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愛的劉華清同志離開我們一周年了。改革開放新時期,華清同志作為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的卓越領導者和開拓者,為我軍武器裝備現(xiàn)代化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杰出貢獻。
我長期從事武器裝備建設和管理工作,曾有幸在華清同志直接領導下負責具體事務,見證了這些年來我軍武器裝備建設歷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和決策。每當看到我國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我就更加欽佩華清同志那種戰(zhàn)略眼光、執(zhí)著追求和務實精神,想起他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望,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許多往事歷歷在目。
審時察世變#8195;順勢謀合作
上世紀80年代末,中美蘇大三角關系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我對外軍事技術合作出現(xiàn)新的重要機遇。華清同志敏銳洞察這一契機,以非凡膽識順勢而為,力主引進蘇聯(lián)先進裝備技術,并經黨中央、中央軍委批準,直接組織領導對蘇軍事裝備技術合作工作,開創(chuàng)了我對外軍事技術合作新局面。
1989年3月,華清同志對率團訪蘇的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的謝光同志交代,蘇聯(lián)在許多技術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有許多高技術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和引進。他強調指出,要多了解他們的情況,探討與其合作的可能性。當時,有的同志思想還沒轉過彎來,不贊成引進,主張把錢投到國內,靠自力更生發(fā)展先進裝備。華清同志認為,我們強調自力更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怎么走自力更生之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引進蘇聯(lián)156個項目,有的當時并不很先進,但是我們整個工業(yè)基礎提高了一大截;我們現(xiàn)在有機會拿到東西,把它拿到手,而且變成自己的東西,可以提高我們的水平。在軍委常務會上,華清同志的意見很明確,我們強調自力更生是正確的,但現(xiàn)在基礎還不行,應通過引進有關的先進技術,提升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華清同志的意見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確定把先進技術拿到手,不是完全仿制,而是借鑒創(chuàng)新。
4月下旬,李鵬總理訪蘇,與蘇聯(lián)部長會議主席雷日科夫磋商,確定成立“中蘇政府間軍事技術合作混合委員會”(蘇聯(lián)解體后,改為“中俄軍事技術合作混委會”)。這個混委會的中方主席就是華清同志。根據(jù)中蘇合作的歷史和國際慣例,往往引進技術時都要與購買裝備掛鉤。軍委常務會特別研究了向蘇提出購買先進戰(zhàn)斗機問題,當時的最佳選擇是蘇-27或米格-29飛機。
5月31日,華清同志率中國代表團訪蘇,這是中蘇軍隊中斷30多年后的第一次高層領導交往。訪問中,舉行了混委會第一次會議,簽署了《中蘇關于軍事技術合作的協(xié)定》和《會議紀要》。其間,華清同志還重點考察了蘇聯(lián)的航空航天工業(yè),觀看了蘇-27、米格-29飛機的飛行表演,參觀了流體動力、發(fā)動機等三個研究機構,一個設計局和米格-29飛機及發(fā)動機制造廠等。華清同志特別關注蘇-27、米格-29兩種飛機。通過反復磋商,蘇聯(lián)政府原則同意向我出售蘇-27飛機,并準備下半年召開第二次混委會會議。
華清同志回國后,立即向中央和軍委作了匯報,提出三條建議:一是對蘇加強軍事技術合作,總的原則應該是積極穩(wěn)妥。要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工作,先從航空航天領域的合作入手,逐步擴大到兵器、電子、船舶等領域;二是抓緊做好內部和對外的組織協(xié)調工作。建議由一個統(tǒng)一的機構歸口管理和協(xié)調各方面的工作;三是認真落實中蘇雙方所簽《協(xié)定》和《紀要》中的各項工作。同時,他還就處理好外交關系、實施易貨貿易以節(jié)省國家外匯等問題提出了建議。7月初,華清同志召集混委會中方組會議,部署對蘇軍事技術合作工作,安排組團訪蘇有關問題。8月下旬,時任總參裝備部部長的賀鵬飛率團赴蘇,對蘇-27飛機再次進行了技術考察,基本摸清了飛機的技術性能和作戰(zhàn)使用特點,以及蘇方提出的商務條件??疾靾F回國后,華清同志又專門聽取了匯報。
