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國二的女兒本來很乖巧,放了學像小鳥一樣吱吱喳喳跟母親講個不停,現(xiàn)在突然放學不立刻回家,留在學校做功課,回來后洗過澡就不再出房門,與母親面對面時眼睛也避免跟母親接觸。朋友慌了,暗中查訪。女兒的確是留在學校讀書,并沒有交男朋友,但是整個行為都不對勁,連星期天都說要去圖書館念書,她非常憂心,跑來找我。
行為突然改變當然是有原因的,我細問孩子行為改變前后家中發(fā)生的事,朋友說什么都沒有,唯一就是女兒在日記中用粗話罵了弟弟,朋友馬上告誡她女孩子不可以講粗話。我問她怎么知道女兒在日記中罵粗話,她理直氣壯地說:“我看到的呀!不看怎么會知道?”我再問:“她給你看的嗎?”她說:“當然不是。我有一天清理她房間,換床單時在枕頭底下看到她的日記,就拿起來看了一下。不過,”她加強語氣說,“她小時候?qū)懙娜魏螙|西都給我看,以前學校發(fā)生什么事也都告訴我,我們母女是沒有任何秘密的?!?/p>
我望著她,感嘆天下的父母經(jīng)常感覺不到孩子已經(jīng)長大,還以為是襁褓中萬事依賴自己的寶寶,殊不知孩子一天天成長、一天天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時,她開始有一塊自己內(nèi)心的世界,這個世界如果被闖入,會有家被小偷侵入的感覺。說得嚴重些,就是心靈被侵犯。孩子吱吱喳喳說學校的事情時,那是她愿意分享的部分,但她逐漸會有一部分是保留給自己的,假如每次和父母說話都是愉快的響應,那么孩子就愿意多跟父母分享她的經(jīng)驗;但是如果得到的是批評,幾次以后孩子就學會不再自討沒趣,會像蛤蜊一樣,一回家就把嘴閉上。
親子溝通管道的關閉我認為是最危險的事,這迫使孩子向外人求援,但孩子的同學都與他同年齡、同經(jīng)驗,他們的主意多半是餿主意,結果一步錯就千步錯了。父母若想要跟孩子保持溝通管道的暢通,一定要記得他是獨立的個體,在他話沒說完之前,先不要打斷他,更不可不分青紅皂白就指責起來。我們自己也有這樣的經(jīng)驗,當我們向別人訴苦時,如果對方是同情的態(tài)度,我們會越講越多;假如對方不耐煩地指責我們,下次我們再也不會找這個朋友講心事了。孩子若能從你身上得到幫助,他會來找你;如果從你身上得到的是責罵,以后一定不會來找你。
至于日記里寫的東西,父母其實不必太緊張,那原是宣泄的一個管道,在日記里罵就等于是在心里罵一樣,不應該會有人知道的。一旦日記不再是安全的宣泄場所,這個孩子會更苦悶。聰明的孩子很小就懂得把自己的秘密說給別人聽是件愚蠢的事,事實上,同學可能會背叛,好友可能會背叛,連自己最親密的伴侶都可能會背叛。一般而言,父母是最安全的傾吐對象(有人說中國的心理治療師很少,是因為我們家庭結構緊密,有家人可以傾訴,所以不必找受職業(yè)道德束縛的心理治療師),然而一旦父母不可信任,孩子會深深感到背叛的傷害。朋友的孩子選擇逃避、不回家、不跟母親眼神接觸,因為她已無法正視母親而不質(zhì)問:“為什么要偷看我的日記?”
我的朋友認為她只是關心,不是偷看,但是很多孩子就是被這種關心逼出了家門。真正關心孩子應該要尊重他、接受他、陪伴他,他心中有話自然會告訴你,請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記。
(洪蘭臺灣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及教育專家)
責編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