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和國家發(fā)展是相輔相成的,特別是在對外交往、對外合作的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促進作用。從1950年接收第一批東歐國家留學生,到現(xiàn)在遍布全球九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三百多所孔子學院的建立,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已經(jīng)走過了六十多年的歷程。而今漢語學習熱正在全球日漸升溫,新中國走出了一條自己特有的漢語和中國文化推廣之道。
新中國接收第一批外國留學生
1949年獲得新生的人民中國,受到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遏制,于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向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倒,新中國迎來了第一次建交高潮。1950年初,中國政府決定與新建交的社會主義國家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國各交換五名留學生。當年的8月23日,從北大、清華等高校畢業(yè)生中挑選出的25名中國留學生,乘火車離開了北京,經(jīng)莫斯科分赴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五國留學。
1950年11月底,北京的清華大學接收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外國留學生,他們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等新型社會主義國家的十四位同學。他們預定在清華大學學習四年,第一年為專修中國語文,作為更進一步的學習基礎。這批東歐來華留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是,掌握中國語文的一般能力,并使他們通過學習,能獲得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初步認識。
1950年7月,清華大學受教育部委托設立了新中國第一個對外漢語教學機構“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清華是一所中國最負盛名的大學,清華大學教務長、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教授被中央政府任命為班主任,由中央政府任命一個班的班主任,這在新中國的教育史上絕無僅有。新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在這里寫下了開創(chuàng)性的一筆。從美國回國任教的鄧懿,是當時為數(shù)不多的有過教授外國人中文經(jīng)驗的老師;鐘欞擔任助教。這十四位留學生一半人會英語,一半人會俄語。同時掌握了這兩種語言的鐘欞任課堂教學翻譯。
鄧懿是我國著名的對外漢語教育家,她不僅是教授第一批來華留學生漢語的老師,同時也是1958年中國出版的第一部完整的對外漢語教材——《漢語教科書》的編寫者。她所創(chuàng)建的語法教學體系,不僅影響了中國,還影響了世界其他許多國家的漢語教學。鄧懿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周一良先生的夫人。周先生為了紀念與鄧先生結婚七十五周年,著有《鉆石婚雜憶》,書中說:“1941年秋,美國政府為了對日戰(zhàn)爭的需要,在幾所主要的原有中文和日文課的大學里設立了‘陸軍特別訓練班’,分別開設陸軍士兵的中文和日文班。哈佛的日文班由葉理綏教授主持,由一位美籍日裔和一位美日混血的美國人以及我三人協(xié)助。中文班由趙元任先生主持,找了一批說北京話的中國學生協(xié)助,鄧懿也在其中,由趙先生講大課,包括課文、語法等,再分小班分別訓練。趙先生非常注重語音的純正,例如,‘老虎’二字作為一個詞的時候,北京發(fā)音就是‘(牢)虎’。鄧懿說的是純粹的北京話,成為趙先生在語音方面的得力助手。她也在做趙先生助手的過程中,從趙先生那學了不少漢語語音、語法的知識,為她以后回國教外國學生漢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50年,由鄧懿任教的清華大學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在一個溫暖的冬日,在清華學堂北邊的同方部禮堂開課了。留學生每天學習五小時,因為語言的不同,教師上課的時候用俄文或是其他外國文講課。除了講課以外,還有一小時的聽錄音機,錄音機可以把標準的發(fā)音錄下來,然后再放出來,幫助同學們練習,同學們有時也把自己的發(fā)音錄下來,以便校正自己發(fā)音的不正確。這樣不但可以使他們很快地進步,更能使他們早日熟悉中國的語言。
面對留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為了不辜負他們的期望,鄧懿帶領著年輕的語文專修班的老師們?nèi)σ愿?、夜以繼日地工作著。沒有教材,她就自己編寫。那時外國學生都很好奇,他們的老師為什么看起來總是那樣忙碌呢?