10月25日,以別洛烏索夫為團長的蘇聯(lián)政府代表團一行19人到京,下午即舉行第二次混委會會議?;煳瘯蟹匠蓡T由原定的4人增至11人,其中有時任國務院、中央軍委軍品貿易辦公室主任的曹剛川及賀鵬飛等。會談中,華清同志首先重申了中國政府對發(fā)展中蘇友好關系的立場,向蘇方通報了中國當前的政治和經濟形勢,著重就中蘇軍事技術合作的有關問題向蘇方表明了態(tài)度,希望雙方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積極開展軍事技術合作與交流。會上雙方簽署了《第二次會談紀要》,混委會會議圓滿成功。12月28日,中蘇兩國正式簽訂中方引進蘇-27飛機合同。這一事件在國際社會引起了不小震動。
隨后,中央批準引進蘇-27飛機生產許可證,掌握關鍵技術,在國內組裝生產該型飛機。我是該項目談判的組織者和主談人之一,談判涉及雙方的重大利益,十分復雜,異常艱苦。華清同志高度重視,直接領導,每天晚飯后都直接給我打電話,詢問談判情況,提出指導意見,甚至就具體談判技巧面授機宜。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終于達成一致。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引進技術規(guī)模最大的項目,其中凝結著華清同志的心血和智慧。
在華清同志的直接領導下,我軍通過引進部分先進蘇式裝備及技術,極大地提升了裝備技術水平,加快了我一、二代裝備向三代裝備轉變的進程,對軍事斗爭準備和武器裝備現(xiàn)代化建設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同時,我們的引進資金也幫助蘇聯(lián)和俄羅斯相關軍工企業(yè)走出了瀕臨破產的困境,加強了中俄戰(zhàn)略互信和合作。正是由于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正是由于華清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的審時度勢和科學運籌,才有了我對外軍事技術合作的重大突破和后來的武器裝備建設的歷史性跨越。
鐵肩擔重任#8195;
果敢促改革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軍裝備管理體制是按照蘇聯(lián)模式建立起來的,以后又不斷調整完善。但隨著我軍武器裝備的發(fā)展,傳統(tǒng)體制已經不適應全系統(tǒng)全壽命管理的要求,多頭分散、職能交叉等問題越來越突出,長期得不到解決,已經成為影響軍隊建設的難點。華清同志到軍委工作后,本著對黨的事業(yè)和對軍隊建設高度負責的精神,著眼全局,敢于擔當,直接推動和領導了裝備管理體制的調整改革。
1988年6月2日,軍委常務會議確定成立“國防科技裝備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時任軍委副秘書長的劉華清同志任組長,成員有國防科工委主任、總參裝備部部長、總后軍械部部長等,時任總參裝備部副部長的曹剛川任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我是辦公室成員。
當時,華清同志的態(tài)度非常明確,就是要有大動作、大手筆,加強全軍武器裝備建設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和管理。他說:“裝備管理體制非改不可。在我看來,解決的最好辦法就是成立裝備總管部門,對全軍武器裝備實行集中統(tǒng)一管理?!?/p>
6月7日,軍委頒發(fā)通知,明確了領導小組的主要任務,即統(tǒng)一組織國防科技裝備體制改革的研究論證,盡快提出武器裝備建設統(tǒng)管的具體方案。通知規(guī)定,在沒有明確武器裝備建設統(tǒng)管之前,各科技裝備部門仍按現(xiàn)行職責和分工進行工作;矛盾突出、分歧尖銳的問題,可由科技裝備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進行協(xié)調。
當天,華清同志即主持召開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會上,他提出四點意見:一是下決心辦好這件事,千難萬難也要辦。現(xiàn)在思想要統(tǒng)一,老觀念要克服,大矛盾解決了就是成果;二是要站在全國全軍改革的高度,從全軍和全局范圍思考問題,研究問題,虛心聽取各方面意見,盡可能想周全;三是武器裝備應實行全壽命管理,從科研、生產、使用、維修、倉儲等多方面,找規(guī)律,找矛盾,理出頭緒;四是廣泛搜集國內外資料作參考,同時不能脫離我國我軍實際情況。
為把工作抓實抓好,在此后的兩個月內,華清同志先后組織召開了14次領導小組會議,親自協(xié)調,反復研究裝備管理體制改革問題。對當時的體制,有的同志形容是“一筐螃蟹,相互抓著,相互掣肘”。這種現(xiàn)狀內耗很大,大家都認為應該改,而且應該盡快改,可一到具體問題又難辦,相關單位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仍然感到許多矛盾和問題難以解決。比如,成立裝備總管部門,都認為是個利大于弊的方案,但又都怕動大手術,因為這要涉及到許多單位的撤調并改和干部的進退走留。又比如,武器裝備“從生到死”的管理,怎么管法?是按科研、訂貨、維修等階段縱向劃分,還是按陸、海、空等軍種橫向劃分?各有利弊,各持己見。再比如,武器裝備全壽命管理,將科研費、訂購費、維修費捆在一起用,都認為是個利大于弊的方案,都同意捆到一起,但又都不希望把自己手里的經費捆到別人那里。對于改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華清同志深有感觸。他強調,盡管改革十分復雜,且困難重重,但這是大勢所趨,信念必須堅定。經過反復調研、多次論證,領導小組最終向軍委提出了完整系統(tǒng)的加強我軍武器裝備建設集中統(tǒng)管的調整改革方案。后來,由于各種原因,這個方案未能實施,但影響深遠,其確定的思路是符合武器裝備建設客觀規(guī)律的,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管理理念,為后來的全軍裝備管理體制改革奠定了基礎,做了重要準備。1998年,黨中央、中央軍委決定調整改革我軍裝備管理體制,成立總裝備部,華清同志的夙愿終于得到實現(xiàn)。
