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翔
獻給18歲的成人禮——一個能夠獨立思考、判斷和選擇的人,一個不受人惑的人,才可能是自由的。
17歲的最后一個黃昏與18歲的第一個清晨,本質上并無差別,朗照著你的其實是同一片陽光。但人們還是習慣于作這樣的區(qū)分,那個黃昏里你是孩子,這個清晨你已然成年?!?8歲”就如同你人生中的一道分水嶺,無論是否經歷過富有儀式感的成年禮,你可能都會接受到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你的許多觀念正是在這個基準上被“錨定”的。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艘輪船的話,你也是從這個階段開始學著自己當船長。你將獨立地面對許多事情,無論是潛流漩渦,還是暴潮風浪。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你第二次睜開眼睛看世界。你會逐漸形成自己的主張,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擔當。
想到了胡適先生的一番話。他用各種機會倡導年輕人要學會“獨立思想”“不肯把別人的耳朵當耳朵,不肯把別人的眼睛當眼睛,不肯把別人的腦力當自己的腦力”。他在自己文選的序言里寫過一段著名的話:“從前禪宗和尚曾說,‘菩提達摩東來,只要尋一個不受人惑的人。我這里千言萬語,也只要教人一個不受人惑的方法。……我只希望盡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們學一點防身的本領,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以我看來,所謂“不受人惑”,并不是指不要聽別人的話,而是指不能未經獨立思考和省察就輕易地把別人的說法、做法奉為圭臬,否則,自己就相當于白活了——就像蘇格拉底說的那樣: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一過。
在這個色彩斑瀾而又充滿?;蟮臅r代,要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很難,對一個即將或剛剛邁入成年門檻的人來說尤其如此。碎片化呈現(xiàn)的鏡像,潮汐化涌動的流行,多樣化變奏的思想,常常令人們身不由己。人們甚至來不及審視就發(fā)現(xiàn)自己已被裹挾到某種境況之中。一首流行歌曲可以讓所有人流淚,一種網絡現(xiàn)象可以讓所有人圍觀,一個時尚熱點可以讓所有人追逐,一些最新潮語可以讓所有人跟隨,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說可以讓所有人激動。年輕人是易感人群,對于外境有著更活躍的接受態(tài)度。這是好事,說明年輕人更善于學習,你們還沒有用自己覆滿塵埃的世故和根深蒂固的偏見去拒絕來自外部的信息;但與此同時,單純的心其實也容易受到外境的蠱惑,因為還未及形成定見。
可能大家都聽說過英國著名的伊頓公學,它被稱為是精英的搖籃。有很多因素鑄成了這所學校的高貴,而其中絕不可少的一條是它始終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出身富豪之家有什么高貴的?懂得潮流時尚有什么驕傲的?什么“高富帥”,什么“潮流哥”,此類浮泛無聊的標簽在一個有著獨立思考精神的人面前都是浮云。獨立思考、判斷、選擇是一種需要逐漸培養(yǎng)的思維習慣和行事風格。有人曾經總結過,伊頓公學的“德育”和“智育”是相通的:獨立思考并承擔社會責任是德,掌握知識獨立判斷是智。如此德智一體,方為高貴。一個熱衷于對著明星瘋狂尖叫并揮舞熒光棒的人,一個喜歡在網絡上進行圍毆實施語言暴力的人,一個盲目地跟隨著人群發(fā)泄某種非理性情緒的人,與這樣的高貴是無緣的。
電影《律政俏佳人2》中,那位年輕金發(fā)美女律師為了在演講中打動國會議員,舉過這么一個例子:她去理發(fā),原本是有著自己較為明確的想法的,但是在發(fā)型師的鼓動和攛掇下,卻給自己理了一個糟糕丑陋的發(fā)型,而這一切其實是發(fā)生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的。人們大概都有相似的體驗,于是發(fā)出會心的笑??磥碚l都有“受人惑”的時候啊。在各種各樣的情境里,我們會不自覺地跟隨,會囁嚅著不敢表露異議,會眼睜睜地看著別人徹底而錯誤地主宰了自己卻無能為力。
當然,我們得有自信。“失敗的發(fā)型”部分緣于人的不自信。但我認為比自信更重要的,也許還是人心底里的余裕。詩論家顧隨曾謂:“詩人必須養(yǎng)成無論在任何匆忙境界中皆能有余裕?!彪m然說的是詩人,其實指的是人應該有的風度,不管怎樣匆遽和艱難,都應念茲在茲。記得魯迅也是極其強調“余裕心”的,他甚至把“余裕心”上升到了這樣的高度:“人們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覺地滿抱了不留余地心時,這民族的將來恐怕就可慮?!倍橛^今天的中國,太多的國人失卻了余裕。對人對事都太急于下判斷,而且一下判斷都是斬截分明、用語獨斷、追求極端、濁氣沖天、戾氣橫行。如果討厭一個人一件事,恨不能用最惡毒的語言咬牙切齒咒罵之;如果喜歡一個人一件事,又會乞求上天賜以最華麗的語言贊美之。“極品”“史上最×”“×神”之類的用語俯拾皆是。如果思維和話語習慣是這樣毫無風度、缺乏修養(yǎng)的,那么所謂的獨立思考和判斷其實也無從談起。獨立,必須要有余裕心,要有錢理群先生所說的“從容美學”,要有米蘭·昆德拉所說的在承認矛盾和悖論前提下的思想和言說,要讓自己思考的維度多一些兼容的程度高一些,要讓自己的人性擁有層次更加豐富的色譜。
年輕人當然可以而且應該追求思想的銳度,但在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上要能Hold住自己瞬間的沖動,哪怕再激烈的情緒也請讓它在心里再轉圜一下,再沉淀一下,唯有如此,從你心里流出的才會是明凈的清流。要學會等待。要多一點耐心,給別人也給自己,套用韓寒的說法,不能歌沒唱完就切歌,菜沒搛到就轉桌。不要以為世界上的是非對錯是像辯論賽上似的被設定的,不要試圖用氣勢而非理性去壓制別人,不要總想著依仗凌厲霸道的惡攻置對方于死地。在這種情況下,你越是對自己的正確深信不疑,你思想的成色可能就越低。
你們即將踏入成年的門檻,你們的思維正處在一個“建?!钡碾A段。你思考問題時是只會單向度推進的、只看重線形因果關系的、總處在辯論狀態(tài)的,還是懂得自我省察的、承認復調乃至多元的、善于與人對話的,關系到你整個心智的水準。你的情感欲望、價值取向等方面也在建模,它們是否健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你是否擁有一種能明辨是非的思維能力。
一個能夠獨立思考、判斷和選擇的人,一個不受人惑的人,才可能是自由的。但是正如薩特所說,自由意味著擔當和責任。年輕人,從此以后,你在精神上將不再依附性生長,你將從纏繞的藤蘿慢慢變成一株昂然獨立的樹;你的行程不僅僅是圍著更大客體的公轉,你將把更多注意力投放到本體的自轉上,逐漸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軌道。哪怕前方地標模糊,哪怕青春零落成泥,對于自己,對于這個世界,你都將負有一份不可推諉的責任。這捆綁在一起的獨立、自由和責任,才是烙在每一位“船長”額上的最深的印記。