1951年,其余幾個簽署了互換學生協(xié)議國家的留學生也相繼到達北京。同時,因為在《人民日報》發(fā)表了《語法修辭講話》而引起轟動的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也被調(diào)到專修班來負責管理留學生的漢語教學工作。語文專修班的規(guī)模逐漸擴大。1952年,因為全國高等學校間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院系調(diào)整,清華中文系轉(zhuǎn)入北京大學,周培源調(diào)任北京大學校長,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也隨之從清華調(diào)整到了北大,改名為北京大學外國留學生中國語文專修班。
除了這批留學生,那年又接收了六十多名外國留學生,為了安排這些學生們的生活教學,又調(diào)來一部分教師,上課的有十幾位老師。當時北大非常重視這項工作,給學生提供好的語言環(huán)境,基本上每個留學生都配備一個中國學生朋友。中國學生更是認真負責,不僅解決留學生漢語學習方面的困難,還要幫助他們學習專業(yè),因為留學生要用中文聽課,有什么問題,筆記寫不下來,或者是專業(yè)本身遇到什么難題,中國學生幾乎就接替教師,來繼續(xù)輔導他們。
語言凝聚友誼
當交換生中國語文班的教學在如火如荼般地進行時,朝鮮戰(zhàn)場激戰(zhàn)正酣。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zhàn),已將聯(lián)合國軍趕回三八線以南。勝利在望,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為著手戰(zhàn)后重建工作,派大批青年留學中國。朝鮮學生首先要過語言關,于是對外漢語教學在瞬間加大了工作量。從1952年開始,朝鮮連續(xù)幾年大批地派留學生到中國留學,其中有大學生,還有一部分中專生,也有少數(shù)研究生。為了接受上千人的朝鮮留學生,教育部在北京大學成立了朝鮮教學小組。對朝鮮學生的漢語教學工作由北大中文系教授周祖謨擔任。
戰(zhàn)爭期間,朝鮮能送一批青年學生來中國培養(yǎng)很不容易,所以漢語教學工作是很緊張很艱苦的,但是大家很高興,覺得確實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
抗美援朝戰(zhàn)爭剛剛取得勝利,越南奠邊府又傳捷報。奠邊府大捷為越南抗擊法國殖民侵略,取得最后勝利奠定了基礎。同時,為了支持越南的戰(zhàn)后重建,中國政府在北京、南寧和桂林先后培養(yǎng)了一千多名越南留學生。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就這樣在同社會主義國家的平等合作中,在血與火結成的戰(zhàn)斗友誼中探索成長。
外國留學生在中國的學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也給中國的老師和同學帶來了新的信息、新的思想。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到中國來求學,越來越多的老師投入到對外漢語教學這項工作中來。
留學生中有一個生動的故事,最具代表性。
在北大學習的1950年第一批羅馬尼亞學生羅明,學習很優(yōu)秀,每天下午抱著錄音機來回聽。到1958年,大家在背后聽他講話,聽不出來他是外國人,一點兒洋腔洋調(diào)都沒有。有一次,在首都影院,給留學生舉行國慶電影招待會,由羅明解說,他是先用英文,接著用法語,之后用中文,準確、流利的中文說得滿場為之吃驚。
當時,語文專修班的留學生在完成了一年半到兩年的漢語學習后,就要進入北大各系進行專業(yè)學習。羅明當時是北大中文系的學生。他的學籍檔案記載,本名叫羅穆魯斯·約恩·布杜拉,1931年出生,工人出身,1950年到北京來做交換學生時是個十九歲的青年。從他各學期的成績記錄上看,羅明一直保持著各門功課優(yōu)秀的成績。在學期的教師評語中,卻有老師寫著這樣一段評語:因為外事工作需要,此同學耽誤了一些課程,但總體較為優(yōu)秀。
他到底參加了什么外事活動呢?
在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1956年拍攝的一部名為《兄弟般的友誼》的影片中,有羅明的身影,那時他的身份是朱德出訪羅馬尼亞時的隨行翻譯。因為成績優(yōu)秀,羅明還沒畢業(yè)就已經(jīng)開始為中國和羅馬尼亞的領導人擔任翻譯。那時,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的舞臺上,羅馬尼亞民眾聽到了朗誦漢語詩歌的聲音,通過這名年輕的工作人員聽到了朱德的賀詞。
后來這個能說一口漂亮漢語的年輕人,從北大畢業(yè)后,進入羅馬尼亞外交部,專門從事對華關系工作。他還是經(jīng)常在中羅友好訪問時擔任翻譯,也因此受到過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等領導人的接見。1990年羅明出任羅馬尼亞駐華大使。
寫在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開篇上的這十四位第一批來華留學的東歐學生攻克了語言關后,進入北大各系,開始了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習。當年幫助專修班老師油印教材的保加利亞游擊隊員季連綽,后來成為北大哲學系的學生,以老子為研究課題。羅明的夫人,也是他當年的同學安娜·埃瓦·布杜拉,中文名叫薩安娜,則是北大歷史系的學生。這些東歐學生從北大畢業(yè)后,按照預期計劃進入了本國的外交部、對外貿(mào)易部,有人則回到了本國的大學里從事與中國歷史、文學等相關的研究工作。他們都為漢語在各自國家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漢語遠行的腳步
1952年北大的朱德熙教授,到保加利亞去擔任漢語教師,這是新中國派出的第一位出國的漢語教師。1961年到1964年,國家專門在幾個大學培養(yǎng)了一批專業(yè)的對外漢語教學人才,當時叫出國儲備師資。他們當時是從各個大學的畢業(yè)生里邊專門挑的,集中在北外、北大等幾個大學里面,做專門的培養(yǎng)。學了三年,然后派到國外去工作。應該說這奠定了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的師資力量以及科研力量的基礎。而此時越來越多的亞非拉青年也來到中國留學,教育部決定在北京外國語學院成立非洲留學生辦公室。第二年這個辦公室與北京大學外國留學生語文專修班合并,改名為北京外國語學院外國留學生辦公室。
