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霞
《數學課程標準》突出“以人的發(fā)展為本”的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和“以學為中心”,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自主探索能力,而創(chuàng)新只有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方可獲得。幾年來,我一直關注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下面是在實際教學中的一些嘗試:
一、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讓學生“敢”學
傳統(tǒng)教育模式讓學生成了忠實的觀眾:有問題不敢問,有意見不敢發(fā)表。要改變這一被動局面,使學生從“怕”的陰影中解脫出來,就需融洽師生間的關系,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氛圍。例如:在比較邊長4厘米的正方形與直徑4厘米的圓的周長的大小時,生1:分別算出這兩個圖形的周長,正方形的周長是4?=16(厘米),圓的周長是3.14?=12.56(厘米),16厘米大于12.56厘米,所以正方形的周長大。還沒等他說完,其他的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發(fā)言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生2:這道題不用計算,只要列出式子進行比較就可以了,因為以前學過一個知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越大,積就越大。所以正方形的周長大。老師對他們的方法表示了肯定,并提出了第二種方法更好一些。正當老師準備練習下一題時,又有學生舉手了,生3:這一題列式以后只要比較4與3.14的大小就行了,4大于3.14,所以正方形的周長大。試想:如果學生對老師有一種畏懼心理,他們就不可能把自己更優(yōu)化的方法在課堂上說出來。
二、激發(fā)自主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樂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就有良好的開端?!巴妗笔呛⒆拥奶煨裕W生都喜歡做游戲,創(chuàng)設一個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情境,使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學《擲一擲》時,我首先告訴同學們,老師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個摸球的游戲。我手上拿的紙盒里裝著標有數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個,請你來閉著眼睛隨手摸一個球,可能摸到幾號球呢?(教師搖晃盒內的球后,請一個學生閉眼摸一個,同時請學生們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幾號球?)生1:他摸到的是6號,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號,也可能摸到3號,生3:我看他說不定摸到的是4號或5號或6號。(學生猜后,教師讓摸球的學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對的同學歡呼雀躍)師:想一想,我們能事先確定摸到幾號球嗎?生1:不能,1號到6號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個球被摸到的機會是一樣的。師: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號,那么我們可以怎么辦?生1:多放幾個6號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號球。師:為什么?生:因為每個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個球不是6號,就有可能摸到這個球,如果全部是6號,隨便你怎樣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號。
三、滲透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會學
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好知識的前提和保證,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猶如交給學生一把開啟數學智慧之門的“金鑰匙”,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身示范,明確要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學習方法。如在解計算題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算理,按步計算,認真驗算。在解應用題時認真審題,教師要告訴學生老師是從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讓學生從示范中領悟方法。教師還要注意與學生進行學法交流,對解一道題,學一段內容,比一比誰的方法好,讓學生取長補短。
四、關注自主學習的過程,讓學生“活”學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大膽放手,更多地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如:學習“比例的基本性質”時,學生質疑: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質?比例的基本性質是怎樣得來的?學習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什么作用?對概念、規(guī)律、性質、定義以及其中的特殊用語質疑。如判斷能被2、5整除的數要看這個數的末尾,為什么能被3整除的數要把這個數的各位上的數相加?分數的基本性質為什么要加上“零除外”三個字?對教材的內容或老師的講解質疑:如用尺子量釘子的長度時,要用尺子的零刻度和釘子的一端對齊,然后看釘子的另一端指著數幾,就是幾厘米。我手中是一把斷尺,沒有零刻度,能用它來量釘子的長度嗎?實踐證明,只要我們耐心啟發(fā)培養(yǎng),就會使學生逐步形成一種不唯師、不唯書、善思考、會提問的科學精神和態(tài)度,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