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成林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將“內涵”界定為“內在的涵養(yǎng)”,由此思之,一個有內涵的教師不是具有驚艷的容貌、灑脫的形體、含情的微笑等外在的魅力,而是擁有或淵博的學識,或高尚的人格,或儒雅的風采,或幽默的個性,或風趣的談吐,或獨特的品位等種種內在的特質,它可以是吳菲的憤世與傲骨,可以是于漪的執(zhí)著與內斂,可以是魏書生的睿智與超脫,可以是余映潮的詩意與完美,可以是魯迅的孤傲與挺拔,可以是季羨林的淡定與達觀……
作為一個有內涵的教師,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修德養(yǎng)性塑人格
德,是作人的根本,更是為師的關鍵。因為“師者,人之模范也。”德高品正的教師,對學生、對同事、對學校、對民族的影響是深遠的,反之則貽害無窮。因此,教師要修德養(yǎng)性,這是做人的需要,事業(yè)的需要,更是家長的希冀,也是“有內涵的教師”必備的人格底色。修德養(yǎng)性,從平常心做起,朗如日月,清如水靜,寵辱不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擁有平和的心態(tài);悅納他人,坦誠待人,建構良好的人際關系,融合共生;“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擁有至真、至善、至美、至愛的博大情懷。在教育生涯中,教師內在的精神風骨與外在的言行典范等美好的人格魅力勢必會漸染學生、凈化學生,影響學生、感召學生,感動學生。師生之間盈滿了溫馨、溫情,學生便會情不自禁地主動接觸教師、學習教師、膜拜教師。
二、真知灼見有思想
人若沒有思想,便沒有自己的主張和見解,便會人云亦云,盲從跟風。為人師者,不因浮華而盲從,不為浮躁而跟風,一定要有思想,因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初為人師,不求擁有獨特的教學見地、深刻的教學領悟、深邃的思維視角,但求在教學上、生活里能有一點想法、一份主張,一縷哲思,在這星星點點珍珠般思想的指引下躬身實踐,為成為一個有真知灼見的教師蓄勢。執(zhí)教幾年后,則需對自己的教學主張進行梳理提煉,使其逐漸成熟、獨特,甚至系統(tǒng)、深刻,即使我們的思想還是不能給人以啟迪,尚不能與孔子、葉圣陶、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杜威、斯霞、于漪、魏書生、程紅兵等大家的思想比肩,因為此等大師的思想如火炬,可以照亮更廣闊的空間,但我們的思想似蠟燭,至少也會磁石一般吸引著我們的學生,至少可以照亮一間教室的靈魂,使平庸無處遁形。
三、強能增智厚底蘊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币虼?,教師應錘煉內功,增長教育智慧,積淀豐厚底蘊,為自己的教育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撐。錘煉內功的方式是多元的,可以找準基點,自我研修,分項自練,也可以參與校內研培、技能競賽、外出觀摩。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都應圍繞“文本解讀、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引導點撥”等幾項內功進行不斷錘煉,力爭做到:解讀,精透深刻、透析文脈;設計,精當圓潤,宏微并舉;實施,駕輕就熟,張弛有度;引導,醍醐灌頂,闡幽發(fā)微;點撥,撥云去霧,豁然開朗。智慧與學識的獲得,則需讀書。讀書求其廣、求其懂,必要的書、重要的書都應廣為涉獵,既能讀且懂教材、課標、專業(yè)書籍、邊緣學科,還能讀且懂教育名著、文學名著、時文小品。久浸書香,在生命與生命的對視中洗去鉛華、滌蕩靈魂,在心靈與心靈的交融中豐盈給養(yǎng)、點醒人生,在思想與思想的碰撞下點燃靈性、增補智慧。
“吹盡黃沙始到金”,內在的涵養(yǎng),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人性芬芳的徐徐浸潤,鐵杵成針的久經打磨,翰墨書香的持久浸泡,襤褸篳路的艱辛跋涉,羽化成蝶的寂寞堅守……當我們從人格、思想、學識、教藝等四個方面齊頭并進、矢志不渝地進行修為、歷練、濡養(yǎng)、鍛造時,成為一個有內涵的教師就不會遙遙無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