吸收量小于光合作用過程中CO2實際消耗量,光合作用強度可通過測定CO2吸收量或O2釋放量來計算。
【答案】(1)沒有對照組,應另設一組不施保水劑和氮肥的作為對照組 取材方法不科學,選取的葉片應取自植株的相同部位
(2)提高了光合作用有關酶的含量與活性
(3)小于 實驗測得的CO2吸收量是光合作用過程中CO2實際消耗量和呼吸作用CO2釋放量之差 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