我通過參與華清同志直接領導的這次裝備管理體制調整改革工作,有幸與老首長當面接觸,親身感受到了華清同志作為我軍高級領導人,具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非凡膽識和領導才能;深感他凡事從大局出發(fā),堅持原則、解放思想、理念先進、勇于開拓,一旦看準的事情,就鍥而不舍、堅忍不拔、敢作善成。每當想起華清同志為加強我軍武器裝備建設集中統(tǒng)一領導所做的一切,我對他的思念愈加濃烈,對他的品格愈加敬仰。
憂國思安危#8195;矢志興裝備
武器裝備是國之重器,是國家實力的重要標志,也是華清同志魂牽夢繞的大事。華清同志在領導我軍現(xiàn)代化建設過程中,始終以強烈的憂患意識關注國家安全和發(fā)展利益,關注現(xiàn)代戰(zhàn)爭和世界軍事技術發(fā)展帶來的深刻影響,超前思考和謀劃未來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他先后組織規(guī)劃和研制了一系列高新技術裝備,為我軍裝備現(xiàn)代化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決策實施加油機工程即可窺見一斑,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圍繞南沙群島的斗爭,一直是涉及我捍衛(wèi)國家主權、維護國家尊嚴和根本權益的大事。多年來,南沙海域總是有大小不等的磨擦和事件發(fā)生。1988年3月14日,我海軍在南沙收復赤瓜礁戰(zhàn)斗中取得勝利,但也暴露出我作戰(zhàn)飛機“腿短”、作戰(zhàn)半徑小、不適應南沙海空巡邏護航作戰(zhàn)需要的問題。華清同志對此高度重視,先后多次組織總參、總后和海軍的領導同志,專題研究如何捍衛(wèi)南海主權問題。
當時,軍事行動中我們感到最不放心的不是艦艇而是飛機。中國大陸距南沙1000多公里,我們的飛機航程有限,遠程奔襲到那里,油就剩不多了,形不成真正的戰(zhàn)斗力。對此,華清同志深有感觸地說,真有戰(zhàn)爭,我們的飛機鞭長莫及,保證不了海空優(yōu)勢,保證不了戰(zhàn)斗勝利,無法向全國人民交代。他多次引用鄧小平同志的話,沒有制空權,什么仗也打不下來。他強調,有關國家侵占我南沙島礁,肆無忌憚地在南沙打井采油,欺人太甚,斗爭不可避免;這場斗爭是捍衛(wèi)我國主權、維護國家權益的正義斗爭,我們必須扼制他們的侵略野心,明確顯示中國在南沙的軍事存在,為最終解決南沙問題爭取盡可能多的有利條件。
為解決南沙斗爭急需,1989年3月,華清同志召集航空航天工業(yè)部、總參裝備部、國防科工委和海軍、空軍等單位領導,以及飛機承研單位的專家、技術人員,就航空裝備發(fā)展建設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大家認為,解決我軍飛機在南沙??昭策壸o航作戰(zhàn)問題,應發(fā)展空中加油機,這是現(xiàn)代空軍的重要標志之一??梢赞Z-6飛機為平臺,自行研制空中加油吊艙。當時的主要問題:一是國外封鎖,技術難度大;二是國防科研費不足,無力支撐。華清同志指出,必須把這件事提到議事日程上,多方論證,早日定下決心。他直接與總參裝備部領導研究,確定由裝備購置費支持這個項目的研制。
在華清同志的親自關心下,加油機工程從1989年開始正式啟動,經過全體參研參試人員的艱苦攻關、奮力拼搏,研制和試驗試飛工作取得重大成果,1994年11月通過設計定型審查。這項工程的研制成功,結束了國產飛機不能進行空中加油的歷史,填補了空白,為我軍航空兵遠程作戰(zhàn)提供了重要保障,這是我軍航空兵裝備建設的一個跨越。華清同志在領導我軍武器裝備建設中,為推進發(fā)展新一代陸軍、海軍、空軍、二炮和電子信息裝備、航天裝備,以及載人航天工程等,嘔心瀝血,建立了不朽功勛。加油機工程只是其中的一例。
斯人已去,風范長存。華清同志在領導新時期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中作出的重大貢獻,將永垂青史;他對我軍武器裝備建設道路的不懈探索,給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將激勵我們努力開創(chuàng)武器裝備建設科學發(fā)展新局面。
(本欄目兩篇文章,均由原劉華清同志辦公室提供,已編入《功殊勛榮#8195;德高品重——紀念劉華清同志逝世一周年》文集,即將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8195;劉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