上世紀60年代初,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專門成立了一個對外漢語教學辦公室。接著,在外國語學院成立了外國留學生預備學校,王亦山做校長。1962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外國留學生辦公室和出國留學生部從北京外國語學院獨立,成立了外國留學生高等預備學校。這就是今天的北京語言大學的前身。1965年初,經(jīng)周恩來總理批準,教育部將外國留學生高等預備學校改名為北京語言學院。這里就是各國留學生在北京的家。
北京語言學院剛剛建立,《西行漫記》作者、美國友好人士斯諾就到語言學院來聽課,并且進行了教學錄像。斯諾回美國后,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便開始了。當時國內(nèi)與外界的一切聯(lián)系中斷,拍攝教學錄像的事也使當時參與的老師受到嚴厲批判,成為他們不愿再回首的往事。1966年夏天,北京語言學院接到通知,全校停課,并將全部在校外國留學生送回國。成立不久的語言學院于1971年宣布撤銷,全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就此中斷。
1972年,以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為契機,中國與歐美一系列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由此迎來了新中國第三次建交高潮。這一年有近40個國家向中國提出派遣留學生的要求。同年10月,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北京語言學院正式復校。恢復階段,對外漢語教學在師資、教材、校舍、設備管理等各方面都面臨著重重困難,但是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廣大教職員工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從1972年至1977年的5年間,中國共接受留學生2266名,1977年在校留學生總數(shù)為1217人,盡管如此,仍未恢復到“文化大革命”前的規(guī)模。
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第一批到中國來留學的外國學生中,有一位在21世紀擔任了羅馬尼亞駐華特命全權大使,名叫維奧列爾·伊斯蒂喬亞。他1973年到達北京,是“文化大革命”中幾個最早來到中國學習的羅馬尼亞學生。大使夫人維奧列爾·達妮婭20世紀50年代出生在中國北京,也是1973年來中國的留學生。她這次依然在母親曾經(jīng)求學的北京大學歷史系留學。她的父親就是曾經(jīng)擔任羅馬尼亞駐華大使的羅明,后來她的丈夫也成為羅馬尼亞駐華大使。羅明的兒子,達妮婭的弟弟羅陽·約·布杜拉又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到中國學習漢語的羅馬尼亞留學生。父母1950年來華,是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史上的第一批留學生。女兒和女婿是“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復蘇時期的第一批留學生,兒子是改革開放后的來華留學生。
這是怎樣的機緣啊!而當我們循著他們的足跡追尋中國對外漢語事業(yè)發(fā)展的腳步時,不由發(fā)出感嘆,中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的每一步發(fā)展都會被這樣一個羅馬尼亞家庭所見證。一個羅馬尼亞家庭,因為漢語,而與中國結緣。這樣的緣分,讓我們看到了漢語的力量。
漢語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保持強大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但是漢語的聲音,中國的聲音,在國際舞臺上變得越來越有分量,卻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
中國要走向世界,世界要了解中國,可是語言成為各國之間交流的最大障礙,要消除這種障礙,必須靠本國語言讓更多的外國人學會。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同時又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因此要隨著中國的經(jīng)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前進。漢語越來越吸引人,這個話可以概括一個規(guī)律,就是一種民族語言在世界上的流行,是和使用這種語言民族的實力、國際地位成正比的。
1983年6月,參加籌備成立“中國教育學會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的專家學者正式提出了“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名稱。1988年9月全國對外漢語教學第一次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首次提出把向世界推廣漢語當做國家和民族的一項事業(yè)。2005年第一次世界漢語大會在人民大會堂拉開帷幕。2006年7月6日全球孔子學院大會在京召開,來自3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80多位孔子學院院長出席會議,會議的重要議題是共同探討漢語和中國文化的推廣之道??鬃訉W院是我國與國外大學聯(lián)合在海外開辦,以推廣正宗的漢語教學和傳播中華文化為目的的漢語專門學校。這是自2004年以來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全球范圍內(nèi)著力推行的一件大事。從1950年清華大學開辦的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到今天孔子學院落戶世界許多城市,進行漢語和中國文化的推廣,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已經(jīng)走過了60多年的歷程。
兩千六百年前,孔子有一個夢想——坐著木筏出海但這個夢想他一生也沒能實現(xiàn)。今天在全球的孔子學院中,幾乎每一個學校都有孔子的塑像祥和地矗立在學校的某個顯著位置。當不同國家的人,能夠使用漢語交流的時候,孔子“有教無類”、“和為貴”的思想,也將為世界上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
(責任編輯 劉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